清朝的內務府有多腐敗?

飛奴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弄明白什麼是內務府。所謂內務府,是清代特有的一個衙門,管理宮廷所有內勤事物,包括皇帝的衣食住行等等。內務府的具體管理事務、人員編制等十分複雜,我們不必過多瞭解,只知道這些就行了。

內務府令牌

當時有句老話,叫作“樹矮牆新畫不古,此人必是內務府”。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內務府是個肥缺,辦事人員油水很多,幹不上幾年就成了暴發戶,家裡的花草樹木是新栽的,院牆是剛砌的,牆上的畫也是剛畫的。

清室學者姜鳴寫過一本書叫《天公不語對枯棋——晚清的政局和人物》,書中記錄了這樣一組數字:宣統二年九月,皇宮御膳房共用去肉類31844斤,豬油814斤,雞鴨4786只。內務府油水有多厚,其官員有多麼腐敗?看看這些數字就明白了。


《官場現形記》作者、清人李寶嘉寫過一本名為《南亭筆記》的小冊子,記錄了光緒皇帝與老師翁同龢之間的一段對話。光緒每天吃四隻雞蛋,內務府開價34兩銀子,每隻雞蛋接近9兩。皇帝由此覺得雞蛋是一種非常珍貴的食品,有一次光緒皇帝與翁同龢閒聊,光緒問老師:“這種貴物師傅吃過嗎?”翁同龢一聽就知道是內務府搗的鬼,但他不敢戳穿,只是含含糊糊地回答:“吃過是吃過,但只是家裡有事時才偶爾吃一次,平常自然吃不起。”

皇帝吃只雞,內務府就敢報上一頭牛的價——估計這些奴才的小伎倆,皇帝也是心知肚明,不過是睜一眼閉一眼,給他們一些小恩小惠罷了。


民國年間那些事


這個我還專門查過,出自清末李嶽瑞的筆記小說《春冰室野乘》。裡面有一章專門寫清朝內務府腐敗,標題為內務府糜費。這裡面主要介紹了四個故事。

1、內務府官員貪汙成性,只一個內府堂郎中,一年便可貪汙兩百多萬兩。其中任職最久的,可以斂財千萬兩。

2、乾隆年間。乾隆召見大臣汪文端,問他大早上上朝,吃早飯沒?汪文端回答:家窮,一般早餐只吃四個雞蛋。乾隆大驚說:一枚雞蛋得十兩,四枚就得四十兩。我都不敢這麼奢侈,你怎麼還說說窮呢?汪文端自知不妙忙狡辯說:外面賣的雞蛋都是些殘破的次品不夠上供的檔次,因此我才能以每枚幾文錢的價格得到。乾隆點點頭。

3、道光年間,內務府每年的花費不過20萬兩。那些管事的官員,餓呀,於是每天憋著壞,想法設法大搞形式主義。有日,道光皇帝想吃碗片兒湯,讓廚房做,可沒有人會。第二天早上,內務府上奏說,做片兒湯是個需要相當技術含量的活計,需要專門建一間御膳房,由專人管理。建造的費用需要數萬兩,常年維護則需要數千兩。道光擺擺手說:前門有家飯館,做片湯一絕,一碗只要40文,出去買一碗就行。半日後,來人睜眼說瞎話上奏:飯館早已關閉多年。道光皇帝頓時感慨萬千。

4、同治大婚時,要購買一對普通皮箱。市面上賣幾十兩,內務府報銷為每對皮箱九千多兩。

所以,如上那個40文粉條報銷7萬多兩白銀的傳聞,應該是跟片兒湯弄混了。當然,雖沒有那麼離譜,但內務府貪汙腐敗、虛報假賬幾倍幾十倍算常態。


談談內務府為什麼那麼肥

北京有句俗語形容一個人的職業——樹小房新畫不古,必定是個內務府

什麼意思?

樹是小樹,房子是新房,畫是新畫。一看這人就是剛發財的暴發戶,世界上哪暴發戶最多、掙錢最快?內務府唄。

內務府是幹嗎的?

白話說,就是滿清皇室的管家,主要負責皇室宗族們的所有花銷。吃喝拉撒睡、建房子、開宴席、娶老婆、做祭祀等等一切跟皇室沾邊的事情,通通由他們辦。並且內務府只對皇帝一個人負責,其餘愛誰誰。

中央集權的王朝,全國人民的稅收收上來分兩個庫房走。一個是戶部主管的國庫,另一個是皇帝個人的內庫。正常情況,內庫的錢是由國庫按照每年的皇室消費撥過去的。內庫的錢屬於皇室私有財產,戶部無從過問,由內務府全權督辦。皇帝私庫和國庫分開獨立管理的規定,剛開始是杜絕皇室鋪張浪費,你每年多少就多少,花多花少都有數。但隨著時代的變遷,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官場厚黑學,這個本來角色是管家,最高領導不過二品的內務府,搖身一變,成了全京城最牛逼的部門。從吃喝拉撒、宮廷採購、皇家當鋪、土木工程、婚喪嫁娶到鹽稅關稅、賣官鬻爵,只要跟國家財政掛鉤的,只要收費的,它差不多都有權利插一槓子,而且還是合情合法的插一槓子。要知道,清廷明文規定,內務府擁有以上的所有權利。

清朝從康熙年間日子好了以後,國家富了,貪官們就自然而然坐不住了。到了乾隆時期,皇帝也開始鋪張浪費,於是作為皇室管家的內務府,為了充盈內庫保證皇帝的奢靡和他們個人的錢包,紛紛有事兒沒事兒打著皇帝的幌子向戶部要錢。

因此內務府之所以有錢,一是因為它只對皇帝負責。二、握有一系列權利。三、擁有皇帝私人保險櫃的鑰匙。普天之下,誰敢跟皇上過不去?誰又敢跟權利過不去呢?鉅貪和珅抄家,只他的管家個人便被搜出二十多萬兩白銀。何況握有大清金鑰匙的內務府。


王老四他大舅


清朝的內務府確實夠腐敗的,一碗粉條報價七萬兩便是出自清末民初的筆記小說《春冰室野乘》。雖然有誇大事實的嫌疑,但也足可看出內務府的油水之盛。


內務府只在清朝時期出現過,最早是淵於滿族社會的包衣(奴僕)制度,初時設內務府,後改為十三衙門,為了滿足政治需要又置為內務府。內務府的主要人員也不全是太監,主要由滿洲八旗中的上三旗包衣組成。

內務府的主要職責便是負責皇家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而且內務府還掌管著銀庫。內務府也是清朝最大的機構,它的下屬機構有50多處,職官更是多達三千餘人,其最高官員為內務府總管大臣。和珅便當過內務府總管,由此也可想象這個職位所能帶來的好處。



歷朝歷代都從不缺腐敗。內務府就相當於皇帝的一個管家角色,管著皇宮裡的大小事務,貪汙腐敗就像吃飯喝水一樣簡單。皇宮裡蓋個房或者修葺一下房子得找內務府,每天吃的山珍海味得找內務府,那個皇子要娶媳婦了各種事務也得找內務府,出去採購東西是不是得有采購經費,就連蹲的茅廁也得找內務府呢。


所以北京有句老話說“房新樹小畫不古,此人必是內務府”。意思就是突然有戶人家房子是新的,樹是新栽的,貼的畫也是新畫,那麼他們家必定有人在內務府當差。內務府的油水之盛可見一斑。

據說光緒帝愛吃雞蛋,一次要吃四個,民間也就四文錢一個,但內務府報價居然達到了接近十兩一個。光緒有次還問他的老師翁同酥平常能吃得起雞蛋嗎,翁同酥知道是內務府在作鬼,便說不經常吃,偶爾吃。



可想而知清朝內務府這個部門因為沒人監管,它的腐敗已經深入骨髓了。內務府就相當於清朝的蛀蟲,一直在蠶食著清朝而不自知,一直到1924年溥儀被趕出皇宮,內務府才算正式消亡。


一傾風月半盞流年


葛大小姐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說一說內務府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順治帝入關以後,為了更好的處理皇家的事物,就設立了內務府,這是清朝特有的一個部門,相當於皇帝的管家,內務府下轄“七司三院”,管理著宮廷生活的方方面面,連皇帝的私房錢(內府庫銀)也由內務府打理。不管是你吃點、住的、用的、穿的都由內務府辦理,房屋修葺、奴僕安排、出行標準等等都有內務府籌劃,不單單是皇帝的“三宮六院七十二妃”,整個紫禁城都由內務府打理。

內務府的最高長官是內務府大臣,官職是正二品,相當於地方的封疆大吏總督,比巡撫的級別都高,雖然是平級,但是總督、巡撫見到內務府大臣,都得客客氣氣,時不時要打點打點,如果得罪這位爺,早晚在皇上面前給你使壞,讓你吃不了兜著走。

雖然是管理皇宮的事務,但內務府大臣卻不是太監,基本都是從滿蒙的王公貴族、侍衛統領,或者尚書、侍郎中選拔出來,光緒年間的內務府總管楊立山,就是蒙古正黃旗人。

內務府機構龐大,到底有多大呢,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朝廷的六部衙門,每個部門大概100人左右,戶部管理的事兒最多,所以人數也多,有300多人,但是要和內務府比起來,就差太遠了,內務府正規有編制的人員有3000人之多,再加上各種臨時調用的人員,已經超過萬人了,沒辦法,天下皇帝老子最大嘛!

要問天下哪個衙門油水最大,所有人都會說是內務府,當時有句民謠“房新樹小畫不古,此人必是內務府。”就是說,房子是新買的,樹木剛剛種下,還很小,“畫不古”是因為內務府的人肚子裡墨水不多,卻總喜歡附庸風雅,到處花銀子買古畫裝點門面,結果往往買到的都是贗品。

內務府到底腐敗到什麼程度呢

晚清年間,各種腐敗現象吸附在大清帝國的肌體上,內務府的腐敗程度確實“獨領風騷”。

內務府掌管著皇帝的財務,哪個衙門都不敢來監督,御史大夫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仗著權力大,皇上久居深宮不知米貴,換著花樣坑皇上。

史料《春冰室野乘》記載了一件事,一輩子勤儉節約的道光帝又一次忽然想吃民間的小吃“片兒湯”,就讓內務府去辦,明明就是一碗家常便飯,內服務的造價出來了:壘灶臺採辦食材召廚子,一年需要一萬六千兩白銀。道光帝曾經吃過片兒湯,知道這東西非常便宜,一碗湯,內務府就想要敲詐這麼多,氣的道光帝說不出話來,也打消了吃片兒湯的念頭。

這樣的奇葩事情,道光帝的兒子咸豐帝也撞見過。《南亭筆記》中記載,咸豐帝看到尚書房的門樞,內務府獅子大開口,張嘴就敢要五千兩維修費用,咸豐帝可沒有他老子好糊弄,立即發飆,內務府嚇得趕緊改口,五千兩變成了五十兩。

光緒皇帝每天要吃三枚煮雞蛋,御膳房的預算是三十兩白銀,有一天,軍機大臣汪由敦覲見,光緒帝問他吃什麼,汪由敦說“我們家窮,早上起來只吃了四個雞蛋”,光緒帝驚訝的問“雞蛋一枚需十金,四枚就是四十金,朕尚不敢如此縱慾,卿奶自言家貧乎?”汪由敦是個聰明人,早聽說內務府的手法,看著旁邊虎視眈眈的太監,立即知道自己說錯話了,趕緊解釋道“皇上吃的是好雞蛋,一個要十金確實不貴,我吃的是臭雞蛋,三文錢就能買一個”。

最初的內務府還是一個相當有操守的部門,康熙初年的內務府官吏還是相當清廉,康熙皇帝曾經誇獎道“今朕交內務府總管,凡一應所用之銀,一月止五六百兩”,但是,晚清的內務府官員,大多都是通過“捐納”才當上這個官,上任以後,就往死裡撈錢。

清末大太監小德張曾在回憶錄中說:慈禧太后每天的生活費就有四萬兩。四萬兩是個什麼概念,就是慈禧半個月的生活費就能買一艘日本“吉野號”戰艦,一個老太太能吃多少東西,絕大多數都落進了內務府的太監手中。

據《光緒九年二月初五週德潤折》記載,內務府堂郎中級別的官員,每年的灰色收入就在200萬兩白銀以上。在皇帝的眼皮子地下,御膳房的廚子都能在北京買房子置地,過著富豪生活。

真真是“小官鉅貪”,如此類推,內務府的總管反腐程度更是驚人的,號稱中國封建社會第一鉅貪的和珅就曾經擔任過內務府總管大臣,抄家時候,在和珅家庫房見到大量的外國進貢的珍寶和皇宮裡的物品。在晚清結束的當年,內務府奎俊等大臣,還鬧出了貪汙腐敗的醜聞,最後不了了之。

可還沒等清王朝再下決心整肅,辛亥革命一聲炮響,就要了大清的命——內務府的腐敗,清朝直到亡國,都沒改掉。
貪腐亡國的教訓,一個十分生動的教材,就是晚清的內務府。




葛大小姐


內務府是清朝時期的機構,內務府掌管宮廷事物,這也是清朝獨有的機構,值得一提的是內務府的官員有三千多人,比之前人數最多的戶部都要多十倍,因此內務府是清朝規模最大的機構,他們每天就是管理皇家事物,只要是和皇家有關的他們都管,吃的穿的用都要管,關於皇家的工程等事也是他們來幹。

題目中所說的內務府有多腐敗?只能說你想象不到,內務府腐敗的方式花樣百出,他們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能扣出來錢,並且越是有關皇帝的就越能弄出來錢,這是為什麼呢?說白了很簡單,皇帝他不懂啊,而且他們會想出各種方法讓皇帝覺得這個錢花的值了,題目中說一碗粉條給皇帝說七萬兩,這個事吧說誇張有點誇張,但是內務府是真的敢幹。

舉個例子,在清朝的時候有個叫慶寬的人,此人在慈禧六十大壽的時候,他直接包攬了慈禧過壽的所有東西,這事結束之後,直接無數人彈劾他,最終他被殺,那麼這是為什麼呢?慶寬這是掉進了錢眼裡,按照規矩,肯定是每個人都要負責一點的,他一個人包攬所有事情,等於是動了大家的蛋糕,所以他當然得死。

從這也可以看出內務府有多麼腐敗,當時道光皇帝想喝一碗粉湯,內務府的人要了整整五萬兩銀子,在那段時期的歷史中,一碗粉湯才值多少錢?滿大街都是的東西,可是到了皇帝嘴裡可就是天價了。

其實內務府的腐敗是正常的,大家都可以想象得到,大家都知道慈禧鋪張浪費,小德張曾說過慈禧在宮中一天的正常花銷是四萬兩白銀,那麼慈禧真的能花那麼多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就是再怎麼能花,也用不了那麼多,那為什麼會出現四萬兩這個具體數字呢?這就得問內務府了。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內務府的官員個個都堪比“碩鼠”,他們藏汙納垢的空間來自“無法無天”,怎麼理解呢?內務府是直接服務於皇帝的,皇帝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一切需度,基本上都由內務府掌管。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正常的開銷正常的需度在一個人來說,就是大到天,以整個天下來說,也並不是不可以承受的負擔,但在內務府的鑽營下,皇帝的需度已經遠遠超出了正常範圍的一個限度。

皇帝吃個雞蛋要十兩銀子、皇帝的衣服不合身要改,兩百兩銀子、皇帝結婚弄一對箱子,要九千兩銀子,慈禧太后看戲嫌曬得慌,搭個簡易的遮陽棚要三十萬兩白銀。


這些現象弄在一起,就是內務府貪汙腐敗所在了,如果說在清朝最肥的“差”是什麼,無疑就是內務府這一幫蛀蟲了,按照相關文字記載,一個在內務府最低級別當差的官員,每年搞到手裡的錢都在百萬兩以上。

當然,就靠著這種套取項目資金的“雕蟲小技”,這些內務府的官員很難講就可以每年年入百萬白銀了,最重要的是內務府還掌管著古代最賺錢的鹽、茶、生絲、絲綢等貿易,這些自古以來的賦稅大項,在清朝都是皇帝充實錢袋子的重要手段。

而這些經內務府的賬目,簡直就是一筆糊塗賬,皇帝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錢,反正就知道每年可以進很多的錢,天下的東西都很貴,花出去的也不少,皇帝不知道,其他人不敢知道,內務府簡直就是法律之外的“世外桃源”,他們是想怎麼撈就怎麼撈,這樣的內務府,簡直就是集古今天下貪腐手段之大成了。


歷史三日談


內務府是清朝獨有的機構,是給皇帝管家務的。從職權來說,內務府類似秦漢時期的少府、唐宋時期的內侍省。清朝中期和晚期,內務府的貪汙是出了名的,是清政府腐敗的集中體現。俗話說的好:奴才吃垮了主子!

1,內務府的貪汙

清朝末年諷刺內務府:

天棚魚缸石榴樹,地炕肥狗胖丫頭。

樹小房新畫不古,一看就知內務府。

慈禧是非常腐敗的,但說她一個天的生活開銷就幾萬兩銀子,實在是太誇張了!

慈禧最腐敗的時候,一年內務府的開銷總額也不過300萬兩,還包括光緒皇帝的支出、修建頤和園的費用。內務府一年的開銷可以買1艘半的吉野號軍艦。

清朝滅亡了,內務府還存在,跟小皇帝溥儀住在故宮裡面,直到1924年被馮玉祥趕出故宮。這幫內務府的奴才作鳥獸散。

清朝滅亡之後,內務府的貪汙腐敗才達到最鼎盛的狀態。這時,內務府的奴才們都知道皇帝的地盤只剩下故宮和頤和園了,哪天說不定連這些地方都沒有了,趁著能撈拼命撈。

大樹都快倒了,蛀蟲們爭分奪秒地趕緊蛀!

溥儀在回憶錄裡面講:他曾看過內務府的財務報表,民國四年支出是264萬兩銀子,把他嚇一大跳。大清國都沒了,支出怎麼還這麼高?

這些錢除了皇室花費和養活了幾千家上三旗的包衣外,估計至少有一半是被內務府貪汙了!

溥儀曾委派鄭孝胥當內務府大臣,整頓內務府。結果內務府開始怠工對抗,鄭孝胥去找錢,錢找不到;找東西,東西找不到。把鄭孝胥忙得滿頭包,還收到內務府的匿名恐嚇信:你在絕人之路,小心腦袋!鄭孝胥幹了三個月就辭職走人了。

2,《紅樓夢》裡影射內務府屬下江寧織造的貪汙腐敗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是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包衣就是滿語的奴才,祖上幾代人都管理江寧織造。江寧織造、蘇州織造和杭州織造,並稱三大織造,專門給皇室做衣服,兼任江南間諜的任務。三大織造相互通婚,形成江南的巨大勢力,類似《紅樓夢》裡面的賈史王薛四大家族。

王熙鳳管家時,只不過總共貪汙了賈府萬兩銀子,平均每年貪千兩銀子,為了200兩銀子就敢作奸犯科。王熙鳳送劉姥姥只20兩銀子,當時我還覺得王熙鳳特小氣。

其實這些銀子夠劉姥姥一家生活好幾年了。

在乾隆時期,天津商人丁予範,在北京城買了一塊一畝的地皮,蓋了一處一進的四合院,總共花了180兩銀子。

一戶普通農民當時的收入也不多一年六七兩銀子。

曹寅負責給康熙下江南修建行宮,其中一個就是紅樓夢裡的大觀園的原型,挪用了大量內務府的公款。雖然是給康熙修建的,康熙也沒住一輩子,最後還不是落在曹家手裡了。

《紅樓夢》裡面修建行宮時的行賄受賄,其實就是曹家當時的真實寫照。

曹寅死了,這個虧空還沒填上,李煦的奏章提到:曹家欠江寧織造9萬多兩,欠兩淮鹽政23萬兩。

康熙讓曹寅的兒子曹顒和李煦,從兩淮鹽政的收入補虧空。

康熙五十二年,曹顒把虧空全部填平,還結餘了3萬6千兩,獻給康熙養馬,康熙只留了6千兩,3萬兩讓曹顒補貼家用。

兩江總督葛禮,曾彈劾曹寅、李煦虧空兩淮鹽稅三百萬兩。這個數目可能有誇張。

估計,曹寅任職二十年,挪用加貪汙的款項在1百萬兩左右,每年5萬兩,“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一點不誇張。王熙鳳之流再在這個款項裡每年貪1千兩銀子。

3,如此鉅貪的內務府到底是啥東西

努爾哈赤時期沒有內務府,搶到的東西八旗均分。

皇太極加強皇權,打擊部落貴族,建立內務府,由上三旗 (即鑲黃、正黃、正白旗,多爾袞用正白旗換了正藍旗)的包衣奴僕組成。後來內務府的編制名額有數千人之多。

最高的官是總管內務府大臣,正二品。

內務府分七司三院。

廣儲、都虞、掌儀、會計、營造、慎刑、慶豐七司,分別主管皇室財務庫貯、警衛扈從山澤採捕、禮儀、皇莊租稅、工程、刑罰、畜牧等事。

其中以廣儲司掌管財務,最為重要。

上駟院管御馬,武備院管武器,奉宸苑管苑囿

此外內務府還有三十多個附屬機構:三織造處、三旗參領處、掌關防處、三旗莊頭處、御茶膳房、昇平署、御藥房、養心殿造辦處、武英殿修書處、鹹安宮官學等。

4,內務府的收入和支出

咸豐和同治初年,因為太平天國起義,內務府的收入大為減少,更多依賴戶部的撥款和借款。

咸豐八年,內務府一年支出才40萬兩。

同治五年,內務府從戶部撥借60萬兩,加上自己的收入,一年的開銷應該在100萬兩左右。

隨著太平天國的覆滅,兩宮皇太后(慈安、慈禧)的奢侈虛榮心膨脹,內務府的支出不斷飆升,貪汙也隨之高漲。

同治年間,最高的年份,內務府向戶部撥借了200萬兩銀子。

光緒年間,內務府因為修建頤和園等,開支更大,最高每年可達300萬兩。

據估計,光緒年間,內務府貪汙受賄每年的銀子在100萬兩以上。

內務府除了向戶部借錢外,還有如下收入:

1)各地官莊,皇帝私人的田地,乾隆時期有132萬畝。

2)各地稅關盈餘,如山海關、殺虎口、粵海關等。

3)壟斷東北人參貂皮和田玉的經營。

4)鹽政分成。

4)出賣貢品、房租、當鋪等。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在腐敗花樣百出,貪贓枉法似家常便飯的晚清年間,大清朝內務府的腐敗程度,卻堪稱“獨領風騷”。

但提問裡“內務府一碗粉條報價七萬白銀”的說法,還是略顯誇張,其真實出處,應當是史料《春冰室野乘》裡記載的,道光皇帝吃“片兒湯”的鬧劇:一輩子勤儉節約的道光皇帝,有次想吃民間“片兒湯”,明明就是碗家常飯,誰知內務府卻報價說:要做片兒湯就得壘灶臺弄食材,大小經費加起來一萬六千兩。氣得道光皇帝明知其中有貓膩,卻也半句話說不出,嚥下口水不吃了——吃碗片兒湯,內務府都敢這麼揩油。

其實類似的奇葩事,不止道光皇帝攤上過,他兒子咸豐皇帝也同樣撞上過。《南亭筆記》記載,後來咸豐皇帝登基,想修修尚書房的門樞,誰知內務府立刻獅子大開口,張口就要五千兩維修費。可咸豐皇帝這暴脾氣,哪像他爹道光帝那麼好糊弄?一聽就發了飆,嚇得內務府官員趕緊改口,五千兩變了五十兩。

換句話說,在晚清年間,負責伺候皇帝飲食起居的內務府官員,看上去低三下四,其實各個好似雞賊的饞貓,皇帝稍不留神,就會叫他們“偷吃”好幾口。那麼問題來了,怎麼這內務府就有這麼大的本事,連皇帝也可以花樣坑?

首先一個原因,就是內務府強大的權力。別看名號低調,但從清朝開國起,就執掌皇宮的“宴會”“錢糧”“服飾”“庫藏”“典禮”“皇莊”“織造”等各大權。等於是全皇宮的用錢,都要從內務府經手。而且管的是皇家的財務,滿朝各級衙門官員,誰又有權力監督?理論上說清朝御史有權彈劾內務府,但真敢彈劾的,又沒幾個有好結果。如此錢多權大沒人管,相關的經手官員,自然是敞開了撈。

更重要的原因,則是內務府官員的集體墮落。

其實,在清朝開國初期,內務府還是個相當有操守的衙門,康熙年間擔任內務府差事的官吏,好些都以廉潔奉公著稱。以康熙皇帝的誇獎說“今朕交內務府總管,凡一應所用之 銀,一月止五六百兩”。儼然廉政楷模。但隨著清朝腐敗加劇,內務府官員的素質,也是一代不如一代。

到了晚清年間,以包衣旗人為主的內務府官員們,相當多都是通過“捐納”得官,官職都是買來的,上任後自然要猛撈,又是“背靠內務府沒人管”的好條件,下手當然也就更狠。就算是沒“捐納”的內務府官員,基本也是司員出身,長期混跡於皇宮裡,各種貪汙腐敗的套路,自然輕車熟路。放在皇家驕奢淫逸的晚清年間,但凡有大興土木,更是趁機渾水摸魚。以《日知堂筆記》的形容說:“向來內務府習氣,皆利於用度繁多方可從中侵蝕。”

說到底,這內務府越演越烈的腐敗,根子上還是晚清皇家那“敗家子”般的胡糟。比如清末大太監小德張,晚年寫的回憶裡就聲稱:慈禧太后每天的生活費就有四萬兩。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慈禧半個月的生活費,就能買一艘日本王牌戰艦“吉野號”。

但這天文數字花費,是不是真花在慈禧身上?參考“坑道光片兒湯”“騙咸豐修門”的典故就知道,妥妥被內務府颳走不少。

如此背景下,清末內務府的腐敗,也是一年賽一年的突破尺度:以《光緒九年二月初五週德潤折》裡的記載,內務府堂郎中級別的官員,每年的灰色收入就在二百萬兩白銀以上。這幫人每次回家探個親,都是百十萬兩白銀往家帶。就連御膳房的廚子,都在北京郊外買田置地,出入好似富豪。營造司等各府庫的工匠們,連每月該拿的錢糧,都全被內務府剋扣殆盡。
可憐這些匠人一邊餓肚子給皇家幹活,一邊還要打零工餬口。大清皇帝的眼皮底下,都腐敗到了這地步。

如此腐敗場面,晚清真沒管過,倒是下了幾次決心整肅,內務府的大臣也抓了不少。可是整肅風暴過後,該貪該撈都照舊。一直到晚清亡國前夜的1911年,內務府奎俊等大臣,還鬧出了貪汙腐敗的醜聞,最後卻不了了之。杭州織造的腐敗醜聞也曝了光。可還沒等清王朝再下決心整肅,辛亥革命一聲炮響,就活活要了大清的命——內務府的腐敗,清朝直到亡國,都沒改掉。

貪腐亡國的教訓,一個十分生動的教材,就是晚清的內務府。

參考資料:《清史稿》《日知堂筆記》《光緒九年二月初五週德潤折》


我們愛歷史


內務府全稱為總管內務府衙門,是清代為專管皇室“家事”而設立的機構,與管理“國事”的外廷分而為二,不相統屬。滿人入關之前就已經設立,順治帝時期曾短暫撤銷代以太監為首的十三衙門。康熙即位以後,為了削弱宦官勢力又重設內務府。

康熙時期新設立的內務府下屬諸多機構,如廣儲司、會計司、掌儀司、都虞司、慶豐司、營造司、慎刑司七司和武備院、上駟院、奉良苑三院。此外,還有三十多個負責宮中日常生活和宮廷建築的機構。康熙朝後又陸續增設了十幾個機構。因內務府靠近國家權力的中心——君權,且機構龐雜、人員眾多,這就為其腐敗留下了諸多空間。

清前中期,內務府由於實行了嚴格的奏銷、監察制度,加之皇帝勤儉、內務府大臣之高效,其系統運作良好,尤其是財政管理卓有成效。但是晚清時期因為清廷統治的江河日下,腐敗風氣蔓延,其中又以內務府為最盛。

晚清內務府腐敗的一個突出表現是,作為內務府最高統領的內務府大臣接連犯案,且大都為震動一時的巨案。尤其是同治末年至光緒初年,內務府大臣貴寶、文錫、茂林、安興阿、俊啟等相繼因浮冒公款、巧於營私、佔用官地、納賄瀆職、貪汙奢靡諸罪革職。


老照片


內務府最牛,他管理著皇帝的吃喝拉撒,皇帝的一生都離不開,地位如同一顆燦燦的太陽,就連性生活同樣也是如此。他是一個很有權威性的機構!



所以為了讓他們老老實實為自己服務,便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再怎麼制定,也白費力氣,因為沒有監督,有人照樣吃銀子,這就流行著“膽大被撐死,膽小被餓死”。

不說內務府了,就連守衛森嚴的國庫也時常被盜,馬克思不是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嗎?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就敢犯任何罪行。總之,他們絞盡腦汁,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不惜一切代價,撈銀子。

比如拿庫銀的,先拿雞蛋塞屁眼,然後鴨蛋,最後銀子。而內務府有兩個手段來獲取豐沛的銀子。



第一是低買報高。這類似倒賣,打著皇帝的旗號,拿著皇帝的銀子,低價購買,然後出賬是高價。中間的差價便進自個腰包。

第二是直接貪汙。制度再嚴,沒有監督,在人的無限聰明下,總有漏洞可尋,就看你的膽子了,風險與收益同在,高風險常伴隨高收益,上下心連心,下面懂得孝敬上面,一般沒出什麼問題。這樣的高豐收下,一些太監不願意離開,什麼升官都是虛的,他們巴不得皇帝弄幾個工程。

這樣一來,直接的結果非常可怕,腐敗得太厲害了,我不由嘖嘖打舌頭。

晚清時,在皇宮門口搭建個竹棚子,放現在來看,簡單吧,可是這花了幾萬兩,因為這是工程。

當然有人發現內務府的人如此腐敗了,晚清便有一個人,他打算向慈禧打報告,說一個箱子幾兩就可以買下,壓根不用幾十兩,慈禧想想,言之有理,就讓他說個因為所以吧,打報告總之證據呀。於是他興沖沖跑著去買幾個幾兩的箱子,沒想到賣箱子的商家全部關門,他又叫人差信去別地的好友幫忙購買,音信全無,因為差信的人被買了。



皇帝的吃喝拉撒沒小事,全都是大事,很講究排場,皇家的面子嘛,類似紅樓夢的賈家,這便讓人有機可乘。皇帝也睜眼閉眼,但換來的是“愈演愈烈”,一條鏈子的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