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導演賈樟柯:沒有特效和明星的電影,卻被奉為獨樹一幟的經典

草根導演賈樟柯:沒有特效和明星的電影,卻被奉為獨樹一幟的經典


賈樟柯這個名字對觀眾而言熟悉又陌生,他的作品常常實在國外過得大獎,是最有國際聲望的中國導演之一,遺憾的是,他的許多作品由於題材所限未能在國內院線上映,而且賈樟柯的電影往往極具藝術感,在他的鏡頭中幾乎看不到特效和大牌明星,不是那種"一天破億"的票房熱門,所以知道他的人就更少了。

瞭解他的人大概會知道,賈樟柯不喜歡"大敘事",他影片中的主人公都是那些處於社會邊緣的普通人。

草根導演賈樟柯:沒有特效和明星的電影,卻被奉為獨樹一幟的經典

草根導演賈樟柯:沒有特效和明星的電影,卻被奉為獨樹一幟的經典

在這個價值觀混雜的變革時代,賈樟柯總是在回憶那些逝去或即將逝去的人性尊嚴。

首先需要說明一點,賈樟柯的電影雖然在國內票房很差,但他的作品幾乎都是盈利的,這都要歸功於成功的海外發行,一個能賺錢的導演自然受人喜愛,所以賈樟柯可以在創作上保持獨立性。

賈樟柯出生於1970年山西汾陽,這個城市相當封閉,直到上初中那年賈樟柯才第一次看到火車,他知道這個用鐵製成的龐然大物可以讓他見到更廣闊的的世界。

草根導演賈樟柯:沒有特效和明星的電影,卻被奉為獨樹一幟的經典

草根導演賈樟柯:沒有特效和明星的電影,卻被奉為獨樹一幟的經典

賈樟柯小時候就在文學方面有著異於常人的天賦,上中學時就曾發表過小說,但由於他的數學實在太爛,這導致他沒能考上大學。

年輕時的賈樟柯偶然一次看到了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就此,一個電影夢在他的心中紮下了根。

1991年,21歲的賈樟柯不遠萬里來到北京報考北電,結果很慘,連續兩年他都落榜了,直到第三年賈樟柯終於考上了北電文學系。

草根導演賈樟柯:沒有特效和明星的電影,卻被奉為獨樹一幟的經典

草根導演賈樟柯:沒有特效和明星的電影,卻被奉為獨樹一幟的經典

上大學時,賈樟柯搞了一個"青年實驗電影小組",小組內的每一位成員都不富裕,但年輕的思維迸發出強烈的創作慾望,1995年,賈樟柯寫了一部劇本名叫《小山回家》,小組幾人東拼西湊拿來錢拍了一部時長50多分鐘的短片。

這部"電影"總投資2萬元,本著一切從簡的原則艱難拍攝完成,那時的賈樟柯還很青澀,但已經表現出一些特點,比如手持紀實風格,非常寫實的敘事手法。

草根導演賈樟柯:沒有特效和明星的電影,卻被奉為獨樹一幟的經典

草根導演賈樟柯:沒有特效和明星的電影,卻被奉為獨樹一幟的經典

當時可能沒人會相信這個25歲的小夥會成為中國電影的代表性人物,直到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改變了賈樟柯的一生。

1996年,賈樟柯在一個香港留學生的引薦下,把《小山回家》投到了某香港短片影展,最終居然拿下了第一名的好成績,賈樟柯拿到了5萬港幣的獎金。

隨後賈樟柯開始籌備自己的首部長片《小武》,這次預算整整翻了10倍,有20萬元。

草根導演賈樟柯:沒有特效和明星的電影,卻被奉為獨樹一幟的經典

草根導演賈樟柯:沒有特效和明星的電影,卻被奉為獨樹一幟的經典

《小武》採用很普通的紀實攝影手法,故事也清晰明瞭,全片一共兩個情節點,而且電影的演員沒有一個是科班出身,主角王宏偉是賈樟柯的同學,其它配角群演都是在當地現找的,也正因此,《小武》顯得粗糙又生猛。

這部電影成功為賈樟柯的導演生涯做了很好的鋪墊,上映當年就獲得了5項國際大獎,賈樟柯就此正式踏上自己的導演生涯。

草根導演賈樟柯:沒有特效和明星的電影,卻被奉為獨樹一幟的經典

草根導演賈樟柯:沒有特效和明星的電影,卻被奉為獨樹一幟的經典

賈樟柯的作品獨樹一幟,不僅僅屬於"文藝片"的範疇,更恰當的可以形容為"獨立電影",如今大多數導演都不得不拜倒在資本的大旗之下,像賈樟柯這樣堅持追求美學的導演絕對是個稀罕物,最後用賈導在接受採訪時的一句話作為結語。

"我相信生命的尊貴,在人海里,在那些我們每天都見到的人們中間"。

草根導演賈樟柯:沒有特效和明星的電影,卻被奉為獨樹一幟的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