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怎樣的抗日史觀之時間篇

因為個人愛好,這些年我接觸了很多民間抗戰歷史研究者,在與他們的接觸中,我瞭解到許多不為人知的抗日曆史,通過他們的描述知道了一個個鮮活的抗日英烈,我在感動之餘更多了一份敬佩。隨著抗戰歷史研究熱潮的到來,作為民間歷史研究,確實起到了補充官方層面歷史研究不足的作用,可以以更接地氣的方式多維度地描述那段歷史,這本身是一種好事,但是由於民間歷史研究者自身的侷限與個人立場不同,我感覺在歷史觀的表述上,仍有一些需要商榷的地方,因此我不揣冒昧,算是拋磚引玉吧!

我們中國人習慣從天地人三種角度解讀一件事情,我把它理解為時間(天時),空間(地利),人事(人和)三維角度,那我就從這三個角度提出我所認為的抗戰歷史觀:

今天先說說天時吧

從時間角度看:抗戰的歷史不止從1937年開始,從1927年其實已經開始,我們不僅要記住歷史事件的時間,更要從時代背景去解讀


我們需要怎樣的抗日史觀之時間篇

1927年日本召開東方會議



1937年是一個重要年份,因為從這一年的7月7日開始,中國開始了全面抗戰的序幕,目前,很多民間歷史研究者大多把研究時間點放置在1937年,這本無可厚非,畢竟從這一年開始,有關抗戰的相關資料與檔案特別豐富,大部分國人記住的是八年抗戰。

其實,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不止是從1937年才開始的,從1874年開始,日本就開始了對中國的侵略,當年試探性地進攻臺灣雖然失敗了,但日本卻利用中日條約的漏洞,完成了對琉球的吞併,從那時起,日本就從南北兩個方向開始了對中國的入侵,北邊以吞併朝鮮為目標,南邊以侵略臺灣為目的,最終中日爆發了甲午戰爭,中國失去了對朝鮮與臺灣的控制,南北國門大開,中日之間的衝突也變得不可避免。

1927年,中日關係史上發生了兩件大事,一件是日本召開了東方會議,此次會議內容,以田中首相的名義向天皇上奏了《田中奏摺》,在這份征服中國的策劃書裡,日本毫不掩飾對中國的侵略野心: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國征服,則其他如小中亞細亞及印度南洋等,異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於我,是世界知東亞為我國之東亞,永不敢向我侵犯。

這段話赤裸裸地暴露了日本徵服中國的路線圖:先佔領東北三省,然後再逐步吞併中國,日本人也是這麼做的,因此就引發了第二件事:皇姑屯事件


我們需要怎樣的抗日史觀之時間篇

皇姑屯事件


皇姑屯事件是中日關係惡化的突出體現,作為當時中國合法政府首腦的張作霖,不願意接受日本人對東北的無理要求與控制企圖,雙方發生了激烈的衝突,最終日本少壯派軍人在瀋陽皇姑屯安放炸彈,將張作霖及隨從人員炸死。此次事件之後,張學良繼任東北軍少帥,揹負著國仇家恨的張學良做出了東北易幟的決定,使中國獲得了形式上的統一,也挫敗了日本人霸佔東北的野心。

但是失敗之後的日本人是絕不甘心的,因此1931年9月18日,日本人以柳條湖鐵路被炸為由,進攻東北軍北大營,隨後霸佔了整個東北三省,同時利用溥儀成立了偽滿洲國,妄圖永遠霸佔東北,至此日本人算是完成了《田中奏摺》中的第一步。

因此,我們的抗戰歷史研究不僅僅從1937年開始,更應該往前追溯十年,從1927年東方會議之後,日本就開始了全面侵華的步伐,所以我認為將抗戰歷史的時間點放置在1927年才為妥當。


我們需要怎樣的抗日史觀之時間篇

1929年資本主義危機



為何日本在1927年開始,急於加速侵華的步伐呢?這個就要說起爆發於1919年的日本米暴動與爆發於1929年的經濟大危機,這兩件國內外事件對資源薄弱的日本造成了毀滅性打擊,雖然當時的日本正經歷所謂的“大正黃金時期”,但日本國內的貧富分化極其嚴重,社會資源掌握在少數財閥與政府顯貴手中,因此發動對外侵略成為日本轉嫁危機的重要手段。

因此,我們在抗戰歷史研究時,應該具備一種大局觀,不僅僅侷限於某一次戰鬥,某一次作戰部署,更應該從事件的全局,從世界,中國,日本的三個維度去理解當時發生的事情,這是我認為最正確的時間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