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水深千尺,怎及你一往情深!

“尺”在古诗词中十分常见,它既可以用作长度单位,将无形的情感化作有形的事物,又可以用以“尺素”,把心中的思念寄予远方的人。

诗词    水深千尺,怎及你一往情深!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告别诗,诗中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诗词    水深千尺,怎及你一往情深!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词通过高楼独望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蕴含着愁苦之情。全词情致深婉而又寥阔高远,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诗词    水深千尺,怎及你一往情深!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此诗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寺中楼宇的高耸,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庙宇工程艺术的惊叹以及对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

诗词    水深千尺,怎及你一往情深!

《踏莎行·郴州旅舍》

【宋】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首诗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下片由叙实开始,写远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全词以委婉曲的笔法,抒写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诗词    水深千尺,怎及你一往情深!

《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

【宋】晏几道

梦入江南烟水路,

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

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

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全词语言朴实,清新温婉,意境含蓄优美,情景交融,通篇不见一个“愁”字,却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主人公的愁怨,将主人公的一片痴情表达得酣畅淋漓。

诗词    水深千尺,怎及你一往情深!

《蝶恋花·帘幕风轻双语燕》

【宋】晏殊

帘幕风轻双语燕。醉后醒来,柳絮飞撩乱。

心事一春犹未见。余花落尽青苔院。

百尺朱楼闲倚遍。薄雨浓云,抵死遮人面。

消息未知归早晚。斜阳只送平波远。

这是一首伤春怀远之作,全词通过暮春景象的描写,表现了闺妇对游子的殷殷思念之情和盼归不能的惆怅、幽怨的心绪。通篇写得淡雅、含蓄、和婉,体现了晏词的一贯风格。

诗词    水深千尺,怎及你一往情深!

《兰陵王·柳》

【宋】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

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

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这是一首自伤别离的词,写作者离去之愁。全词构思萦回曲折,似浅实深,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中,无论景语、情语,都很耐人寻味。

诗词    水深千尺,怎及你一往情深!

《满江红·暮春》

【宋】辛弃疾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

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籍。

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

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

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

尺素始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

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此词是一首十分委婉缠绵的伤春相思词,江南暮春,年年景色依旧,而当年此时与所思之人离别,至今踪迹杳然,词人登楼远望,但所思之人已不能归来,只能看到一片平芜,不见伊人的倩影。

诗词    水深千尺,怎及你一往情深!

《诉衷情·一波才动万波随》

【宋】黄庭坚

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

金鳞正深处,千尺也须垂。

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

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

这首词描述渔翁垂钓寒江的情景,寄寓的是词人屡遭坎坷后寄情山水忘却名利的情怀。全词创造出空灵淡远、虚融清静的意境,令人彻悟言。

诗词    水深千尺,怎及你一往情深!

《诉衷情·青梅煮酒斗时新》

【宋】晏殊

青梅煮酒斗时新,天气欲残春。

东城南陌花下,逢着意中人。

回绣袂,展香茵,叙情亲。

此时拚作,千尺游丝,惹住朝云。

此词描写主人公与女友相会,但愿长相厮守,最终却又分离的无奈之情。诗人以凄婉温润的笔调,抒发伤春情怀的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年华流逝的深切慨叹和惋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