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是“丑书”:带你欣赏林散之的草书艺术

林散之是现代书法史上的草书大家,他的苍茫淋漓的大草独步书林、卓尔不群。这并不是单凭日本人给冠以“草圣”之名而誉满天下,而是他凭借自己的才华,把草书艺术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推向了一个全新境界,当然日本人对他的肯定也并非过誉溢美!因此有人说:如果读懂了林散之,你就成了半个书法家。

真不是“丑书”:带你欣赏林散之的草书艺术

一,我们先来看看古人对草书艺术的一些基本特征的理解。

草书相对于其它书体来说是易学而难工,特别是在艺术的表现力方面,其它书体没有草书丰富,张怀瓘在《书议》中作了形象的描述:“草书与真有异,真则字终意亦终,草则行尽而意未尽。或烟收雾合,或电激星流,以风骨为体,以变化无用。有类云霞聚散,触遇成形,龙虎威神,飞动增势。岩谷相倾于峻险,山水各务于高深,囊括万殊,裁成一相……观之者,似入庙见神,如窥谷无底。俯猛兽之牙爪,逼利剑之锋芒。肃然魏然,方知草之微妙也。”草书笔终而意犹未尽,气势连贯,纵横无羁。点划随势自然。线条形态无穷,包举万类,但是各呈气象,最后还是要回到统一的抽象概念。其笔势之纵横驰骋,运笔之跌宕起伏、神鬼莫测,非一般人能窥其端际。

草书的重要艺术特征是变化莫测的笔划勾连,如灵蛇穿草般的麻利,方不中规,圆不中距。项穆《书法雅言·常变》中云;“顿之以沉郁,奋之以奔驰,奕之以蹁跹,激之以峭拔。或如篆籀,或如古隶,或如急就,或如飞白,随情而绰其态,审势而扬其威。每笔皆成其形,两字各异其体。草书之妙,毕于斯矣。”

真不是“丑书”:带你欣赏林散之的草书艺术

二,欣赏林散之草书的独门笔意墨趣。

我们先来欣赏他用笔的高妙。

林散之把黄宾虹所传的书画用墨之道的运用熟练到得心应手的境界。并且把用笔的禁忌归纳为;“忌尖、忌滑、忌扁、忌轻、忌俗。宜圆、宜留、宜平、宜重、宜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领悟了黄宾虹的用墨的独门绝技,并全面深入的用于草书的创作之中,自然也取得了非重大的成就。

他在一题画诗中说:“用笔宜留更宜涩,功夫出入在刚柔,汝今领会神明处,应向神灵一点求。”又诗云:“谁人书法悟真源,点点斑斑屋漏痕,我于此中多领会,每于深处觅灵魂。”从上面诗中我们可以明白,他所检测黄宾虹的墨法,主张“留”、“涩”呈现“屋漏痕”印记,唯有如此,草书线条才能坚实有力,有苍茫质感和凝重,在刚柔相济的笔墨宣泄中,不至于出现轻佻油滑的、萎靡无力的现象。

真不是“丑书”:带你欣赏林散之的草书艺术

林散之说过:“凡运笔应‘留处皆行,行从皆‘留’’。”

所谓“留”并不是停下来,而是在执笔行进过程中保持平稳状态,不快不慢,切记一滑而过。这样取得的效果是多"涩"势,展示出笔力浑厚的姿态,做到笔笔交代清楚,妥妥帖帖。

“圆”指线条用中锋产生的立体感,如锥画沙般的浑圆气象,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他曾有诗云:“欲学庖丁力解牛,功夫深浅知刚柔,吾人用尽毛锥笔,未入三分即罢休。”这也是他产生的用笔精髓,重视中锋行笔和“中间不能让劲”诀窍,方显骨力劲到和精神内涵。

“平”是指均匀用力,不可轻佻抖动,以避免出现“中怯”和“蜂腰”。

“重”则指用笔力道强劲、有磅礴之势,坚实有力的线条显露出“重若崩云”的艺术效果。林散之用笔手法之重得益于他长期浸淫汉碑的坚持,把碑文的浑穆之气假以老辣沉雄之笔法于草书之中。但是,草书并不是一味使重笔用狠,根据需要再化刚为柔,使线条在草书的表现中沉着痛快中收获流畅,老辣纷披之中呈现天机。

“雅”除了用笔娴熟以外,林散之亦强调草书的高古神韵,这种精神境界的超迈是从人格的完善和精神价值的自然升华中得来。他本人具有很高的传统道德修养,内外兼修,有一种传统文人的古风,这种内在涵养精神在他作品中都有体现。

真不是“丑书”:带你欣赏林散之的草书艺术

有人说林散之的书法是“丑书”,待你懂得他的审美理想后就有可能改变你的初衷。

赵孟頫有一句名言:“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林散之深谙古人用笔秘奥,对传统的用笔经验了然于心,把传统草书表达出变化丰富而又气脉贯通,创作出浑朴苍茫、大气淋漓的草书艺术。他曾在一首诗里说:“必能生出还嫌辣,最忌纤时更带甜。”其中所体现的“生”、“辣”‘’而‘’忌纤‘’、“忌甜”的审美理想。还把古法中“忌尖、宜秃、宜拙。忌巧、忌纤,‘尖则‘巧、‘纤’则’薄’,少蕴藉,‘秃’则‘浑厚’,‘拙’则质朴,必含蓄,多蕴藉。”这就说明他的草书技法原则在与古人的对话中与傅山的艺术主张异曲同工,傅山说:“宁拙毋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真率勿安排”。从这可以看出林散之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纠正了浅俗的妩媚无骨的萎靡之风,凭一己之力走出了一条卓尔不群艺术新路。

真不是“丑书”:带你欣赏林散之的草书艺术

再来看林散之草书的墨法。

书法是墨气充盈的写意艺术,也是其笔墨迹化的精神意象。以水墨肇其天机,把水墨尊为冥冥窈窕中的神祗,以通天尽人之笔法把控用墨之深意。林散之用墨水平以趋握天机而达返朴之境。他对“笔为筋骨,墨为血肉”的理解非常透彻。故其用墨屡有创新,他主张虚实相生,浓淡相宜。“磨墨欲浓,破清水用之则活。”这也是他的绝活。用老墨研好后用长锋羊毫吸上墨,再蘸上清水书写,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极尽墨色的润枯变化,表达出“润含春雨,干裂秋风”的艺术效果。在这种由润变枯的节奏中,呈现出迷离空濛的朦胧景象。因此,在他的笔下,干湿、枯润、浓淡、疏密、大小……林散之把它调和得神机一片,和谐而美妙。

真不是“丑书”:带你欣赏林散之的草书艺术

林散之草书最让人看不懂的地方在这里:

林散之是书画界的全能型大师,他第一次把黄宾虹绘画的“月移壁”技法用到了书法上面。“月移壁”是黄宾虹绘画的独创绝技,就是观月光下山上夜景和树木在墙壁上的影子产生的斑驳依稀的朦胧美、隐隐约约的层次感施之于绘画中,有人说黄宾虹的画作黑乎乎的看不懂,现在就应该懂了吧!林散之把这种技法大胆用到了草书中,大量的枯笔渴笔的使用,呈现出既润又枯、斑驳苍茫、老辣纷披的金石气象。

有人觉得他的书法怪怪的,好像跟唐宋时期的大家书风相去甚远,这也是其书法的显著特点,他一生浸淫汉碑,以隶入草,又是其独门技艺,直到晚年照样对汉碑钟爱有加,他在汉碑上所获得的书法真谛移植于草书创作中,把汉隶的用笔迟涩、不滑不滞、笔笔见劲和草书创作有机糅合,使其草书显得厚重老辣。

真不是“丑书”:带你欣赏林散之的草书艺术

三,最后我们来欣赏林散之的学问。

其实书法除了技法之外,学问支撑是必不可少的,书法是文化的载体,与传统文化血脉相连。如果书法没有传统文化的滋养,书法就会沦落为简单的表意和记录功能。因此,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而谈书法,无异于痴人说梦,只会堕入以描摹雕镂的、无趣的、呆板的馆阁体之类的萎靡体验。

“万里行程万卷书,博学精思复奚如。蚕丝蜂蜜诚良喻,岁月功深化境初。”这是赵朴初为《林散之书法选集》的题诗。“万里行程万里书”是对林散之草书秘奥的概括和总结。林散之极力主张学书要才、识、学并进,境界即是书卷气的流露,他对自己的评价是诗第一,画第二,书法第三。可见文化在大师的眼中是何等的重要。这也难怪历朝历代的大书法家清一色的都是大学问家。

真不是“丑书”:带你欣赏林散之的草书艺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