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劉友春作品鑑賞

劉友春,字春明、板橋閒人,1962年生於北京,國家一級書法師,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翰墨書畫研究委員會副主任;系中國翰墨文化藝術卓越成就勳章殊榮獲得者;中華全國金鼎文化藝術名家榜入榜藝術家。北京書法家協會會員。現為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北京市順義區老幹部書畫協會會員、北京蘭亭書畫院院士、CETV中國教育電視臺水墨丹青書畫院會員,北京聽雨齋書畫院院長,北京市順義區老幹部書畫協會趙全營分會主席。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劉友春作品鑑賞

自幼酷愛書法,博採眾家之長,特別對吳昌碩、鄧石如篆書進行研究,在繼承傳統筆法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篆書風格。作品榮獲2017年中國夢想杯金獎,全國廬山杯書畫大賽金獎等多項大獎。作品被很多書畫愛好者收藏。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劉友春作品鑑賞

在書法界,碑學與帖學一直為人們爭論不休。但在碑學被髮掘之前,帖學一直被奉為書法界的圭臬。帖學的由來,大約是從唐太宗對《蘭亭序》的極力追摹而來。唐初對《蘭亭序》的臨摹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像虞世南、褚遂良這樣的書法大家均有臨摹,當然,最負盛名的還是馮承素的最接近真跡臨摹本。這些臨摹本都是帖學的經典之作。而後來的宋元明大都延續了這種帖學。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劉友春作品鑑賞

直到清代乾隆時期的鄧石如開拓了碑學,帖學的精巧、陰柔的壟斷審美才被打破。鄧石如從碑學中汲取神髓,以秦李斯、唐李陽冰為宗,以隸意入篆,開創了書法新紀元。鄧石如的篆書,筆力遒練,體勢沉著,骨力如棉裹鐵,運筆如春蠶吐絲,極具神韻。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劉友春作品鑑賞

在他之後的清末,另一位集篆刻書法一身的大師吳昌碩將碑學發展到巔峰。吳昌碩以得到潘瘦羊所贈《石鼓精拓》終日心摹手追,透過“刀鋒看筆鋒”,直取精髓,自成一體。其篆書剛健老辣、凝重古雅,雄強恣肆,青出於藍,比原刻更為傳神。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劉友春作品鑑賞

正是這兩位大師的貢獻,讓書法界呈現出一股高古雄厚、朴茂雄強的金石書風,為後世開拓了碑學盛行的新紀元。劉友春篆書直取這兩位大師碑學精髓,兼收帖學之營養,融為一體,形成自己的風格,殊為難得。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劉友春作品鑑賞

他的小篆高雅端莊,結體嚴謹,筆沉墨實,圓轉遒勁,秀雅清潤,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美感。與鄧石如、吳昌碩不同的是,劉友春的小篆溶有古意卻更圓潤遒美,少了一種滄桑、古樸和厚重,更加輕靈、透潤、閒雅。也許這種風格更符合於現代人對書法藝術的審美的取向。畢竟,時代背景的不同,讓人們對藝術審美的選擇會傾向於生活的環境。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劉友春作品鑑賞

除了傳統的中鋒運筆之外,劉友春的小篆作品中還有一種側鋒翻轉運筆。這種筆法寫出來的篆書,如刀刻石碑,蒼勁厚重,扁寬有形,高古樸茂,粗獷有力,給人完全不同於之前秀美的豪爽。但側鋒運筆往往輕浮,難以展示書法深厚的功力,多為書家所不取。而這也正能顯示書家高超的技能和雄強的筆墨功力。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劉友春作品鑑賞

清代王澍認為,“篆書三要:一曰圓、二曰瘦、三曰參差,圓乃勁,瘦乃腴,參差乃整齊,三者失其一,奴書耳!”以此觀劉友春的篆書,三者兼具,大美至哉!除小篆外,劉友春還精工隸書。隸書與篆書的淵源極深。甚至可以說隸中有篆,篆中有隸。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劉友春作品鑑賞

但篆書一般以圓筆,隸書以方筆,雖然也有《天發神讖碑》這種反其道而行之的例外,當總的來說,只有篆隸雙修才能方圓兼備。劉友春的隸書風格同他的小篆風格相近。其隸書結體嚴謹,用筆豐厚,圓潤之中不乏方正,規整之中不乏生動,方筆圓筆起承轉合,並融合《曹全碑》的道秀逸緻、精氣內含、秀雅俊逸特點,有珠圓玉潤、精金美玉之彩。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劉友春作品鑑賞

總得來說,無論是小篆還是隸書,劉友春在傳統基礎之上,將篆隸粗獷豪放、折古刀、斷古釵的沉著痛快轉化成圓潤可人,高雅秀奇的風格特徵。而這種書風也是一種難得的創新。因此,他對篆隸的繼承發展,是有一定貢獻的。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劉友春作品鑑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