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精神之父

有关研究显示,一般而言,孩子成长需要的母爱呈递减趋势,父爱呈递增趋势。婴幼儿阶段:母爱80%,父爱20%;到了小学中高年级:母爱50%,父爱50%;初中阶段以后:母爱40%,父爱60%。《中国家庭教育现状》白皮书显示,父亲主导教育的家庭不足两成。60.7%的网友认为现在的孩子缺失父教,仅13%的人认为父教并不缺失,40%的人则表示父教缺失的最大原因是父亲不知怎样教育孩子。

父亲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精神之父

01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需重新定位

近年来热播的《爸爸去哪儿》回应的正是转型时代中国人面临的一大问题,即父亲在家庭责任中的重新定位。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传统观念是“养育孩子是母亲的事”,家庭分工普遍注重“男主外,女主内”,母亲带孩子、养育孩子天经地义。今天看来这种观念已经落后了,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研究成果也表明,平均每天能与父亲共处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孩子智商高。耶鲁大学一项持续12年的研究表明: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

美国的父亲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奥巴马工作极为繁忙,却从来没有缺席过女儿的家长会,他还和大女儿玛丽亚一同读完《哈利•波特》系列的七本书。美国前驻华大使骆家辉卸任驻华大使,真正原因是女儿的教育问题。2003年骆家辉为了家庭和孩子,他就选择放弃继续竞选连任州长。在骆家辉眼中,一个好父亲不仅是家庭的经济和精神支柱,更是孩子成长的人生楷模。在美国,不论官员还是其他人员,都十分重视家庭和事业的平衡,不因事业繁忙而忽视家庭,十分重视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是极为普遍的。

父亲长期在外面打工家庭的这些孩子,出问题的几率大大高于父亲在身边的孩子。长期缺乏父爱,可能会造成孩子认知、个性、情感、体格方面的障碍与缺陷。在我国,众多父亲以自己工作繁忙为由,疏于和孩子的交流,往往用物质的给予替代对孩子的爱心呵护,并认为只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就尽到了责任。

美国哲学家艾瑞克•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母亲代表大自然、大地与海洋,是我们的故乡”,而“父亲则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思想的世界,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健康而健全的孩子,不仅应享有母亲的温暖、平和、细腻与慈爱,拥有更多安全感,也应能浸润于父亲的勇敢与阳刚、严格与宽厚,拥有更多价值感,从而确定开阔高远的人生方向和目标。父爱如山,伟大的父亲,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

父亲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精神之父

02父亲在孩子成长中要发挥好榜样作用

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的第一个榜样,往往都是父亲。父亲是男孩模仿的对象。因为父亲往往是力量、权威、智慧的化身,父亲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地影响着男孩,他能从父亲的身上学到男性的一些行为特征和“男子汉气概”。

父亲奠定了女儿心目中最初的男性形象,会成为女儿将来择偶的参照标准。父亲是女孩依赖的港湾,父亲的高大伟岸会给女儿带来安全感,是女儿的骄傲。父亲对女儿女性气质的培养更加重要。

父亲在孩子体格、情感、性格发育方面的重要作用。有关研究发现,与父亲接触少的孩子,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要落后一些,并普遍存在焦虑、自尊心不强、自控能力弱等情感障碍,表现为忧虑、多动、有依赖性,被专家称为“缺少父爱综合症”。

孩子的路很长很长,父亲要做的很多很多。要让孩子形成一个完整健康的人格,父亲的作用是绝对不可忽视,也是绝对不可估量的。衷心希望每个父亲,别让你的父爱停滞在心底,付出一些时间陪孩子,让自己的孩子在父爱和母爱的共同沐浴下,健康茁壮地成长。

父亲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精神之父

03父亲尊重孩子要成为一种习惯

在一个人的教育中,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父亲和母亲组合在一起,在充满爱的温馨的家庭中,教育与快乐是联系在一起的,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不仅尝到了甘苦,而且与孩子一起得到成长。父母的爱,加上孩子的成长,全家人的彼此搀扶,使得这种爱更加深化。

从台湾爸爸林志颖跟其他几位大陆爸爸的对比来看,我们或许可以观察到两岸的教育方式会有一些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台湾爸爸更加尊重孩子。比如,林志颖在跟孩子说话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蹲下去平视孩子,大陆的爸爸很多时候都是站着对孩子说话;当Kimi提出把死蜘蛛捡过来当玩具时,林志颖毫不犹豫地满足儿子的探究欲,而当Cindy提出想喝啤酒时,田亮却用一句“小孩子不可以喝啤酒”来遏制女儿的好奇心。

两岸之所以会在尊重孩子方面出现这样的差异,主要还是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虽然我们同属中华文化,但台湾社会受到西方社会的影响更早,同时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做得更好,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更趋多元化。在台湾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几乎可以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比如到餐厅就餐,当服务员每上一道菜,客人都会说声“谢谢”,服务员同样会很客气地回谢。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犯错,任何一个错误都是有价值的,都是成长过程中必然的一种经历。家长要引导孩子,把每一次犯错,都变成一次成长的契机。其实,对孩子的尊重也一样,我们不能仅仅把“尊重”两个字挂在嘴上,而是需要体现在细节、落实到行动上,最终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

父亲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精神之父

04父亲在规则与秩序的培养方面要做母亲坚强的后盾

孩子规则与秩序感的培养需要家长持有坚定的立场和明确的态度,父亲若能在这方面成为母亲坚强的后盾,也是为母亲减轻负担。父亲不必随时在场,但建议常常出现,让孩子感到父亲的真实存在。父亲可以利用自己在孩子心中天然的权威感,帮助与孩子接触时间更多的母亲更好的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边界意识、秩序意识,这些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逐渐具备的社会化因子。我们会发现在一些父亲角色缺失的家庭中,孩子有可能会陷入一种不定期的做出违背和挑战规则和秩序的行为,闹腾的好像要把房子都拆了,把母亲也气得够呛。其实潜在的原因是孩子在试图用这种方式逼父亲现身。

父亲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精神之父

05做个好父亲需要好办法

鼓励孩子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让孩子有方向感,给孩子选准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是孩子喜欢的,也是他能够坚持的。不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选择孩子喜欢的,就是最好的方向。

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权利。拥有选择的权利,才会让孩子在自由中创造。

让孩子把大任务划分为很多小计划。我觉得这个不仅对孩子有用,对我们大人同样有用。从小到大,一步一步来完成,每天看到自己的进步,这该是多么增加自信的事情!

让孩子感到自己的重要性。不要忽略孩子,做他们的忠实粉丝,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重要,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做父母的好好学习。

永远不要强求完美主义。对孩子来说,积极地参与比什么都重要。人生是一个生命过程,好好享受这个过程,才能让生命之光活泼地闪耀在寄身所在的时空中。

让孩子努力做一个有用的人。人生最重要的,是寻找到生命的价值,而生命的价值在于幸福和快乐。人的成长,是有客观时间规律的,违反了就会失衡,就会不完整、不快乐、不幸福。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重要的,不应该牺牲一个阶段为另一个阶段做准备,要让任何年龄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尊严和选择的权利,让他们保持对生活的、知识的好奇心和兴趣,比暂时获得成绩和分数更有价值。

让孩子坚信学习一点也不难。坚决不奖励孩子喜欢做的事情,而要奖励孩子改正了不良习惯。但一定要换一种精神奖励的方式,或者奖励孩子一本书,或者带孩子看一场电影等。让更多不拔尖的孩子找到学习的理由,世间优秀的孩子还是少数,还是平凡的,不优秀的多。只要他们健康,阳光,善良,正直,进取,快乐,幸福,眼界开阔,精神舒展,灵魂自由,生命得到最美丽的绽放,就是我们最大的欣慰,也是幸福。

父亲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精神之父

让孩子会读书、爱写作。完全按照孩子的兴趣来买书,首先让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先给她买她喜欢读的书,让她慢慢形成一个好的阅读习惯。但是,家长的阅读指导,不能完全迁就孩子的兴趣,而应该在激发兴趣的同时,在孩子逐渐培养起了阅读习惯之后,注重阅读意志的培养和磨炼,促使孩子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攀升。

经常带着孩子看电影,任何一部电影,都包含了文本写作的全部手法,每一部电影都是文章写作的一个全息系统。可以说,没有多少孩子喜欢写作,但却很少有孩子不喜欢看电影。通过电影课,很好地衔接文本解读和写作,孩子喜欢电影,热议电影,自然在电影的评析中,学会了文章的解读和作文写法。生命就这样丰富起来,进而光彩照人,明艳不可方物。文章就这样丰盈起来,进而倚马可待,下笔千言。

不让孩子“错”在起跑线上。生命不是为了成功,甚至也不是为了成长,而是为了绽放,向世界开出自己的花来。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父母的身教比什么都重要。父母正确了,孩子也就正确了。家长的榜样作用、家庭的和谐关系、敞亮的生活状态,才是生命成长和绽放的要诀。其它的每一步,都是锦上添花。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懂得陪伴,懂得“倾听、闲聊、建议”,懂得尊重孩子、和他保持“距离”,观望而不是干涉他的成长,让他成为他自己……

父亲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精神之父

06教育孩子父亲不能缺位

大部分父亲平时都很忙,照顾和陪伴孩子的时间比较少,正是因为平时参与得太少,对孩子的了解不够,教育孩子的方法欠缺,所以有些父亲在节目中就表现得手忙脚乱、有心无力。

由于很多父亲的长期缺位以及因此导致的补偿心理,目前部分家庭已经出现“母亲父性化、父亲母性化”的趋势,很多妈妈不得不承担爸爸的角色。当妈妈把本该由爸爸承担的角色全部担当以后,爸爸出于补偿心理就会去寻找本该由妈妈担当的角色,最终导致父亲和母亲的角色颠倒。

父亲和母亲对孩子的影响都很重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两者不可偏废。父亲在孩子的自尊、自信、身份感及性格形成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男人和女人的性别差异,父亲的角色也是无人能替的。

这是一个需要呼唤爸爸归位的时代。爸爸不能把教育孩子的重任全部推给妈妈。教育孩子,绝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情,爸爸理应是主角,不是配角,更不能缺位。

父亲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精神之父


07好父亲是教育培养出来的

很多妈妈常常会苦恼,总觉得老公对孩子的事参与得太少。其实,爸爸不愿参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妈妈平时给爸爸的支持和鼓励太少,没有让爸爸体会到跟孩子在一起的快乐。

育儿的快乐,就在举手投足之间,就在生活点滴之中,只有我们全身心投入才能感受得到,只有我们用心感受才能寻找得到。作为妈妈,要经常跟爸爸分享养育孩子的开心事,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他,让另一半逐渐受到感染。同时,还要主动创造机会让爸爸参与育儿,帮助他发现跟孩子在一起的欢乐,因为男人往往是后知后觉的。

我们的孩子为啥问题多多,实际上根子都在父母身上。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许多孩子,就连走路姿势都与父亲一模一样,说话口吻也会不由自主地模仿。说父亲是孩子成长的一面旗帜,我看一点也不为过。

上梁不正下梁歪,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不可代替的作用。许多男人,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从来不注意自身对孩子的影响,要么言行不一致,要么放任孩子不管,只要自己逍遥自在就行了,等到孩子出现了问题,才立马着急起来。说实在,为人父母者都知道,许多孩子都在重复当年父母的事儿,只不过换了形式而已。难怪大人看到自家孩子出现问题,会病急乱投医,从根本上讲,过去自己不懂事,不能让孩子再重演自己过去的悲剧,这也是当下许多年轻父母对孩子要求苛刻,宁愿背负虎妈、狼爸的骂名也在所不惜。

有人说,父爱如山一样沉稳,母爱如水一般灵动,我看没有山的沉稳,水就会乱了分寸,没有了方向,一个人成长的思想就会出现混乱,到头来,只能愈来愈复杂。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母亲特别苦闷的絮叨,说什么,什么都愿意给孩子,可孩子就是不满意,说话就是那么横,一点也不替母亲着想。殊不知,父亲精神力量的坍塌,对于孩子的成长那是山崩地裂,无法估量的。

美国有一部电影,题目是《父辈的旗帜》,尽管是回忆二战的,但从电影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个伟大男人的责任心。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男人要勇于担当,不要把一切推卸给女人。

我们遇见许多问题孩子,十之八九,都是父母亲之间出现了问题,孩子没办法安宁的学习生活。不信,你可以做实验,夫妻俩在孩子面前吵一架,不出意外,你的孩子说不定很长时间都缓不过劲儿来,为啥呢,他们担心父母到底怎么了,万一家庭分崩离析,自己该怎么办?

父教与母教互相补充,才构成一个完整的家庭教育。在教育内容上父亲的知识面一般广于母亲,在生活习惯上父亲教育孩子要独立、果断、勇敢、冒险,在教育方式上父亲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做事,而母亲则比较喜欢帮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父亲对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态度一般都比较强硬,而母亲则时常心软。

父亲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精神之父

08父亲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精神之父

父亲的形象在孩子的心目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大概都会经历三个阶段,这与唐朝青源惟信禅师的悟道过程十分相似。禅师说:“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认识过程,对父亲的认识也是如此。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在少儿时期单纯不更事,此时眼中的父亲高大如山,几乎无所不能。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及至青年进入社会后,发现自己的父亲比之他人的父亲,不但不是万能的,甚至在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方面是无能为力的,儿时的印象大打折扣。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等到成家立业,自己担负起种种责任,面对繁杂的社会和忽变的人生,这才开始真正理解父亲。

过程虽说如此,但作为父亲,在基于博大无我的父爱之上,必须有一个主旨贯穿始终,那就是做孩子的精神之父,当好领路人。父亲所能够给予孩子的馈赠中,精神层面的影响至关重要,一个强力的影响足以支撑孩子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