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编自导自演走向平庸的悲剧,父母是他们改变的“救命稻草”


孩子自编自导自演走向平庸的悲剧,父母是他们改变的“救命稻草”

同事小江这几天非常痛苦,自己苦心培养的女儿,让他越来越不省心了。

他女儿今年就要高考了。疫情期在家复习,情绪时高时低。让小江很着急。

孩子小时候非常聪明,整个小学阶段都是班级里的第一、第二名。小江很自豪。

初中时,课程加深,几次考试不太理想。女儿就说自己分在了重点班,班里的同学成绩都很好。女儿排在第九名。小江也觉得,还不错,重点班第九,蛮好的。

中考时,因为发挥失常,女儿只进了一所普通高中。在班级里,女儿读书很用功。希望能奋起一搏,考进理想的大学。

但是不久,女儿又开始回来说,学校环境不好,老师不好好教书,同学不想上课。之后,小江的女儿变得茫然不知所措,患得患失。成绩又开始下降了。

小江也尝试了很多办法,希望鼓励女儿重新振作起来,女儿也表示,要抓住高考前最后的时光,再努力奋斗一把。但是,说过算过,成绩进步收效甚微。甚至有时候父女情深的两人,会为了一点点小事,剧烈争吵、甚至要离家出走想威胁。

类似小江女儿这样的孩子,其实还不少呢。

本身挺聪明,学习成绩也不差,可就是缺乏自信,总是自己把自己不断安排到一个比较低的位置上,慢慢地,他们真的习惯了这个位置,甚至更差一些。父母很着急,他们自己也很着急,每次发誓要改变,但是坚持不了多久,又回到了老样子。

我们都知道,人生道路上,我们需要有恒久不衰的自信心。这就需要把自己放到一个更高一点的位置,这样我们才会不断进取。

可是,改变这么一个思维方式,为什么那么难呢?

因为一旦要真的改变,就必须打破原来的旧习惯。这件事情谈何容易

记得《肖申克的救赎》里那个老布吗?他被关了50年,他熟悉监狱里的一切,当听说自己即将刑满释放时,他没有满心欢喜,反而差点精神崩溃。甚至不惜举刀杀人,要求继续服刑。再次释放他时,还选择了自杀。监狱虽然不舒服,但是在这里他习惯了,这个监狱对他来说就是“舒适区”。

大人都是这个样子,何况一个小孩子了。

小江的女儿不就是吗?如果安排自己低一些的位置,她会觉得比较舒服,也比较自信。但是一旦把她放在高一些的位置,她就会觉得有压力,想要逃避。

比如:她在成绩下降时,说是班级是重点班,同学成绩都很好,自己成绩下降,是因为别人更好。获得父母认同后,她觉得这样说,能说服父母,感觉不错。

她在自己处于成绩比较靠前时,会觉得有压力。于是,尽量把可能出现的问题归结于学校环境不好,老师教的不好,同学不想学习,这样她的心理压力就轻了很多。

随时为自己降到低一些的位置找好借口。殊不知,正是一次次的放低自己的位置,感觉这样比较舒适,才让自己一步步沦为平庸,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居然就是孩子本人,是他们在自编、自导、自演。而父母一旦认同,孩子们就会故技重施,不断为自己找借口。

这样的心理防卫机制,其实是孩子们为了自身安全,寻求的一种保护措施。大人如此,孩子就更正常了。

孩子自编自导自演走向平庸的悲剧,父母是他们改变的“救命稻草”

父母该怎样帮助孩子克服这样的心理问题呢?

01、帮助孩子从找困难变成找方法: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心理负担,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

有一个小男孩,考试成绩总是班级倒数。他也想努力考好,但是就是不行。

有一天,他碰到一个老人。老人的十元钱被老鼠咬坏了。他非常恼火。这个孩子把自己积攒的钱给了老人,还说是自己用魔法变出来的。

父亲知道这件事后,觉得这个儿子并不笨,而且心地善良。于是,决定帮帮他。

父亲带着儿子一起坐汽车去城里。却在半路上因为下车买东西,父亲没有赶上汽车。孩子坐在车里,一路忧心忡忡。但是,到达目的地时,父亲却已经在车站等他了。

父亲说:我是骑马过来的。只要能到达目的地,不管是坐车还是骑马,也不管是走大路还是小路,我们都是可以到达目的地的。就像你,读书上不成功,我们还可以试试别的,转换一下思维方式,说不定你会更有出息呢!

于是,这个孩子决定,自己要用“魔法”帮助人们减轻痛苦。这个孩子叫:大卫·科波菲尔

02、帮助孩子从“舒适区”走向“奋斗区”:在小小的事情上开始改变,就没有那么难了。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Robert kegan发现;人的心理是有一整套免疫防御系统的。所以改变起来会很困难,因为人的每个行为背后,都是“怕”。

一次,一艘远洋货轮触礁沉没了。船上9个船员幸运的逃到了一个无人的荒岛上。岛上没有淡水,没有食物。到处都是海水,却不能饮用。很快船员纷纷渴死了。最后一名船员,爬到岸边,就在即将昏厥前,他捧起了一把海水,却发现海水非常清甜。原来这里的海水下面有一个“泉眼”,这儿是可以饮用的淡水。靠着这些水,这个船员等到了救援的船队。

改变一点点就可以,仅仅只是伸手掬起一捧水,我们就可以活下去。每个小小的改变,都是一个个小小的希望。

03、帮助孩子从推卸责任到懂得承担后果:尝试突破自己,才能走出困境。

记得我儿子中考时,曾经也抱怨老师的作业太多了。

他说:这个老师说作业量不多,那个老师也说不多,但是总量就很多了啊。妈妈,你说让我早点睡觉,那么我那一门作业可以不做呢?

我知道,他在“套路”我,因为我一直倡导不熬夜,所以每天晚上11点以前必须睡觉。让我来选择,后果就可以推给我承担。这就是典型的不想负责任。

我告诉他:那是你的事。怎样决定都可以,你自己负责对自己解释。于是,他选择缩短了放学后打篮球的时间,早点回家写作业。

当孩子们自己掂量着后果的严重性,其实他们是知道该怎样选择的。父母只要记得,帮助孩子,基于当前的现实做选择,而不是凭空想象做决定。

改变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父母真的要好好下功夫去了解孩子,同理心对待孩子。不要用父母的常识去禁锢孩子的理想。

因为在孩子面对学习、生活很无助时,才会启动心理防御机制,找各种理由保护自己。而此时父母的态度和决定,是孩子走向“平庸”前最后的“救命稻草”,如果能抓得牢,就可以挽救孩子的自信心,帮助孩子重新设定未来。孩子的成长,不是别人眼中的好与坏、美与丑,关键是父母给予他们的肯定和帮助他们树立的坚定自信。

相信自己,只要努力的改变现状,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未来。

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应该像俞敏洪说的那样:努力把平凡的日子,堆砌成伟大的人生

孩子自编自导自演走向平庸的悲剧,父母是他们改变的“救命稻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