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做到“適合,守中,維護可能性”!(整理)

整理:小雅

一個優秀的孩子,會彈鋼琴、又會跳舞,還會畫畫,學習成績還好。

教育要做到“適合,守中,維護可能性”!(整理)


長大了,讀初中了也什麼都會,每次考試前幾名,考上重點高中,高考又成為狀元或者前幾名,考上國外或者國內最好的大學。

教育要做到“適合,守中,維護可能性”!(整理)


很多人都是這樣過來的,幾年以後讀研究生,在讀博士。

你看,父母也榮耀了,感覺孩子很優秀,不到45歲就是副處級幹部,不到50歲就是正處級幹部了,見到親戚朋友、同學、家人逢人便說孩子有出息。

然後,不到55歲他就進監獄了。

父母這個時候流著一行老淚:“我的孩子怎麼會出現這個情況?!”

教育要做到“適合,守中,維護可能性”!(整理)


這樣的教育、這樣的結果是我們想要的嗎?

當我們一味追求分數、琴棋書畫、那麼多才幹......我們就要思考了,教育的問題出在哪裡?

教育要做到“適合,守中,維護可能性”!(整理)


教育的核心問題不是出在學生的能力、不是出在改革、不是出在技術層面。

我們的教育缺乏靈魂的東西,中國教育技術層面已經走得太快了,“靈魂”跟不上了。

教育要做到“適合,守中,維護可能性”!(整理)


教育最怕出現兩種極端:

一種是完全撒手不管;

一種是按照自己心中的花去助長,而非花的本來木有和需求。

我們只有默默耕耘,才有靜待花開的機會。

我們父母要做的就是要給孩子提供足夠肥沃的土地,靜心觀察花的種類,再以此選擇耕耘方式,再適度引導,除雜草、保豐茂。

對教育的信仰就是要回歸到教育的規律,慢慢地、靜靜地、悄悄地做,不要浮躁、不要顯擺,一定會有我們想要的結果。

這樣我們的孩子不管是分數、才能,還是能力都很會得到很好的提高,他們的靈魂也會很豐滿,這才是教育新常態。

教育要做到“適合,守中,維護可能性”!(整理)


我們要知道孩子的未來具有一切可能性,現在他所學的,甚至是他的才能,他的分數,不代表他今後能做什麼,會做什麼。

但是現在又必須要分數,所以他又必須勤奮學習。

興趣特長,才能,分數等這些都不能丟,這樣才能夠確保未來可能性的發生。

所以,這裡面有個適度。“適度”實際上是我們的教育的方式方法一定要符合規律,要適合孩子。

不要看到鄰居孩子琴棋書畫什麼都學,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學。

你是博士,說博士的兒子就要比別人學得多一些,這樣思考問題就錯了。

不適合他的學了沒用,一定要學這個孩子內心喜歡的東西。

一旦用孩子的成長來滿足我們成年人的某種慾望或者需求,我們的教育一定出問題。

一個簡單的教育規律,看看我們現在有多少人忽略了。

十三四歲、十五六歲的孩子,他的成長規律是怎麼樣的?

這些孩子在深夜11點到凌晨3點之間,尤其是1點到3點之間,腦垂體分泌兩種很重要的激素,一種叫性激素,一種叫生長激素。因此十點半去睡覺十幾歲孩子的生長才能得到保障。

有光照、有壓力生長激素就不會分泌。

教育要做到“適合,守中,維護可能性”!(整理)


現在初中老師佈置作業,孩子晚上11、12點基本做不完,高三就更不說了。

所以,孩子如果睡眠不好、壓力大,他長得就不好,這就是規律。

如果老師懂了這個規律,那佈置作業的時候就一個要求,最遲10點半孩子必須入睡。因為孩子入睡兩個小時以後才可能進入深睡狀態。

教育不設限,孩子就有無限的可能性。

教育孩子:

第一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式方法,適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二,每一個學生成才的途徑和方式沒有確定指向。

不要以為你的孩子現在喜歡畫畫、喜歡彈鋼琴,他今後就一定是個藝術家,可能他今後從事的工作和這個一點關係都沒有,他有無限可能性。

看一個孩子成績不行就開始下定論,說孩子今後是擦皮鞋的,掃大街的或者將來沒有出息,哪有這樣的教育呢?

教育要做到“適合,守中,維護可能性”!(整理)


教育怎麼做呢?

這個問題也是教育的哲學思辨。

沒有分數(檢驗)的教育是不成立的,只談分數的教育肯定是有缺陷的,這就是哲學。

總上所述,用哲學的角度看教育,最經典的是亞里士多德的原話:“教育必須基於三個原則:中庸、可能、適當。”

中庸,用孔子的話說就是:“ 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總之不偏左不偏右、不偏下不偏上,做到守中。

中庸是人生、乃至做教育的最好的哲學,就是說我們做教育不要太過頭了,也不要不夠,就這麼簡單。

教育要做到“適合,守中,維護可能性”!(整理)


什麼叫過頭?現在我們就做過頭了,在技術層面上不斷地改,改得我們老師不知道怎麼上課了,領導也不知道怎麼佈置工作了。學校教育成了這樣子就是過了頭,忘記了還有教育規律,還有教育自身內在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