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知”和“懶惰”的媽媽教出的孩子更出色

“無知”和“懶惰”的媽媽教出的孩子更出色。

成成今年上小學3年級,不僅成績是班上倒數,而且性格膽小懦弱,從來不敢在陌生人面前大聲說話,遇到親朋好友也不從叫人。每次說到孩子,成成的媽媽小清就又急又氣,經常跟我吐槽:自己能言善道,性格開朗,為什麼生出的孩子這麼笨,是不是孩子的智商有問題。

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小清正在幫成成輔導功課,我終於明白了成成性格膽小的原因。那天推開小清的家門,我看到是這樣一幕,成成畏畏縮縮站在桌旁,小清坐在一旁指著桌上課本大聲訓斥:你怎麼這麼笨啊,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啊?我都講了多少遍了,你是豬腦子嗎?……小清氣憤的罵了半天,接著又講了半天題,但成成一動不動,最後小清忍不住揚起了手,成成嚇得大哭。我走過去攔下小清,讓孩子爸爸把成成帶到一旁去冷靜,一場母子大戰才熄了火。

“無知”和“懶惰”的媽媽教出的孩子更出色

很多陪作業的媽媽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明明很簡單的題目,但是孩子就是半天答不出來,站在原地半天不動,最後跟小清一樣忍無可忍,把怒火發洩到孩子身上。殊不知這種做的結果,不僅教不會孩子,還會讓孩子變得膽怯,下次再遇到不會的題不敢再問,久而久之變得不愛學習,甚至自卑。

孩子成績好不好,出不出色,很多時候取決於母親的性格。因為孩子對母親有一種本能的依賴,母親的性格、行為和語言往往影響孩子的一生。

要想讓自己的孩子變得出色,很多時候媽媽要學會“無知”。

“無知”和“懶惰”的媽媽教出的孩子更出色

當孩子來問媽媽問題時,媽媽最好不要表現得那麼強勢和聰明能幹,裝裝“無知”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例如當孩子來問媽媽“這個字怎麼念”的時候,媽媽最好不要馬上就回答他,最差的回答是“這個字都不認識上課沒聽講吧”。而聰明的媽媽看一眼後,說“哎呀,我也不認識,我們一起查字典,好嗎?”

幾次之後媽媽就教會了孩子使用字典,同時,孩子查完字典認識該字後會很有成就感,多次之後就養成查閱資料不依賴媽媽的習慣了。

孩子有問題時媽媽不能像“竹筒倒豆子”一樣把答案都說出來,邊說還邊自得,這對孩子的成長沒有好處,幾次之後,孩子就會迴避問媽媽問題變得很自卑。

相反媽媽要鼓勵孩子動腦筋,去依靠自己的力量想清楚這個問題,或者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閱書籍或藉助於網絡。

“無知”和“懶惰”的媽媽教出的孩子更出色

除了要裝作“無知”,媽媽還要表現得“懶惰”一點。

每個孩子都是家中的寶貝,絕大多數的媽媽為了能照顧好孩子,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為他們安排好日常的一切。本該孩子動手完成的事情,父母幫忙做了。我們看到身邊很多上小學的孩子家長還在餵飯,孩子的書包,很多都掛在家長身上,結果造成了孩子好吃懶惰的習慣,走進了學校變得越來越自私,跟小朋友無法玩到一起。

所以作為父母適當的“懶惰”,其實會讓孩子更快明白自己的事情要獨立完成,懂得什麼叫感恩,明白爸爸媽媽平日的辛苦,和對孩子的愛。

比如週日的早上,孩子有活動讓你起床去送他,你可以帶點撒嬌口氣對孩子說:“媽媽平時太辛苦了,為了你,放棄這個可以休息的時間。”孩子聽到以後一定會變得很懂事。

在家務的時候,也可以邀請孩子幫忙,一起打掃,讓孩子體會父母的不容易,而當孩子獨立完成一件事情時,他也會有參與感,可以從小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

當然做“懶”媽媽並不是真的可以偷懶,甚至可能比自己動手做更累。因為孩子經常會幫倒忙,這就需要家長有足夠的耐心去引導孩子,幫助孩子完成,給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

“無知”和“懶惰”的媽媽教出的孩子更出色

另外,不要給你的孩子貼標籤。

“你怎麼這麼笨啊”“你太小了,你不行?”“你怎麼不愛說話呢?”這些是都是很多家長的口頭禪,看似無心,卻是給孩子貼上一個鮮明標籤,也叫“標籤效應”。

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

所以孩子很有可能因為家長的一句反面評價而自暴自棄,也有可能因為父母一個積極的鼓勵而點燃希望。我們要意識到這些評價的重要性,孩子做錯了,應該去幫助他改正,多聽聽孩子的想法,不要輕易對孩子下結論,不要給孩子亂貼標籤。因為這樣很容易讓孩子向不好的方向發展。

媽媽這個角色會貫穿孩子的一生,適當“示弱”,不會有損媽媽的威性,反而能幫助孩子更快的成長,變得越來越優秀,超越自己。當然,在養孩子的過程中,媽媽不可能每時每刻都能保持好的耐心,一不小心就會將怒氣發洩在孩子身上,但是如果因為自己的言行影響到孩子的一生就得不償失了。怒氣來時,想想這是親生的,就再忍忍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