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論心靈雞湯

昨日和室友一起吃午飯,腦海中忽然蹦出這樣一句話:所謂喜歡就是想在這紛繁蕪雜、充滿不確定的世界裡,能確定的擁抱一個人。

把這句話跟他說了。他聽完之後,沉吟不語,然後說,“你這話未免有些悲觀、有些支離和冰冷。”,我回答,“心靈雞湯不大多是這樣嗎?”

說完,就不由自主的聯想到在網上刷的很多帖子亦或者雞湯、

接著有了一個不切實際的了悟,我把它稱之為——心靈雞湯的三分法:

縱論心靈雞湯


頭等是高湯、濃湯,無論是怎樣的語句,大抵可用四個字概括,直擊人心。就是那種你讀每一句話都好像在寫自己,讀完可以讓你想哭、想笑、想靜靜的坐著、想抬起腳邁開步子、想找那個放不下的人、想做完那些捨不得的事。

縱論心靈雞湯


次一等,我稱之為雞汁,何謂雞汁?就是被稀釋了的高湯,你也可以說是濃度不夠的雞湯。它的主要特徵也可以用四個字概括:瞭然於胸。就是把一些常識常規,常理常情用一種不那麼尋常的方式複述一遍,同樣會引起讀者的共鳴。不夠深切含蓄,委婉動人只,是引得你的一陣點頭認可。


縱論心靈雞湯


最差一等的我認為應該叫涼白開。簡單的說就是一點益處也沒有,幾乎就是廢話。至於它是不是毒雞湯,各人有各人分曉。我自己是不喜歡毒雞湯這個概念的。事實是這個世界,只有兩種話語:真話和假話。姑且不考究一句話,可以有幾分真幾分假,畢竟從絕對主義的角度來看,話語可能沒有絕對的真或者假,只看他是不是能夠更好地符合世界的現實。這裡我為什麼不用現實世界呢?因為前段時間看了一本書,叫做《人文科學概論》。這本書通篇沒有幾個閃光點。但它給我帶來的很大的一個教益在於,它在論述人文科學的意義所在之時強調:有三種世界,物質世界,精神世界和意義世界。意義世界是人類創造出來的自在自為自有的一個世界。所以我說世界的現實指的是,話語能夠符合物質世界、精神世界或者意義世界中的任何一種實際,都可以算做是真的。

舉個例子,很多人在建構意義,強調知識改變命運,奮鬥帶來成功;也有很多人在解構意義,用反例證明寒門再難出貴子,階層固化,圈子社會以及這個社會真實存在著的各種各樣的壟斷。但他們其實都只是在說觀點和立場,試圖解釋現實。至於現實到底是什麼樣子?實在是一件不可琢磨的事情。

上週看了一本書,叫做《佛系——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它道出了一個很樸素的道理:所有人都是從從立場出發,說出判斷、觀點和結論。你要是承認除了你自己之外沒有任何的人在用你自己的立場觀點去看待和評價你自己。那就應了佛家的“八風不動”,人遇見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四順四逆八件事是情緒都不為所動,這是大智慧。是心靈雞湯之外的話語的樣子。

不過,雞湯……真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