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最幸福的诗人,有千古流芳的政绩,有千年绝唱的诗文

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 年2 月28 日),白居易生于河南新郑县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宦之家。

曾任巩县县尉、县令的祖父为孙儿取名居易,字乐天。

父亲白季庚与祖父经历类似,任彭城县令,后因坚守有功荣升徐州别驾、襄州别驾等职。

虽然两代为官,却因耿介不阿而并不富贵。生长在清正廉明书香门第的白居易,身边是泛着芬芳墨香的书卷。

父亲常年在外为官,外祖母和母亲便承担起了教育他的责任。从《三字经》到《四书五经》,从诗词歌赋到仕途学问,母亲“亲执诗书,昼夜教导;恂恂善诱,未尝以一呵一杖加之。”示之以正,励之以学,母亲盼其学茂德馨,振藻彤庭。

父亲忠贞报国的信念,清正廉洁的品格,在儿时的乐天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春风化雨般熏陶着他。家庭给予了他一颗晶莹纯粹的心。

16 岁那年,白居易心中装着梦想,来到了唐朝国都长安。祖上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官,虽可保家中衣食无忧,却没有财力为他铺平道路。

长安是名不虚传的国际化大都市,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白居易在此体会到的却是深深的寂寞。他多么渴望能在国都站稳脚跟,让理想之树开花结果。

唐代最幸福的诗人,有千古流芳的政绩,有千年绝唱的诗文

朝野间极负盛名的著作郎顾况,掌管着国史编撰和重要文件起草。

初出茅庐的白居易拿着自己的诗文前去拜谒,期待得到这位前辈提携和赏识。

乐天拱手鞠躬,自我介绍名曰:“白居易。”

顾况却戏谑:“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白居易不卑不亢地说:“顾大人说的是。不过,我这次来长安,并无久居之意,只是想向大人献上拙诗,敬请不吝赐教。”言毕,他拿出诗稿,毕恭毕敬地呈上。

顾况漫不经心地翻阅着,但当读到《赋得古原草送别》时,情不自禁吟诵出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此刻,他仿佛看到辽阔无垠的大草原,一直伸展到天际尽头,马蹄践踏着草海花浪,落英缤纷。天际有多么辽远,草地就有多么广袤。

顾况吟哦着,竟然忘了身份,忘了公务,他跟随着渐行渐慢的车轮低吟长啸,像野草一样恣意生长着绵长的无边无际的思念……

顾况抬起头来,不由得对眼前这位少年刮目相看,赞不绝口地称颂:“好诗!好诗!有才如此,居亦易矣!”

自此,白居易与顾况交往甚密。白居易写得好诗,就送给顾况阅览。顾况还将白诗推荐给京城文人士子们传阅,并称他原以为斯文已绝,不料在乐天手中得到了延续。

人们争相传诵着白诗,歌女谱曲传唱,白居易的诗名在京城大震。

唐代最幸福的诗人,有千古流芳的政绩,有千年绝唱的诗文

长安城内的生活开阔了白居易的眼界,增长了他的阅历见识。贞元十年(公元794 年),66 岁的白季庚溘然长逝。白居易失去了父亲那份俸禄,家境更是每况愈下。

在叔父白季康的帮助下,白居易参加了溧水县举行的乡试,次年又参加了宣州的州试,赢得了身为刺史和主考官崔衍的赏识,推举其参加长安城的进士考试。

贞元十八年(公元802 年)冬,他又参加了书判拔萃科考试;翌年三月发榜,八人中居甲等,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

唐朝秘书省,是专门为皇家整理图书的机构,白居易的职责为管理邦国经籍。从此,他踏上了仕途。

公务之余,白居易与当地文人雅士陈鸿、王质夫结伴游览仙游山、仙游寺,他们在月下诗酒畅叙,谈到了周至附近的马嵬坡。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令白居易潸然泪下。白居易有感而发,奋笔疾书:“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在李杨爱情悲剧中看到了自己的爱情悲剧。《长恨歌》投射了他对爱情、对生命的理解,宣泄了难以诉说的苦闷惆怅的绵绵无尽的长恨。

《长恨歌》凭借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千古绝唱。写出名动天下的《长恨歌》的白居易,被封为“长恨歌主”。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黎民百姓,都酷爱白居易的诗歌,连宪宗皇帝也概莫能外。

元和二年(公元807 年)冬,宪宗下诏将白居易召回长安,破格授予负责撰拟重要文稿的翰林学士。

元和三年(公元808 年),白居易被提拔为左拾遗,参与廷议,直抒己见,直接向皇帝陈述政治得失、天下利弊。

元和十年(公元815 年)阴历六月三日,朝廷宰相被刺,白居易发表了忠心耿耿的谏言,遭到了主和派的攻击,成为众矢之的。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

唐代最幸福的诗人,有千古流芳的政绩,有千年绝唱的诗文

这次贬谪,他写出了传世名篇《琵琶行》。

《琵琶行》的深厚意蕴表现的是人的心灵、情感、生命的一种巨大的悲凉苦痛。

《琵琶行》悬挂在历史的墙壁之上,像一个巨大的暗语,只有默契的心才能感知。千千万万个读者从自己生命内部、心灵隐秘的深处,体验着《琵琶行》的深层意蕴,体验着人自身情感的意味。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 年)初,宪宗皇帝驾崩,穆宗李恒继位。白居易又奉诏返回京城,被授予尚书司门员外郎;后又擢升为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

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朝廷里朋党倾轧,白居易感到窒息,萌生了离朝谋求外任的想法。

长庆二年(公元828 年)七月,中书舍人白居易被授以杭州刺史。“扬鞭簇车马,挥手辞亲友”,他携家眷风雨兼程,来到了最心仪的有着杏花春雨的江南名城。

唐代最幸福的诗人,有千古流芳的政绩,有千年绝唱的诗文

白居易在白沙堤上诗兴大发,提笔挥毫写下了“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一经传出,遂成为人们争相吟诵的经典之作。

在体察民情中,白居易发现当地常闹旱灾,他亲自督修杭州“诗意工程”——白沙堤。

白居易还精心制订了利用湖水灌溉附近数十万亩农田的方法,离任前专门写下《钱塘湖石记》,将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与注意事项,勒石为铭置于湖畔传之后任,并将一笔官俸留在州库之中作为周转基金。

杭州人民缅怀这位杰出的“老市长”,至今仍称白沙堤为“白堤”。后来,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又补上一堤,如今白堤、苏堤成为了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生命堤坝。

晚年的白居易热衷于编纂文集,编了一本最完备的诗文集——《白氏长庆集》。

他誊抄五份,以显珍视,其中三本分别收藏在庐山东林寺经藏院、苏州南禅寺经藏内、洛阳圣善寺钵塔院律库楼;另两本则分别交给侄儿龟郎和外孙谈阁童,嘱咐他们“各藏于家,传于后。”白居易大多数作品得以保存下来,得益于他的精心安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