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疆忠魂耀千秋

东疆忠魂耀千秋

(原文见高参论道公众号2019.02.20推文)

说到哈密的人文景观,我个人认为应首推哈密回城。回城有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哈密王府(也叫回王府),一部分是哈密王陵(也叫回王陵),回城已经毁于战火,现在这一片区域叫回城乡,一听就知道是沿袭了旧称。王府和王陵相距很近,徒步即可达到,参观时非常方便!我上中学时参观过哈密王陵,乙亥春节,在许新杰大哥的陪同下,我又参观了哈密王府!

为什么哈密王又叫回王呢?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后,西域尽入清朝版图,称为“西域新疆”,后简称“新疆”。新疆分为南北二部分,天山以北的蒙古准噶尔部故地为“准部”,天山以南的叶尔羌国故地为“回部”,回部与准部相对,并称“南回北准”。准部和回部的称呼由来已久,1759年只是将其以官方的名义正式确定下来。

回部的具体范围界定: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玉门关、阳关(甘肃)以西,帕米尔高原(中亚)以东,回部与南疆是完全不同的地理概念。回部不设郡县,而是划分为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九个辖区,即喀喇沙尔(今焉耆县)、库车、阿克苏、乌什、喀什噶尔(今喀什市)、叶尔羌(今莎车县)、和阗、吐鲁番、哈密。所以,哈密王也叫回王。

第一代回王额贝都拉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的维吾尔族领导人,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他抓住康熙皇帝御驾西征的历史机遇,毅然摆脱准噶尔部归附清政府。这在当时绝对称得上是一非凡壮举,对于额贝都拉来讲,清政府是天边的猛虎,准噶尔部是门口的恶狼,夹在两大势力之间,倒向任何一方都会遭到另一方的猛烈报复。尽管有风险,但也要做出抉择,历史证明,他的抉择是正确的!(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拙作《孤独的格登碑》)

毛主席曾说:“什么叫领导?领导和预见有什么关系?预见就是预先看到前途方向。如果没有预见,叫不叫领导?我说不叫!”在毛主席看来,一个领导必须具备预见的能力素质,否则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从这个意义上讲,额贝都拉是一位合格的领导,我相信,他的抉择不是一种投机行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审慎行为!

由于他的归附,使得战争的天平开始向清政府一边倾斜。因为哈密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哈密位于新疆东部,是内地进疆的要道,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咽喉,有“西域襟喉,中华拱卫”和“新疆门户”之称。清政府有了哈密,就相当于建立了桥头堡阵地,对疆内的各种分裂势力采取军事行动进可进、退可退,攻守自如。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哈密在手,中央王朝对疆内的历次平叛行动又怎能成功?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秋额贝都拉奉诏进京,康熙皇帝封其为哈密回部“一等扎萨克达而汗”(意思是哈密回部的最高首领),代表清王朝坐镇哈密,从而开创了233年的哈密回王史。这其中还有一件趣事,额贝都拉给康熙皇帝准备了羊角、鹿皮、甜瓜等诸多贡品,但康熙就对甜瓜感兴趣,品尝之后龙颜大悦,赐名哈密瓜。哈密之名,正始于元朝,哈密瓜之名,则始于清代。

第二年额贝都拉返回时,从京城请来了汉族工匠设计修建王府和回城,毕竟身份变了,有了较高的政治地位,也必须有与之相衬的城郭和府邸,城与府费时7年方竣工。这里我们重点说说王府。王府土墙高台,琉璃瓦顶,飞檐斗拱,园林交错,是当代新疆境内规模最大,最有特色的一座宫廷建筑,有“西域小故宫”之称。可惜的是1931年,驻哈密省军竟为了寻找财宝,将王府“付之一炬,夷为平地”,今天我们看到的王府都是依照留存的图纸仿建的。

王府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各民族的建筑风格有机融为一体,主体建筑是汉民族的风格,其它还有满、维、蒙等民族的风格,比如屋顶,有中式八角攒尖顶、有满族式曼陀罗顶(中心辐射状)、有伊斯兰式的穹隆顶、有蒙古式盔顶。我在回王大殿、宣礼楼等建筑物间漫步游览,毫无生硬违和之感,突然间想起了那句熟悉的宣传标语: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相亲相融这是历史的趋势,没有人能够阻挡!

回王陵修建较晚,是为纪念七世回王伯锡尔而修建的。同治五年(1866年)冬,阿古柏的走狗马真率大军攻陷哈密,伯锡尔被俘。史书记载:“郡王大骂逆匪,我世受国恩,岂肯从逆?突夺旁立贼匪长予刺毙贼匪两名。”叛军恼羞成怒,将他以及妻子、部下全部杀死。清政府追封他为和硕亲王(清朝宗室爵位共分十二级,和硕亲王是最高封爵),为其建立祠堂!我阅读至此,禁不住泪下,遥想当年新疆危矣,如果没有像伯锡尔这样的爱疆保疆人士,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从一世回王额贝都拉算起,到九世回王沙木胡索特共9代,历代哈密回王对清政府忠心耿耿,反对分裂势力及外来侵略,被清政府封为“回疆八部之首”(哈密、吐鲁番、阿克苏、库车、和阗、叶尔羌、乌什、拜城)。特别是四世回王玉素甫参与平定达瓦齐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具著劳绩,著加恩赏给郡王品级”,画像被列入了紫光阁。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回王的家风非常好,既有开拓创新者,又有传承接续者。

这其中还有一位女英雄,由于八世回王默哈莫特患有先天性软骨病,他的母亲迈里巴纽代行政务,同治十二年(1873年)叛匪白彦虎攻破哈密回城将其劫持,她身处敌营一身正气、大义凛然,托人给默哈莫特带话“世受皇上天恩,不敢做叛逆之事”,直至光绪三年(1877年),才被清西征大军前敌总指挥刘锦堂解救。《西域杂述诗》作者萧雄赞叹:“福晋亦巾帼丈夫也!”

迈里巴纽的事迹应该大书特书,特别是当下新疆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我在和新疆的一些驻村干部交流中,多次提到要重视农村妇女思想解放的工作,要帮助她们自立自强,切实提高她们的地位,先是家庭地位,后是社会地位,彻底砸碎她们身上的民族的、宗教的枷锁,这对于做好新疆的稳定工作和经济工作都有重要意义。

哈密九世回王中只有二世郭帕因在位只有3年、八世默哈莫特因病未能进京朝觐清朝皇帝外,其余7位全部都去北京朝觐过清朝皇帝。六世额尔德锡尔和七世伯锡尔各朝觐4次,九世沙木胡索特朝觐次数最多,达6次,他还在北京当值两年,天天上朝参政议政。可以说,这个家族的血脉已经完全融入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之中了。尊重历史的最好方式就是去深入学习、真正明白,如此,一切谣言就不攻自破了!

回王拥有军政合一的权力,所以历代回王的功绩不仅体现在军事斗争中,还体现在生产建设中,比如,末代回王沙木胡索特注重发展农业,请来吐鲁番的工匠,在哈密大规模修建坎儿井;再比如,他注重兴办教育,修建了号称新疆五大书院的“伊州书院”,拿出资金办义学(不收钱),使当地人接受了教育!总之,历代回王的功绩是全方位的,对哈密的影响是深远的!

历史是一面镜子,总给我们无限的遐想和无尽的启迪!“中国核司令”程开甲说:“我这一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一个人、一个家,放进历史的长河中去看,是多么地渺小,多么地微不足道啊!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干出一点成绩、得到一丝慰藉!


作者简介:高建成,祖籍河北定州,出生于新疆哈密,1994年9月由新疆哈密铁路第一中学考入郑州高炮学院,先后在解放军参谋学院、第二炮兵指挥学院、空军指挥学院、国防大学、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等院校培训,历任旅、集团军、军区、总部作战(训练)部门参谋和副处长,装甲旅副旅长、防空旅副旅长兼参谋长等职,2016年退出现役。醉心思考,钟情写作,创办《高参论道》公众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