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需要“仪式感”,并不是“矫情”,而是有这三大利处

前几天,我被自己的孩子问道:“妈妈,春节是什么?为什么要过春节?”小编想了好久给孩子说:“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大家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亲人们相互团聚,共诉衷肠。”儿子不解的问我:“可是我平时也能吃好吃的,穿新衣服啊?”儿子的一席话让我陷入思考:大家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想吃的东西随时随地可以吃到,想穿的衣服也不用非要等到过年才买。物质丰富了,年味却淡了,过年的“仪式感”慢慢消失了。

孩子的教育需要“仪式感”,并不是“矫情”,而是有这三大利处

成家以后,有了自己的孩子,却发现自己的孩子对过年没有任何的概念,没有了期待,没有了享受,这让我不得不考虑“仪式感”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难道注重“仪式感”就是“矫情”吗?

一、仪式感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1、“仪式感”是时间赋予的特殊意义

“仪式感”是什么?就是让普通生活闪闪发亮的小细节,不需要金钱的装饰,不需要铺张浪费,只需要用一点点心,就可以为孩子留下难忘的情感记忆。著名童话《小王子》中说“仪式感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在意识到这一点后,我才发现“仪式感”就是在某一个对自己有意义的时刻,做一些特殊的仪式来让这个时刻变得与众不同。

孩子的教育需要“仪式感”,并不是“矫情”,而是有这三大利处

2、“仪式感”没有标准

如果说“仪式感”在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家庭教育中,“仪式感”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其实,“仪式感”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乐趣,想要给孩子特殊的“仪式感”,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比如,可以给孩子讲一个睡前故事,给孩子一个晚安吻;

比如,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充满惊喜的生日派对;

比如,给孩子开家长会的时候,穿上比较正式的衣服。

……

生活中很多小事都可以给孩子制造仪式感,每个家庭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风格发现乐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孩子每一个特殊的时刻,都要用特殊的形式来变现父母对孩子的重视。

孩子的教育需要“仪式感”,并不是“矫情”,而是有这三大利处

二、充满“仪式感”的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仪式感在家庭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中适当的保持“仪式感”,可以增强孩子的情感感知力,提高家庭的凝聚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孩子的约束力。

1、“仪式感”增强孩子的感知力

仪式感,可以让孩子拥有感知爱的力量。比如,孩子晚上睡觉前,如果家长给孩子一个甜蜜的晚安吻,就会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多么的爱他们;如果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家长能够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就可以让孩子感知到不管自己多么困难父母都是他们的避风港。

虽然这只是一些小的仪式,但是孩子却可以从这些小仪式中直接或者间接的感受到“爱”,就就是心锚效应。

孩子的教育需要“仪式感”,并不是“矫情”,而是有这三大利处

2、“仪式感”提高家庭的凝聚力

中国式的家庭在表达爱的时候总是很含蓄,喜欢用默默无闻的付出来支持孩子,但往往不够直接。偶尔的一些小仪式感就可以很好的帮助家长和孩子表达自己的爱意。一些社会研究发现,家庭仪式感带给孩子的幸福感往往胜于物质带来的满足。教育中充满仪式感有利于增强家庭的凝聚力,甚至能让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安全感。

3、“仪式感”可以让孩子时刻保持敬畏之心

心理专家胡善义说:“仪式感可以让人更好地约束自己。”仪式感不仅可以让孩子集中注意力,促使孩子更加认真的去做事情,还可以让孩子时刻保持敬畏之心。比如,家长去给孩子开家长会,家长如果正装出席,孩子就会觉得父母很重视家长会,父母很关心自己的学业。不管考好或没看好,孩子看到家长对家长会很重视也会在今后的学习中,保持对学业的敬畏之心,更加努力的学习。

孩子的教育需要“仪式感”,并不是“矫情”,而是有这三大利处

三、让家庭教育充满“仪式感”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家庭教育中是否有“仪式感”关系着孩子幸福感的获得,因此,我们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尽量做到给孩子一些仪式感。

1、记住孩子的每一个重要时刻

如果想要孩子感觉到自己被重视,家长就要记住孩子的每一个重要时刻。比如,孩子第一次会走路的时候,第一次会叫爸爸妈妈的时候,学会背第一首古诗的时候,第一次学会骑自行车的时候等等。家长可以把这些重要时刻记录下来,当孩子取得一些进步的时候,家长要给予鼓励和庆祝。这样可以让孩子觉得父母一直都在关心自己,从而从仪式感中获得幸福感。

孩子的教育需要“仪式感”,并不是“矫情”,而是有这三大利处

2、每周进行一次家庭活动

家庭活动分为很多种, 不一定是大规模地外出游玩才是家庭活动。小编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不管有多忙,每个周末都会抽出一天陪着孩子出去玩,或者是去游乐场,或者是去超市,或者是去书店。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一个习惯,知道每个周末都是全家一起出动的日子。

这样简单的“仪式感”是为了让孩子在奋斗了一周后有一次全方位的放松,不仅有利于增加亲子关系,还可以增强孩子的归属感和存在感。

孩子的教育需要“仪式感”,并不是“矫情”,而是有这三大利处

3、发现生活中的小细节

我们说“要善于发现生活的小细节”,除了一些特定的日子和时刻,生活中每天都会有一些小美好,只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比如,孩子在玩玩具的时候,历尽辛苦终于排成了一个图形,家长可以给他一句“你真棒”来鼓励他;孩子知道把马路上的垃圾主动扔到垃圾桶,家长可以给他一个拥抱告诉他“你真优秀”。其实,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一刻都是值得铭记的时刻,因此,家长应该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小细节,就会让仪式感无处不在。

孩子的教育需要“仪式感”,并不是“矫情”,而是有这三大利处

村上春树说:“仪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注重仪式感的人,即使生活枯燥无味,也可以把日子过得阳光灿烂。”因此,想要孩子拥有充足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家长们请让生活充满仪式感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