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探索生態普惠 推動精準扶貧

探索生態普惠 推動精準扶貧

蒲曉婷

生態脫貧是聯繫精準脫貧和汙染防治兩大攻堅戰的基本紐帶,並已逐步成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方式。在“五個一批”脫貧措施中,“生態補償脫貧一批”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對於打破環境與貧困的惡性循環,啟動生態與生產、生活的良性循環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目前,在我省脫貧攻堅的決勝時期,應立足省情,多管齊下,進一步推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現消除貧困和保障生態安全的雙重目標。

一是積極推行生態環境資源的有償使用和保護補償與扶貧脫貧相結合的模式。黃河流域甘肅段貧困地區較多,也是我國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的重要區域。生態資源良好的區域大多屬於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客觀上約束和限制了扶貧脫貧的路徑和效果。推行生態環境資源的有償使用和保護補償與扶貧脫貧相結合的模式,將生態資源優勢科學地轉化為發展優勢和經濟優勢,能夠在取得脫貧效果的同時,不減少甚至增加生態資源存量。綠色發展、生態宜居,是社會進步到一定階段後的必然選擇,構建生態扶貧的財政獎勵制度是大勢所趨,積極開展和創新生態扶貧財政獎勵政策的新試點,很有必要。可以國家統計局發佈的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指數為依據,結合生態扶貧指數應用,制定財政獎勵標準。

二是建立生態資產定價體系,提升生態資源資產收益和扶貧效應。要讓貧困地區的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建立綠色資產定價體系是關鍵。實踐中,生態資源的資產化和資本化的市場程度不是很高。由於生態資源資產化和資本化的定價體系和標準尚未建立,導致生態扶貧產業的益貧性較低,生態資源的資產化和資本化收益較小。只有完善生態資源資產化和資本化定價制度,貧困地區生態資源和綠色資產收益才能充分放大。探索生態資源定價機制,嘗試建立生態資產交易平臺,開展生態資產抵押、質押等金融制度,將有利於放大生態扶貧效應,提升脫貧質量和水平。

三是完善貧困地區生態補償機制,提升生態扶貧效果。結合扶貧脫貧,構建和完善貧困地區生態補償體系,重點是完善以生態扶貧為核心的貧困縣考核機制,以生態扶貧指數評價為依據,建立相對完善的貧困地區生態補償制度體系。在資金來源上,應當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生態補償機制,從補償來源、補償途徑、補償模式等方面進行創新,確保生態補償扶貧的有效性。在補償對象上,在滿足生態補償式扶貧的條件下,補償資金使用可向貧困人口傾斜,對作出生態貢獻的貧困群體補償數額可高於正常補償數額,這是基於公平的原則。在補償用途上,可成立專門補償資金賬戶,也可以成立綠色產業扶貧基金,進一步提升扶貧脫貧的質量和水平。

四是搭建綠色生產與綠色消費的“紐帶”。以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為方向,引導品牌企業參與,加入“綠色”聯盟,大力扶持綠色企業發展,帶動上下游產業的綠色轉型,推動農村種養業綠色發展,助農增收。同時在全社會倡導生態普惠理念,暢通公眾、企業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途徑,促進公眾生態意識的提升以及生態文化的培育,推動全民踐行生態普惠制和綠色生活方式,助力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

(作者單位:蘭州環境能源交易中心戰略規劃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