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縣高標準實施“三鄉工程”:顏值高 產業興 日子美

普通農舍變身特色民宿,閒置荒地變身網紅景點,從事傳統農業的農民變身“股東”和“上班族”……

  如今,在涇川大地,農業正在成為令人嚮往的產業,農民正在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正在成為城裡人的留戀、村裡人樂居的幸福家園。

  這一切變化,源自於近年來涇縣高標準實施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的“三鄉工程”。自該工程實施以來,涇縣目前已吸引68名在外人士回鄉,引進57個企業下鄉。開展了雲嶺田園綜合體、章渡千畝牡丹基地等各類產業項目208個。新培育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08個,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20家、家庭農場181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19家。

  可以說,“三鄉工程”盤活了該縣農村的農房、田地、人才等要素,讓農村顏值高、氣質佳、產業強。

  政策支持鑄魂凝力

  產業興,事事興。

  推進鄉村振興,首要的切入點就是“產業興旺”。去年初,涇縣出臺了《關於實施涇縣鄉村振興戰略三年行動計劃的意見》,明確以實施“三鄉工程”為突破口,著力打造產業興旺“新高地”;堅持以優化生態環境為支撐點,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著力建設生態宜居“新家園”;堅持以弘揚優秀文化為切入點,積極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著力形成鄉村文明“新風尚”;堅持以夯實基層基礎為關鍵點,突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著力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堅持以改善農村民生為落腳點,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著力實現生活富裕“新期待”,不斷向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邁進。

  同時,研究制定了《關於大力實施“三鄉工程”促進鄉村振興的實施方案》,該縣專門設立2000萬元“三鄉工程”專項扶持資金,制定“真金白銀”18條政策措施,對發展現代農業、鄉村旅遊、空閒農房利用等方面進行鼓勵扶持,在用地、金融服務、基礎設施配套上給予傾斜。去年共兌現獎扶資金389萬元,為實施“三鄉工程”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撐。

  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近年來,涇縣因地制宜優化產業佈局,全力打造“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目前共創建省級以上各類農業示範區3家、國家級農產品生產示範基地2個,建立休閒農業“一村一品”專業村9個。並且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全縣土地流轉面積達17.2萬畝,佔耕地總面積45.2%。

  充分發揮茶葉、蔬菜等特色產品優勢,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目前擁有農業產業龍頭企業71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龍頭企業43家。其中能人回鄉企業中徽茶葉公司成功研發烏龍茶,將茶葉生產週期從15天延長到180天,每年為茶農增收2000萬元以上。進一步放大紅星宣紙、雲嶺鍋巴、章渡醬菜等品牌效應,已有2個品牌榮獲中國馳名商標,6個品牌榮登“安徽老字號”榜單。

  激活鄉村內生活力

  說到“三鄉工程”開展以來給農村帶來的變化,村民都說,它就像一塊大的磁鐵,不僅吸引了在外的本地人紛紛回鄉創業,也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來村裡遊玩興業。

  誠如斯言,隨著該工程的深入推進,市場、人才、信息等要素紛紛向鄉村集結。截至去年9月底,涇縣市民下鄉發展總數79名、能人回鄉發展總數68名、企業家興鄉發展總數57名,總投資規模近60億元,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注入了強勁動力。

  實施鄉村振興,產業是支撐,關鍵是人才,如何把握市場規律留住人才?涇縣的做法是:強基礎、壯產業、展前景,吸引人才、留住老鄉。通過吸引“三類人才”下鄉,藉助其所掌握的現代化生產經營方式,對農房、土地、生態等資源重新策劃包裝,促進休閒農業、鄉村旅遊、文化創意、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加快發展。該縣黃村鎮九峰村利用村集體發展項目資金對閒置荒廢的古民宅“大夫第”進行修繕、復原。修繕後將其作為村集體經營性資產量化配股,同時與下鄉市民楊玉梁合作開發民宿旅遊,目前村集體每年保底分紅達10萬元。該縣昌橋鄉回鄉能人張進年利用家鄉生態資源,投資400萬元打造田坊水上樂園項目,帶動周邊200多名村民零散就業,還吸引20戶農戶利用自有耕地、林地的承包經營權入股,戶均增收3000元。

  在深入推進產業融合發展中,各類能人還依託涇縣鄉村生態優美、風景秀麗的資源稟賦,讓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民房變客房,目前該縣建成1個國家級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點,發展休閒農業觀光園95個、民宿319家。

  發展層次全方位提高

  實施“三鄉工程”不是孤立、分開的,該縣堅持將“三鄉工程”與農村其他重點工作相結合,促進農業農村全面發展。

  ——與打贏脫貧攻堅戰相結合。該縣鼓勵實施“三鄉工程”採取“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優先盤活利用貧困戶耕地、林地等資源,增加貧困戶財產性收入;優先收購貧困戶農產品,切實解決貧困戶銷售問題;優先安排貧困戶就近就業,增加工資性收入。目前該縣現已帶動貧困戶6469戶,佔貧困戶總數的70%以上,年增加工資性收入每人達3000元以上。其中雲嶺星火公司建立“扶貧直通車”基地,吸納59名貧困戶就業,流轉15戶貧困戶19.7畝土地,每年每畝保底分紅400元,收購63戶貧困戶糧食近50噸。

  ——與建設美麗鄉村相結合。該縣開啟“美麗鄉村+”融合發展新模式,吸引下鄉人員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實施鄉村旅遊、休閒採摘、農事體驗等項目,推進美麗鄉村由建設型向經營型轉變,進一步優化了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其中該縣丁家橋鎮後山村能人張必清回鄉投資2000多萬元,打造了集旅遊、美食、休閒等為一體的“夢幻後山”項目。

  ——與深化農村改革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相結合。目前,該縣完成142個村(社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39個試點村實現“三變”改革,農村資源進一步被盤活,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明顯增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