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不再迷茫”:自律,是23歲最正確的選擇

我今年23歲,已經畢業兩年,在疫情之前,就是一條鹹魚。沒有多麼偉大的夢想,也沒想過要有多大的成就。

還是個“重度拖延症患者”,行動力差、自控力差,就真是一個“懶”字當頭。前天晚上立下的flag,可能在第二天睡醒了就拋在腦後,然後又開始迷迷糊糊的一天。

但是一個多月的居家隔離,我突然覺得渾渾噩噩的日子過夠了。因為我在朋友圈裡發現,有一部分人在疫情期間也過得風生水起。他們有的插花烹茶,有的寫作看書,還有的練舞健身,完全沒有被疫情打亂生活節奏。

反觀自己,大把的時間浪費在了睡覺上,對未來沒有規劃,簡直就是不思進取的典型。沒有存款也沒有方向,彷彿世界都變得黯淡起來。我這樣的年紀,不正應該是奮鬥的最好時候嗎?

“疫情過後,不再迷茫”:自律,是23歲最正確的選擇

仔細想想才發現,普通人和優秀人的真正差別:從來不在於天賦,而在於是否自律。

平淡的生活從來都不是不去努力的藉口,天生弱者才會想一生平庸。這樣想來,人間走一遭不容易,還是要好好活一次。就算最後的結果不一定是自己想要的,但是我努力過就不會後悔。

就像泰戈爾先生所說:“生如夏花般燦爛”。我的人生之花,從懂得控制自我開始。

“疫情過後,不再迷茫”:自律,是23歲最正確的選擇

唯有自律,才會有健康身體

疫情爆發後,被滯留在武漢。那時的我很害怕、也很孤單,每天凌晨兩三點才睡覺。不是在打遊戲,就是在追劇,只為了麻痺自己,避免亂想。

有天半夜,我左胸口突然鑽心地疼,呼吸也連接不上,好些日子才緩過來。由於特殊時期,沒有辦法去醫院確定狀況。但我知道,肯定和不規律作息以及熬夜有相當大的關係。

我去網上查了查。發現竟然有大部分人和我一樣,有著類似的症狀。

●我經常加班到凌晨3、4點,頭疼、耳鳴是常事,心臟還很疼;

●常常超過兩點以後才睡,前些日子,耳朵失聰、記憶差、脫髮、皮膚變差……

有數據表明:超過70%的年輕人有熬夜習慣,90%的年輕人猝死、腦溢血、心肌梗塞都與熬夜有關。

“疫情過後,不再迷茫”:自律,是23歲最正確的選擇

那一刻我意識到,這不是在熬夜,而是在熬命。黑夜顛倒的生活,擾亂的不僅僅是內分泌,更是整個人生的節奏。沒想到,不熬夜竟然成了這個時代最難的自律。

相信大部分人和我一樣是恐懼疾病的,因為這樣會痛苦。可是同樣也有很多人,在擁有健康身體的時候,從來都不覺得有多麼珍貴,肆意的揮霍和浪費。等到真正失去的時候,才發現連後悔的機會都沒有。

所以說,如果想要讓自己的人生有改變,就先從保持身體健康開始。一開始戒掉熬夜不可能,那就慢慢來。從調整作息,到規律生活,堅持下去,會看見自己嶄新的一面。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各種不幸地發生。

人人都應銘記:擁有健康的身體,才更有資本去追求更好的生活。

“疫情過後,不再迷茫”:自律,是23歲最正確的選擇

越自律,才會越自信

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女作家,高中未畢業就出去打工了。學歷太低,進不去好的公司,只能做最底層的工作。那期間,她端過盤子、做過清潔工、幹過售貨員......儘管如此,依然會被老闆挑三揀四。

她想要改變,想要活成自己理想中的模樣,不想再被選擇。開始每天去圖書館,回到家就奮筆疾書,不斷地寫稿、投稿,家裡的書桌上鋪滿了她的稿紙。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年以後,她成功了。社交平臺上有幾十萬的粉絲,寫的文章被各大媒體上轉發。並且出了兩本書,還有多個公司找她做培訓講師。

這一切,都是通過努力掙來的。她說:“堅持學習,給了我最大的底氣和自信。我可以不再被選擇,而是去選擇別人。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強者才會更有底氣說話。

“疫情過後,不再迷茫”:自律,是23歲最正確的選擇

就像村上春樹在書裡寫的:自律成就的自信,那是無懈可擊的!

有的人會覺得自律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其實真正做起來並不會很難。只需要每天堅持做一件小的事情,慢慢積累和沉澱。比如:

每天看30頁書,那麼一個周就可以看完一本書;

每天瘦0.25kg,那麼一個月就可以瘦6kg左右;

每天早起0.5小時,那麼一年就可以多出130多個小時。

每天都有看得見的進步,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更好。這就是自律真正的意義,給予選擇、自信與成功。短時間我們不能得到多麼大的變化,但是長期堅持下去,結果會讓人驚歎!

人的這一生,說短也短,說長也長。總歸不能夠虧待了自己,逼自己一把,說不定可以看見不一樣的精彩人生。

“疫情過後,不再迷茫”:自律,是23歲最正確的選擇

優秀的人,往往都自律

《少有人走的路》中有這樣一句話:“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

有的人說,自律就是每天早起。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生物鐘,太早起床沒有保證充足的睡眠,會讓一整天都陷入迷糊當中。自律,向來都不是某個具體的事情或者行為可以來解釋的。

真正的自律,是一切合理的行為。其中,嚴於律己,是最常見的一種表現。通常都是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長期堅持下來。慢慢的,自律就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精神和人格也因為如此變得更加完美。

“疫情過後,不再迷茫”:自律,是23歲最正確的選擇

哲學家威廉·詹姆斯有過一個著名的論斷:“自律使社會階層自行分開,不相混雜。”

美國的作家托馬斯科裡就此理論,研究了“富人與窮人的區別”的課題。他花5年時間,採訪了233名白手起家的富人和128位窮人。通過對比日常生活,發現窮人與富人的主要區別在於“是否有好的習慣”。

這個結論是可以被證實的:

小學沒有畢業的“玻璃大王”曹德旺:每天必須看2個小時的書;商界奇才李超人:在年輕時,就有看書的習慣,老了還不忘學習英語。

不得不說,不是一個人優秀了才會自律,而是因為自律,人才變得越來越優秀。當人擁有了自律的習慣之後,就像是身上自帶鎧甲,自然而然變得更加強大。

恰好符合羅斯福所說:有一種品質可以使一個人在碌碌無為的平庸之輩中脫穎而出,這個品質不是天資,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疫情過後,不再迷茫”:自律,是23歲最正確的選擇

趁現在的我們還年輕,還有機會去改正,就應該立馬行動起來。要知道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沒有天賦、沒有背景的普通人,只有自律是改變人生的最大契機。

與此同時,無論起點有多低,都應該始終保持自律向上的積極心態,如此才會看到更加明媚的天空。嘗試著去做,從早起、每天看一頁書開始,積累、堅持。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也可以如此優秀。

不要再把“60分”的及格線當做終點線,而是以它為蓄力點,卯足力氣向更高目標衝擊。如此這般,終會在同類人中脫穎而出。人生路很長,而通往成功的路很遠。若沒有自律助力,很容易半途而廢,一事無成。

接下來的日子,請別再浪費光陰,好好去愛惜身體、努力提升自己。願你也會擁有屬於自己的星辰大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