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香味俱全的重庆小面

说到重庆给人的印象,人们肯定首先想到的是火锅、酸辣粉、桥都、山城之类的,但是重庆还有一种美食比火锅还普及、亲民的就是重庆小面。

色香味俱全的重庆小面

重庆人对小面优劣的评价的标准,最主要是佐料,小面的佐料是其灵魂所在。小面家族品种丰富,富于变化,形成个人定制口味。比如,要求店家“干熘”(少水干拌面)、“提黄”(面条偏生硬)、“加青”(多加蔬菜)、“重辣”(多加油辣子)等等。也可要求店家采用不同粗细、形状的面身,如“细面”、“韭菜叶”、“宽面”一般店都有这三种面身。还可以要求店家增加或者减少某种特定调料,如:“少辣”、“重辣”、“不要蒜”等等。

色香味俱全的重庆小面

重庆小面饮食文化,源于街头,来自街头巷尾的担担面,旧时,小贩扁担挑起箩筐穿梭于民居叫卖的担担面,就是现在小面的雏形,只不过,从小贩的肩头换到了街边搭蓬,再换到了门面,条件好了,作料也日益丰富。

小面是重庆的特色,重庆对于小面的感情,是缠绵侧转的眷恋,难舍难分的情结,很多身边的朋友都说,外地出差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想来一碗小面。小面对于重庆人的牵挂,丝毫不亚于火锅,火锅不能每天吃,但小面已经成了很多重庆人早餐的不二选择。

重庆小面历史悠久,据考证重庆人吃小面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以其独特的风味而闻名遐迩。相传早年间,巴渝汉子一付担子走街串巷,扁担挑起箩筐穿梭于民居叫卖,担子上一边挑着炭炉,一边挑着各色小面和佐料,小面的品种有担担面、麻辣小面、酸辣小面、清汤小面、素小面等,这就是重庆小面 早的雏形。

抗战前后和建国初期,吃担担面的大都是太太、小姐、公务员等,是来吃味品鲜的,担担面的面条少,用精荚的小细瓷碗盛装,佐料讲究。吃麻辣小面的,大都是经济不富裕的人,是解决填饱肚子的,麻辣小面面条多,多用大土碗盛装,佐料大众化。改革开放后,重庆小面在质、味上大有提高,早已从小贩的肩头换到了街边小店,条件好了,佐料也日益丰富。每天清晨,看到上班的人们在面店大快朵颐的时候,眼前总是浮现过去的担担面,蓬蓬面的身影,其中在小巷内的 有特色:一口锅,一个液化气罐,几张条桌几把椅子。佐料齐全,每样佐料中都有专门工具。锅内面汤翻滚,热气腾腾。小巷内的吆喝声、从这里飘来的香味,引起那些过往行人驻足,情不自禁地说声“好香”。早上的小面,在方便上、味道上、价格上,毫不逊于任何美食快餐。重庆小面已经脱离了食物本身的意义,成为了一种面条饮食文化,与重庆市民的生活紧密相联。

时至今日,在重庆早餐吃小面的人早已形成习惯了,如果说重庆火锅是传统的话,那重庆小面就是灵魂之所在。对于地地道道的重庆人而已,重庆小面就是家的味道,对于那些在外地打工的重庆崽儿而已吃上一碗地道的重庆小面就是意外着回了一次故乡。所以说,重庆小面已经成为一种重庆人所独有的灵魂深入体内了,外地来重庆旅游的游客不禁要吃火锅更应该早餐去吃一碗地地道道的重庆小面。

谢谢各位的阅读,喜欢的话麻烦关注支持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