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情之所以,一往情深

初中开始学古文,从《孔子语录》《出师表》学起,满满的之乎者也,古文,似乎距离现代人太过遥远,但是有些时候,却有如此近。

读到苏轼的《赤壁赋》,里面的“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会不禁闭上眼睛,仿佛自己就站在船上,面对漆黑的江,江面上的波光粼粼的月。

读《兰亭集序》最喜欢的就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配图的“流觞曲水”总让我神往,仿佛这样打捞起来的酒,就特别的甘甜醉人。

还有《逍遥游》里的那个“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鲲鹏,我还中午打盹的时候会梦见。《苏武传》里那句“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让我久久难以释怀,一生一个信念,如此活着,到底值得还是不值得。

古文以另一种形式,展示了古人的情怀和人生。

其中,最让我唏嘘的,却是很不起眼的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情之所以,一往情深

一、略显晦涩的古文

和其他语文课本中的古文相比,《项脊轩志》是晦涩难懂的。虽然全文只有七百多字,如果不是一字一句翻译,可能初读,根本就不知道所云。我还记得当时我们没有学《项脊轩志》,老师叫全文一起朗读,然后好几次大家都不能同步,读得磕磕绊绊。

明代的归有光,写起文章来,比宋代的苏轼还要老派。

但是,当理解了里面字的生僻含义后,整个文章也就通顺了起来。

一开始,作者就说明了,项脊轩,其实就是他家南边的一处旧书房,也就是“旧南阁子也”。这个书房,很小,小到什么程度呢?——“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这个旧阁子也很旧,旧到什么程度呢?——“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也就是说,下雨天都不停的渗水。

同时,这个房子的通风啊,采光啊,统统都不行——“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想要移动书桌,因为太小,没有地方移动。因为朝北,所以房子里一点太阳都没有,过了中午,房子里就没有光了。

就是这样一个“老破小”,作者却很宝贝。

房子破了,他就修房子——“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这个房子朝向不行了,他就想办法改朝向——“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同时,他还孜孜不倦的在房子周围种花种草——“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所以,这个“老破小”深得作者的喜爱。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情之所以,一往情深

他在这里看书,冥想,独坐——“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每个夜晚,他在这个一方小小空间,听着鸟鸣,感受风吹,观赏树影斑驳,月光倾城——“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寥寥几笔,就把一个有故事的小房子描述出来。

关于它的故事,作者说“多可喜,亦多可悲”。

悲在哪里呢?这个小房子见证了太多的悲伤。

首先是家道中落,亲人分崩离析。“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父亲兄弟分家,庭中筑起篱笆,篱笆又成了墙,一句话就把分家后的那种冷漠表达了出来。

其次,是亲人故去。母亲曾伫立庭院,曾经在这里问,孩子是不是饿了,是不是要吃了。但是现在母亲已经不再了,只留下回忆。

还有就是这个房子,承载了他和妻子的愉快回忆。归有光的妻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就连大字都不认识。但是归有光并不嫌弃,反而在这一方阁子里,教妻子读文识字,两人如胶似漆。可惜妻子英年早逝,又留下作者孤独一生。

二、最感动的那几句话

虽然这个文章字数不多,却寥寥数笔,将作者一生写尽,饱含深情。

最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回忆母亲和妻子的那几句描写。

【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母亲立于庭院,作者尚年幼,无所记忆,只能从母亲的婢女那里得知关于母亲的一星半点。比如,她抱着正在哭的姐姐,比如她担心还是婴儿的作者有没有吃饱。

只是短短的几个字,关于曾经发生的场景的回忆,就把母亲那种对子女的爱表现得淋淋尽致。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情之所以,一往情深

妻子已去,妻子手植的枇杷树,已经根深茂密。妻子已经去了好多年,人不在,而树还在,人不在,树却无所顾忌的生长。人和树的不同,让人唏嘘不已。

三、关于作者

首先,很多人觉得归有光是虚伪的。从归有光的结婚线索来看,他23岁娶了第一任妻子,28岁,魏氏死,时隔一年,他又娶了第二任妻子王氏。然后很多人就说,归有光写的《项脊轩志》看似深情,其实他不过是一个渣男。

其实这个锅归有光不能背。

古人续弦是常见的。就连写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苏轼,也一样的续弦。这是大环境使然。

《项脊轩志》写于归有光18岁,也就是说,第一版写的时候,他并没有娶妻生子。而后他多次修改《项脊轩志》,那也是他娶第二任妻子期间了。也就是说,他再次修改的时候,加上了关于第一任妻子的东西,其中就有枇杷树。

所以,他并没有忘记第一任妻子,反而枇杷树就是他所说的,是第一任妻子留下的念想。他说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一方面是妻子确实去世多年,另一方面是,自己在妻子去世多年后又多次修改《项脊轩志》,项脊轩志成了一个他情感的寄托,从侧面反应了,他却这个“老破小”的依赖与爱。

作者说自己从小就在项脊轩之中读书,“余自束发,读书轩中。”而不停地读书,只为了考取功名。自己的奶奶也对自己寄予了很大的厚望,“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甚至将祖传的象笏给了作者,以鼓励他读书。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情之所以,一往情深

可是,作者到底有没有成功呢?

很可惜,归有光终其一生,都没有走通科举的路。

他从十几岁考到了三十多岁,中了举人。然后接着考了八次,一直到六十岁才中了进士。但是归有光只活了66岁。

这个过程漫长得让人觉得可怕,但是归有光还是一直坚持着。何尝不是因为他承载着家族太多太多的希望呢?

再追溯一下归有光的人生。

他母亲在他八岁就离开了他,从此他家道中落,家里内斗不断。

他是天才,九岁成文,十四岁应童子试,二是对考了第一名,三十三岁中举人。

他第一任妻子离世后,四十三岁痛失长子,时隔一年,第二任妻子也离世。

他的一生,以神童开始,却落得凄凄惨惨的。

一个文采如此好的人,为什么屡屡不中呢?可能是他的八股文写得不好,也可能是他没有靠山,无人提携。总之,归有光的一生过得并不顺遂,他教书为生,清贫潦倒。到了老了,才中了一个进士,却人生时光所剩无几。

有人说,归有光的文章,读起来都有一股凄凉感。也正是生活的不如意,他的文章和当时科举需求的策论也格格不入,但是他又一次次的参加考试,一次次被考试所否定。他被当时的社会价值观牵着走,一生都过得极其违心。

如果有了这个基础,再反过来看《项脊轩志》,正如作者所说的,“多可喜,亦多可悲”。

对于作者而言,项脊轩不仅仅是一个书房,而是他全部的情感寄托的地方。这个房子,有他儿时母亲对他的爱,有他妻子和他的快乐,还是他一生苦读的地方,在这里,他真心的快乐过,也真心的悲痛过。这个房子,如同他身体的一部分。

对于项脊轩的感情,作者是特殊的,情之所以,一往情深。

他十八岁就写了项脊轩的初稿,却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多次修改,不断增加内容,虽然文章不足千字,却读起来感人肺腑,我想,亦是因为,他在这里倾注了太多的感情。

小时候我只感动于他对妻子的深情,稍微长大后,又感动于,只寥寥几笔却勾勒出的他母亲对他的深情,而如今,则感叹于他有才华如此却生不逢时,一辈子清贫苦闷,终生不得志,真让人唏嘘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