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軍事天才戴梓,8天造出“子母炮”,卻被康熙流放長達35年

戴梓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本篇就先來介紹一下這個人。戴梓從小出生在官吏之家,自幼聰明好學,對器械製造尤其感興趣,長大後成為了一名火器製造家。戴梓多才多藝,在兵法、天文等方面皆有造詣,是個不可多得的全能型人才。

在康熙平定吳三桂的時候,戴梓也有一顆報效國家的心,以此來實現人生價值,他以布衣應召入伍參軍,積極投身於一線戰場。由於其出色的軍事才能,在平定吳三桂的戰役中,屢立戰功,朝廷念他平亂有功,在戰爭結束後,就授予他為道員。之後他還進京受到了康熙皇帝的召見,康熙看此人氣度不凡,文武雙全,就讓他留在京城做官。

清朝的軍事天才戴梓,8天造出“子母炮”,卻被康熙流放長達35年

戴梓

戴梓初入仕途就平步青雲,前途一片光明。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荷蘭使者來清朝訪問康熙皇帝,並給康熙進貢了“蟠腸鳥槍”,這是一種火槍。康熙為了顯示出大清也能製造出這樣的火器來,就命戴梓仿造出10支一模一樣的火槍來,戴梓不辱使命,很快就將10支槍造了出來,康熙非常高興,因為戴梓沒有給他丟面子。之後康熙將這10支仿造出來的“蟠腸鳥槍”回贈給了荷蘭使者。

清朝的軍事天才戴梓,8天造出“子母炮”,卻被康熙流放長達35年

“佛郎機”火炮

清朝的軍事天才戴梓,8天造出“子母炮”,卻被康熙流放長達35年

子母炮

戴梓的能力遠不止於此,之後他又奉命仿造西班牙、葡萄牙所造的“佛郎機”火炮,戴梓僅用5天時間就仿造出來了,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結舌。當時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在康熙面前吹噓自己國家制造的“沖天炮”(即“子母炮”)威力有多大,有多先進,還誇下海口說這種火炮只有比利時能造出來。喜歡爭強好勝的康熙當然要把面子掙回來,於是他又命戴梓監造“子母炮”,戴梓的確是個軍事天才,僅用了8天時間,就將“子母炮”給造了出來,不僅製造速度快,質量也有保證。戴梓製造的“子母炮”命中率高,殺傷力大。康熙高興的把火炮賜名為“威遠大將軍”。

清朝的軍事天才戴梓,8天造出“子母炮”,卻被康熙流放長達35年

南懷仁

但這件事卻讓南懷仁顏面掃地,在康熙面前抬不起頭來,他對戴梓一直還很在心。加上戴梓為人剛正不阿,說話比較直,也得罪了不少官場同僚,之後南懷仁就聯合其他人,一起誣陷戴梓私通“東洋”,康熙也是犯糊塗,一氣之下就把戴梓給流放到了盛京(今瀋陽)。戴梓先後在盛京和鐵嶺流放長達35年,這位軍事天才還沒有真正大放異彩,就被無情地斷送了前程,所以戴梓在歷史上並不被人熟知。

從上文我們可以看出,清朝初年的軍事實力還是不錯的,也擁有先進的火器,那為何後來會落後於西方了呢?其實戴梓被康熙流放,就能折射出清朝軍事落後的原因。清朝的武器技術真正開始落後,就是在康熙平定三藩、三徵噶爾丹這些大亂之後。

俗話說“鳥盡良弓藏”,平定大亂之後,清朝對於軍事技術發展就沒有那麼迫切的需求了,而且由於清朝也並沒有大規模向外擴張的意圖,整體傾向於休養生息,重點在國內治理上,所以整個國家對武器發展的熱情度都不高。對於國內的治理,清朝統治者絕對是煞費苦心,不僅不願意繼續發展軍事技術,不思進取之外,對於技術的擴散和傳播更是嚴防死守,生怕流傳到民間,如果爆發個農民起義這樣的內亂,被起義軍用到了這些火器技術,豈不是有大麻煩。所以清政府對武器的保密措施非常嚴格,甚至對朝廷自己的正規軍都有所防範。

清朝的軍事天才戴梓,8天造出“子母炮”,卻被康熙流放長達35年

綠營軍

清朝建國後,除了八旗軍是正規軍以外,還有綠營軍。綠營軍的數量比八旗軍更多,而且是以漢兵為主。所以清政府配發給八旗和綠營的武器上就有所區別,八旗用的是更先進的燧發槍,而綠營則配備的是非常老式的鳥銃,這是明朝就有的火器了,到了清朝還在繼續使用。有很多先進的火器因為長時間不用,甚至都被人遺忘了。

到了清朝末年鴉片戰爭其實,清軍又重新有了製造火器的需求,但因為幾百年的保密制度,不管是朝廷還是民間,都已經將製造火器和炮彈的技術忘得一乾二淨了。甚至像“開花炮彈”(就是爆破彈技術),這種明朝末年就已經有的製造技術,到清朝末年不得不從國外重新引進一遍,因為已經沒有人會掌握這種技術方法了,在清朝保密制度下失傳了。

除了技術失傳,製造工藝上面也是極其落後。在康熙年間,戴梓之所以能快速仿造出各種先進的火器,除了技術高以外,同時還有先進的製造工藝。明朝末年,中國的火器製造工藝已經非常成熟了,有完整的產業鏈,比如炮身的工藝製造,炮彈的原材料製造,都是處於當時世界先進水平。這種先進的製造產業鏈一直延續到清朝康熙年間,因為從明末到清初,中國一直處於戰亂年代,對火器的需求不僅量大,質量要求也高,戴梓在這種有利的大環境中,能製造出世界一流的火器也不奇怪。

清朝的軍事天才戴梓,8天造出“子母炮”,卻被康熙流放長達35年

但是從康熙之後,清朝的火器製造工藝就逐漸退化,很多火器製造商因為沒有市場,再加上清廷的管控,轉而就改行了。到鴉片戰爭之前,清朝的火炮製造工藝越來越差,在1835年朝廷需要定製一批火炮來加固虎門的防禦時,鑄造了40門火炮,其中的15門都是殘次品,根本不能用,火炮成品的合格率極低。

所以,康熙年間軍事天才戴梓被誣陷流放,不僅僅是一位火器製造家蒙受冤屈這麼簡單,他的遭遇也反映出清朝統治者對軍事技術的看法,就是“天下太平,封起刀槍”,朝廷掌握技術就行了,其他人誰都不要再用了。這種固步自封的方法,不僅導致清朝軍事技術落後於西方,整個製造產業鏈也全面落後,這是清朝純軍事領域落後的主要原因。

歡迎閱讀文化歷史那些事的原創文章,大家有什麼想共同討論的,請在下方留言或私信,一起分享閱讀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