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疆忠魂耀千秋

東疆忠魂耀千秋

(原文見高參論道公眾號2019.02.20推文)

說到哈密的人文景觀,我個人認為應首推哈密回城。回城有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哈密王府(也叫回王府),一部分是哈密王陵(也叫回王陵),回城已經毀於戰火,現在這一片區域叫回城鄉,一聽就知道是沿襲了舊稱。王府和王陵相距很近,徒步即可達到,參觀時非常方便!我上中學時參觀過哈密王陵,乙亥春節,在許新傑大哥的陪同下,我又參觀了哈密王府!

為什麼哈密王又叫回王呢?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之亂後,西域盡入清朝版圖,稱為“西域新疆”,後簡稱“新疆”。新疆分為南北二部分,天山以北的蒙古準噶爾部故地為“準部”,天山以南的葉爾羌國故地為“回部”,回部與準部相對,並稱“南迴北準”。準部和回部的稱呼由來已久,1759年只是將其以官方的名義正式確定下來。

回部的具體範圍界定:天山以南,崑崙山以北,玉門關、陽關(甘肅)以西,帕米爾高原(中亞)以東,回部與南疆是完全不同的地理概念。回部不設郡縣,而是劃分為以大城市為中心的九個轄區,即喀喇沙爾(今焉耆縣)、庫車、阿克蘇、烏什、喀什噶爾(今喀什市)、葉爾羌(今莎車縣)、和闐、吐魯番、哈密。所以,哈密王也叫回王。

第一代回王額貝都拉是一個很有政治頭腦的維吾爾族領導人,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他抓住康熙皇帝御駕西征的歷史機遇,毅然擺脫準噶爾部歸附清政府。這在當時絕對稱得上是一非凡壯舉,對於額貝都拉來講,清政府是天邊的猛虎,準噶爾部是門口的惡狼,夾在兩大勢力之間,倒向任何一方都會遭到另一方的猛烈報復。儘管有風險,但也要做出抉擇,歷史證明,他的抉擇是正確的!(對這段歷史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閱讀拙作《孤獨的格登碑》)

毛主席曾說:“什麼叫領導?領導和預見有什麼關係?預見就是預先看到前途方向。如果沒有預見,叫不叫領導?我說不叫!”在毛主席看來,一個領導必須具備預見的能力素質,否則他就不是一個合格的領導!從這個意義上講,額貝都拉是一位合格的領導,我相信,他的抉擇不是一種投機行動,而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的審慎行為!

由於他的歸附,使得戰爭的天平開始向清政府一邊傾斜。因為哈密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哈密位於新疆東部,是內地進疆的要道,自古就是絲綢之路的咽喉,有“西域襟喉,中華拱衛”和“新疆門戶”之稱。清政府有了哈密,就相當於建立了橋頭堡陣地,對疆內的各種分裂勢力採取軍事行動進可進、退可退,攻守自如。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哈密在手,中央王朝對疆內的歷次平叛行動又怎能成功?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秋額貝都拉奉詔進京,康熙皇帝封其為哈密回部“一等扎薩克達而汗”(意思是哈密回部的最高首領),代表清王朝坐鎮哈密,從而開創了233年的哈密回王史。這其中還有一件趣事,額貝都拉給康熙皇帝準備了羊角、鹿皮、甜瓜等諸多貢品,但康熙就對甜瓜感興趣,品嚐之後龍顏大悅,賜名哈密瓜。哈密之名,正始於元朝,哈密瓜之名,則始於清代。

第二年額貝都拉返回時,從京城請來了漢族工匠設計修建王府和回城,畢竟身份變了,有了較高的政治地位,也必須有與之相襯的城郭和府邸,城與府費時7年方竣工。這裡我們重點說說王府。王府土牆高臺,琉璃瓦頂,飛簷斗拱,園林交錯,是當代新疆境內規模最大,最有特色的一座宮廷建築,有“西域小故宮”之稱。可惜的是1931年,駐哈密省軍竟為了尋找財寶,將王府“付之一炬,夷為平地”,今天我們看到的王府都是依照留存的圖紙仿建的。

王府最大的特點就是把各民族的建築風格有機融為一體,主體建築是漢民族的風格,其它還有滿、維、蒙等民族的風格,比如屋頂,有中式八角攢尖頂、有滿族式曼陀羅頂(中心輻射狀)、有伊斯蘭式的穹隆頂、有蒙古式盔頂。我在回王大殿、宣禮樓等建築物間漫步遊覽,毫無生硬違和之感,突然間想起了那句熟悉的宣傳標語: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中華民族相親相融這是歷史的趨勢,沒有人能夠阻擋!

回王陵修建較晚,是為紀念七世回王伯錫爾而修建的。同治五年(1866年)冬,阿古柏的走狗馬真率大軍攻陷哈密,伯錫爾被俘。史書記載:“郡王大罵逆匪,我世受國恩,豈肯從逆?突奪旁立賊匪長予刺斃賊匪兩名。”叛軍惱羞成怒,將他以及妻子、部下全部殺死。清政府追封他為和碩親王(清朝宗室爵位共分十二級,和碩親王是最高封爵),為其建立祠堂!我閱讀至此,禁不住淚下,遙想當年新疆危矣,如果沒有像伯錫爾這樣的愛疆保疆人士,後果真是不堪設想!

從一世回王額貝都拉算起,到九世回王沙木胡索特共9代,歷代哈密回王對清政府忠心耿耿,反對分裂勢力及外來侵略,被清政府封為“回疆八部之首”(哈密、吐魯番、阿克蘇、庫車、和闐、葉爾羌、烏什、拜城)。特別是四世回王玉素甫參與平定達瓦齊叛亂和大小和卓叛亂,“具著勞績,著加恩賞給郡王品級”,畫像被列入了紫光閣。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回王的家風非常好,既有開拓創新者,又有傳承接續者。

這其中還有一位女英雄,由於八世回王默哈莫特患有先天性軟骨病,他的母親邁裡巴紐代行政務,同治十二年(1873年)叛匪白彥虎攻破哈密回城將其劫持,她身處敵營一身正氣、大義凜然,託人給默哈莫特帶話“世受皇上天恩,不敢做叛逆之事”,直至光緒三年(1877年),才被清西征大軍前敵總指揮劉錦堂解救。《西域雜述詩》作者蕭雄讚歎:“福晉亦巾幗丈夫也!”

邁裡巴紐的事蹟應該大書特書,特別是當下新疆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社會變革。我在和新疆的一些駐村幹部交流中,多次提到要重視農村婦女思想解放的工作,要幫助她們自立自強,切實提高她們的地位,先是家庭地位,後是社會地位,徹底砸碎她們身上的民族的、宗教的枷鎖,這對於做好新疆的穩定工作和經濟工作都有重要意義。

哈密九世回王中只有二世郭帕因在位只有3年、八世默哈莫特因病未能進京朝覲清朝皇帝外,其餘7位全部都去北京朝覲過清朝皇帝。六世額爾德錫爾和七世伯錫爾各朝覲4次,九世沙木胡索特朝覲次數最多,達6次,他還在北京當值兩年,天天上朝參政議政。可以說,這個家族的血脈已經完全融入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之中了。尊重歷史的最好方式就是去深入學習、真正明白,如此,一切謠言就不攻自破了!

回王擁有軍政合一的權力,所以歷代回王的功績不僅體現在軍事鬥爭中,還體現在生產建設中,比如,末代回王沙木胡索特注重發展農業,請來吐魯番的工匠,在哈密大規模修建坎兒井;再比如,他注重興辦教育,修建了號稱新疆五大書院的“伊州書院”,拿出資金辦義學(不收錢),使當地人接受了教育!總之,歷代回王的功績是全方位的,對哈密的影響是深遠的!

歷史是一面鏡子,總給我們無限的遐想和無盡的啟迪!“中國核司令”程開甲說:“我這一輩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國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一個人、一個家,放進歷史的長河中去看,是多麼地渺小,多麼地微不足道啊!只有把自己的命運和祖國的命運緊密相連,才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也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幹出一點成績、得到一絲慰藉!


作者簡介:高建成,祖籍河北定州,出生於新疆哈密,1994年9月由新疆哈密鐵路第一中學考入鄭州高炮學院,先後在解放軍參謀學院、第二炮兵指揮學院、空軍指揮學院、國防大學、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等院校培訓,歷任旅、集團軍、軍區、總部作戰(訓練)部門參謀和副處長,裝甲旅副旅長、防空旅副旅長兼參謀長等職,2016年退出現役。醉心思考,鍾情寫作,創辦《高參論道》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