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百加青雲計劃”大學縱覽2(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前言:清華大學著名校長梅貽琦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裡的大師,顯然不應該僅指名氣大,更深層的是指高眼界、大格局。前段時間,受疫情影響,教培業沒有復工,經歷了很多的焦慮,開了頭條專欄,希望發一些對大家有意義,有內容有價值的關於學習的文章。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很多老師是教學的能手,但對大學,對規劃的知識瞭解很少,所以我決定也系統學一下,查閱總結提煉了一些東西,和大家分享。今天繼續分享“青雲計劃”大學縱覽系列2——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從公佈的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校生人數只有一萬六千人左右,而國內其他985高校的在校生人數基本上都在三萬人以上,有些985高校的在校生人數甚至多達五六萬,所以中科大的師生比要大於其他985高校,而這樣的情況就使中科大每個學生能享受到更多的高等教育資源,所以,中科大的教學質量和學生培養質量都是非常高的,這也使中科大長期在國內外有著良好的聲譽。

“優百加青雲計劃”大學縱覽2(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1.大學概述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簡稱“中國科大”,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由中國科學院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11工程”、“985工程”,是首批20所學位自主審核高校之一,入選“珠峰計劃”、“111計劃”、“2011計劃”、“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為“九校聯盟”成員、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成員,是一所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學科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

“優百加青雲計劃”大學縱覽2(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58年9月創建於北京,她的創辦被稱為“中國教育史和科學史上的一項重大事件”;建校後,中國科學院實施“全院辦校,所繫結合”的辦學方針,彙集了嚴濟慈、華羅庚、錢學森、趙忠堯、郭永懷、趙九章、貝時璋等一批科學家,建校第二年即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1970年初,學校遷至安徽省合肥市,開始了第二次創業;1978年以後,學校創辦少年班、首建研究生院、建設國家大科學工程、面向世界開放辦學等新舉措;也是唯一參與國家知識創新工程的大學。

“優百加青雲計劃”大學縱覽2(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從北京到合肥

一般來說,以“中國”兩個字開頭的大學,都在北京。但也有幾所不在北京,而在外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就是其中的一個。

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等動不動就有上百年曆史的大學相比,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堪稱“年輕”——它是在上世紀50年代才宣告成立的。

“優百加青雲計劃”大學縱覽2(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急需各類科學技術人才。當時的中國科學院,是全國的學術科研中心,擁有眾多的高級科學人才,但也需要培養後備科學技術人才。在這種情況下,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提出利用中國科學院的自身優勢,創辦一所附屬科學技術大學——這就是後來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1958年9月,在初秋的陽光中,第一批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錄取的1634名大一新生,陸續從全國各地趕到學校。9月2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大禮堂舉行成立暨開學典禮。第二天,《人民日報》以《中國教育史和科學史上的一項重大事件》為題,在頭版頭條濃墨重彩地報道了這件中國科技教育史上的大事。

“優百加青雲計劃”大學縱覽2(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1969年10月26日,受國內外形勢的影響,中國決定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建築工業學院、北京輕工業學院、北京機械學院、北京電力學院、北京水利水電學院、北京石油學院、北京地質學院、北京礦業學院、北京農業大學、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北京林學院、北京鐵道學院等13所農林地礦油水電等工科院校遷出北京,遷到河北、陝西、山東、安徽、湖北等地。

這就是著名的“京校外遷”事件。

當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最初選擇的是河南和湖北,派出了兩個工作組,到這兩個省去尋找地址。可是,河南和湖北表示沒有接收一所大學的能力,婉拒了。隨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再派出兩個工作組到江西和安徽。江西已經接納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分校,無力再承擔更多高校,去江西的工作組也吃了閉門羹,倒是安徽表示願意接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優百加青雲計劃”大學縱覽2(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結合當年的歷史背景,我們也沒辦法批評河南、湖北和江西的短視。我們也是替這幾個省份感到惋惜,但那畢竟是一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口糧普遍短缺,一個地方的確很難一下子接收幾千人的大隊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搬遷到安徽的第一站,其實並非合肥,而是安慶。可是,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一批疏散的900餘人到達安慶時,被安頓在一幢三層小樓裡,顯得擁擠不堪,連最起碼的食宿問題都得不到保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隨即暫停搬遷。

這時候,安徽方面表示出極大的誠意,拿出合肥最好的師範學院來接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他們說:“安徽人民不吃不喝也要把中國的科學苗子保住。”於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搬遷到了合肥。

“優百加青雲計劃”大學縱覽2(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從1969年12月至1970年10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用將近一年的時間,基本完成了搬遷工作。

3.反哺報恩情

眾所周知,安徽並不是一個富裕的省份。作為一個農業大省,安徽各方面的資源都非常有限。但是,安徽儘可能地從教育經費、建校用地、用水用電等方面,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提供了保障,使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最短的時間裡就恢復了教學科研工作,並開始了第二次創業,包括開辦少年班、創辦全國第一個研究生院、建設國家大科學工程、與外國大學和科研機構簽訂合作交流協議等。

“優百加青雲計劃”大學縱覽2(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安徽省的許多地方,到今天都沒有實現冬季集中供暖,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師生們在上世紀70年代就用上了暖氣。

安徽省自己也有大學,比如合肥就有合肥人引以為傲的合肥工業大學。然而,從優先級和支持力度來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排在合肥工業大學前面的。這就意味著,安徽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看作了自己的“親兒子”……

安徽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傾力支持,以及長期共處形成的相濡以沫。上世紀80年代以後,曾經從北京外遷到各省的13所大學,大部分都陸續回遷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卻始終留在了安徽。

在特殊的年代,安徽撫育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又反過來“反哺”了合肥。

“優百加青雲計劃”大學縱覽2(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近些年來,合肥依靠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科技力量,在科技創新方面有著十分卓越的表現,一躍成為中國四大科教城市之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為合肥培養了大量科技人才,這些科技人才創建了科大訊飛、科大創新、科大國創等一大批科技公司,助推了合肥的經濟社會發展。

4.軟硬實力

從最新公佈的數據可以看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校生人數只有一萬六千人左右,而國內其他985高校的在校生人數基本上都在三萬人以上,有些985高校的在校生人數甚至多達五六萬,所以中科大的師生比要大於其他985高校,而這樣的情況就使中科大每個學生能享受到更多的高等教育資源,所以,中科大的教學質量和學生培養質量都是非常高的,這也使中科大長期在國內外有著良好的聲譽。

“優百加青雲計劃”大學縱覽2(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學校現有23個學院(含6個科教融合共建學院)、33個系,設有研究生院、生命科學與醫學部、信息與智能學部,以及蘇州研究院、上海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先進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等。現有28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5個專業學位授權點,有數學、物理學、力學、天文學、生物科學、化學共6個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和1個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物理學、生物學、科學技術史、材料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核科學與技術、安全科學與工程共11個學科入選一流建設學科,有8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4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8個安徽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

“優百加青雲計劃”大學縱覽2(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同時,學校建有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類腦智能技術與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語音及語言信息處理國家工程實驗室、熱安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大尺度火災國際聯合研究中心、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協同創新中心、國家高性能計算中心(合肥)、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等12個國家級科研機構、4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62個院省部級重點科研機構。

5.優勢專業&其他優勢

中國科大的優勢學科主要是理科、新興工科和金融,下面簡單羅列

理科主要包括:物理、數學、化學、生物、天文。

工科主要包括:量子工程、核技術、新興材料、機器人、超級計算機、軟件、微電子、多媒體

管理主要包括:金融(原數學系分出)和管理工程(國家重點學科)

“優百加青雲計劃”大學縱覽2(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其它優勢:在全國所有高校中,中國科技大學擁有的國家實驗室數量是最多的,是我國唯一擁有三個國家實驗室的大學。其它高校最多的僅有一個國家實驗室,絕大多數連一個國家實驗室也沒有。

並且國家實驗室是由國家投資,承擔前瞻性的戰略科研任務;別看招收學生人數少,但是它的科學研究水平很高,專業領域少而精,是真正的科學家聚居地。培養出的學生基本功紮實,在國外的口碑非常好。和其他學校相比,出院士率是最高的。(數據截至2019年11月)

“優百加青雲計劃”大學縱覽2(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很多人認為:論實力中國科技大學(以下簡稱“中科大”)拼不過北大和清華,但是中科大自1958年建校以來,始終勇於創新、敢於超越、爭創一流,創造了每千名本科畢業生產生1名院士、700多名碩士博士的人才培養紀錄,新世紀以來在量子通信、鐵基超導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影響世界的創新成果,“中國科大現象”引起廣泛關注。

6.學校校風

低調而務實,沉潛而奮發,中科大在其發展歷程中積澱出包含愛國、務實、創新等要素的“科大精神”,生動詮釋了大學精神的時代內涵,為我們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勇攀創新高峰帶來深刻啟示。

“優百加青雲計劃”大學縱覽2(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從攻克“兩彈一星”、籌建同步輻射加速器,到研究鐵基超導,發射暗物質衛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一代代科大人將科技創新突破與國家發展進程緊密相連,向科技前沿進軍,為國家培養尖端人才,踐行了科教報國的鏗鏘誓言。

中科大始終保持刻苦嚴謹的學風校風,堅持尊崇學術、追求卓越的辦學導向,注重讓學術大師、知名教授執教一線,專心致志育人才、搞科研。

自從1970年從北京下遷到安徽省省會合肥市以來,但人們一走進科大,沒有車馬喧囂,沒有市井浮躁,“官本位”沒有市場,“處處皆有大師,轉身即可討論”的學術氛圍令人心曠神怡。

“優百加青雲計劃”大學縱覽2(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全心全意做學問,面對誘惑不盲從,讓一心向學的醇厚學風浸潤校園、深入人心,這是中科大的魅力所在,更是當今大學需要守望的精神家園。

而且中科大從不擴大招生,每年招生規模總是保留在1600名左右,規模小,便於管理,便於小班因才施教、因人施教。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如果把中科大比喻成一座山,那麼她並非是最高的珠穆朗瑪峰,但卻是一座山峰秀麗、處處有景的“英才搖籃”和“創新高地”。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科大的大學精神和辦學之路,深刻回答瞭如何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時代之問,為高校發展提供了一個富有啟示意義的精彩樣本。滾滾洪流,戒除浮躁,踏實前行,這樣的大學你喜歡嗎?

喜歡作者,請點擊關注,多多轉發和支持。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塑造了我們抵禦現實世界的精神之牆。祝讀者朋友們一路堅持,在自己耕耘的領域越來越優秀。

“優百加青雲計劃”大學縱覽2(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