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林農吃上科技服務“自助餐”

來源

三明日報

三明:林農吃上科技服務“自助餐”

4月9日,寧化縣林業局的專家服務隊來到水茜鎮下付村,查看兩棵古銀杏生長情況。

“多虧你們的服務,銀杏樹長出新芽了。”村委會主任付立春說。

前年,這兩棵古銀杏不知何故枯萎,付立春向縣林業局“點單”求助。縣林業局派出專家“診斷開方”,讓古銀杏樹重新煥發生機。

付立春點的“菜單”就是寧化縣林業局創新的“林農點單,專家送餐”林業科技精準服務內容之一。這一做法得到了省林業局的充分肯定。去年4月,省林業局在全省推廣這項活動。

截至目前,寧化縣林業局已開展這項活動30次,服務林農150人次,問卷調查133人次,林農滿意率94.7%。

三明:林農吃上科技服務“自助餐”

一封林農的求助信

寧化縣開展“林農點單,專家送餐”活動,緣於林農的求助信。

2018年4月,縣林業局接到縣委主要領導轉來的一封林農的信。信中說, 2010年,他種植了150畝油茶,產量小,請求縣裡不定期派技術人員進行技術指導等。

接到信後,縣林業局立即組織技術人員現場察看。按照油茶的生物學特性,種植七八年應該進入盛果期,但這位林農的油茶林,近兩年畝產茶油僅三四公斤。

經過分析,發現主要原因是油茶樹沒有整形修剪,品種混雜。技術人員給這位林農講解了技術要點,並教他修剪。

這件事讓縣林業局反思之前的林業科技服務。過去,服務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在鄉鎮墟天的時候,組織技術人員“擺攤”,發放資料,接受諮詢。一種是在縣城辦培訓班,組織林農參加,每個鄉鎮給幾個名額。

“以前的服務就像‘陣雨’, 送的又是‘大鍋飯’,有的林農要麼沒趕上,趕上了的可能‘不對胃口’,要麼‘消化不良’,學了知識不會用。”寧化縣林業科技推廣中心主任陳華平介紹。

分析問題癥結後,經過反覆探索,縣林業局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推出了“林農點單,專家送餐”林業科技精準服務。

三明:林農吃上科技服務“自助餐”

從“大鍋飯”到“自助餐”

4月9日,寧化泉上鎮泉永畲族村的一片油茶林裡,經過修剪的油茶樹青翠欲滴。山場主翁建國和妻子正在除草。提到專家的科技服務,翁建國豎起大拇指。

專家服務隊沒來之前,翁建國的150多畝油茶林由於缺乏修剪整形技術,油茶籽產量低,一年辛苦下來,刨去工人工資,收入才三四萬元。

專家來後,向他傳授修剪技術。第二年,產量提高了,收入也翻倍了。

如何點單、送餐,服務效果又如何?

縣林業局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制定“高產高效油茶林培育技術”“低產毛竹林改造技術”“林下種植和養殖技術”等八大類技術清單。由林農選擇需求,各鄉鎮林業站彙總到縣林業局。

精準瞭解需求後,縣林業局組織專家服務隊送“餐”,直接到村裡和山上,採取理論教學和現場指導相結合的方式,為林農送上技術“大餐”。如果是以村委會名義點單要求技術培訓的,就到村裡開展專題培訓。

送來的“套餐”有多管用?安遠鎮永躍村村民鄭國群深有體會。

鄭國群種植了100多畝名貴藥材七葉一枝花,並帶動周邊農戶種植。原先,只能請外地的技術人員指導,或者上網查詢資料。

在接到當地村委會的“點單”後,專家服務隊把培訓班開到了村裡頭,詳細講解種植技術,解決了林農的種植難題。

有了技術保障,這些年,安遠鎮有12個村種植七葉一枝花,面積達1050畝。

點對點進行技術指導、培訓班開在山場上……近兩年來,寧化縣林業局變“我講什麼你學什麼”為“你想學什麼我就講什麼”,讓林農按自己“口味”進行“點菜”,受到當地林農稱讚。

三明:林農吃上科技服務“自助餐”

林農和專家都受益

“往年的科技下鄉服務,往往是‘一錘子’買賣。效果好不好不知道。”陳華平介紹,為此,他們制定了反饋跟蹤機制。技術服務結束後,及時向林農發放調查問卷,共設計了11個選項,瞭解林農的滿意度,徵求意見。

“專家不定期的回訪,讓自己掌握了更多的技術。”油茶種植大戶翁建國對此深有感觸。

受益的除了林農,專家也同步受益。“通過開講座,更瞭解林農的需求,也豐富了講座內容。”縣林業局高級工程師張元光說。

活動讓林業技術服務力量得到有效整合。縣林業局科技推廣中心專技人員只有3人。而整個林業局有33名中級以上專業技術人員,其中高級職稱21人,他們分佈在各個股室和事業單位,通過成立專家服務隊,有效地把技術資源整合在一起。

通過服務活動,調動了林業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專業技術人員能更多地接觸實際問題,對他們提高水平有益處。

陳華平舉了個例子。比如中藥材七葉一枝花病害防治一直是個難題。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瞭解到有的林農經過實踐經驗摸索,有很好的防治方法,專家也向林農學習,相互促進。

“倒逼自己去鑽研,勤收集信息。”專家服務隊隊員嶽濱說,每次到村裡培訓時,他都提前半個月整理好資料。

如今,在專家服務隊的指導下,科學種植等理念已深入林農心坎。

陳華平說,接下來的主要任務就是“一帶一”。通過縣裡的專家,再培養一批林業鄉土專家,服務更多的林農。(本報寧化記者站 劉才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