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破解“悶經濟”,出路仍在大陸

臺灣破解“悶經濟”,出路仍在大陸

近年來,臺灣的“小確幸”時代一去不復,島內經濟停滯不前,陷入“悶經濟”的泥沼。2020年,一場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全球,更讓臺灣經濟的復甦之路雪上加霜。日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下修臺灣2020年經濟成長率至-4%,預測失業率可能攀升至4.4%。

“臺灣的全球價值鏈參與度高達67.6%,也就是說高度全球化是它生存的根本。而在疫情的打擊下,臺灣出現了供應鏈的斷裂。”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經濟研究室副主任柳英指出,臺灣是一個以大陸為生產基地,以歐美為主要出口市場,高度依賴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小型經濟體。因此,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將對臺灣的整體經濟產生巨大的衝擊。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沈驥如教授同樣認為,臺灣經濟高度依賴大陸,和大陸的貿易投資約佔臺灣總貿易量的一半。只有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兩岸經濟融合發展,臺灣才有能力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島內經濟的衝擊。但目前,蔡英文當局不但沒有積極為臺灣經濟走出泥沼尋找出路,還將疫情政治化,大搞“以疫謀獨”。

對此,沈驥如強調,“臺灣經濟能不能健康發展和蔡英文當局兩岸關係的政策走向有著密切的關係。”沈冀如認為,兩岸簽署的ECFA,使大量臺灣農產品能夠銷往大陸,給臺灣農民帶來巨大紅利,簽署以來,為臺灣減少了近400億元人民幣的稅收。但目前,蔡英文當局堅持不承認“九二共識”,破壞兩岸合作的基礎,ECFA到期在即,臺灣通過兩岸貿易賺取大量貿易順差的時代恐再難延續。

目前,全球經濟的需求都在萎縮,許多產業供應鏈發生中斷。而疫情已經得到基本控制的中國大陸,供應鏈已經開始恢復,不少在大陸的臺商臺企也順利復工復產。但島內經濟的其他部分,特別是出口部分,則呈現明顯的萎縮。

對此,上海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中心主任盛九元教授認為,受疫情影響,臺灣必須面臨新的供應鏈調整或者說投資佈局的調整。這就要求臺灣必須調整企業的經營管理方式,加大科研投入,尋求穩定的市場供應支撐,才能適應疫情下世界經濟發展的新情況。那麼,放眼全球,誰能提供穩定的市場呢?必然是內需經濟持續成長的中國大陸。盛九元說:“經濟永遠跟著市場走,市場始終是全球經濟發展中最稀缺的資源。”(海峽之聲廣播電臺記者 鄭穎 艾倫 金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