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全國貼秋膘地圖出爐,看看天氣還會熱多久?


「立秋」全國貼秋膘地圖出爐,看看天氣還會熱多久?

| 本文約 1900 字,閱讀約需 2 分鐘 |

8月8日 | 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立秋時,北斗指向西南。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此後,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

“秋”,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立秋後天氣還會熱嗎?你知道全國各地怎麼貼秋膘嗎?今天,中國天氣網發佈“全國貼秋膘地圖”,解析今年立秋期間全國天氣特點。

今年立秋雨水偏多 颱風頻擾

據中國天氣網分析師邵鵬介紹,常年立秋期間,仍是汛期高峰,颱風、暴雨、高溫等災害性天氣比較複雜。東北、華北以及西南地區仍是多雨時節;長江中下游地區在此期間受副高控制,多高溫悶熱天氣;華南一帶則是雨熱交替,需注意的是華南及東南沿海還會不時遭遇颱風影響。


「立秋」全國貼秋膘地圖出爐,看看天氣還會熱多久?


今年立秋期間,東北大部、華北、西北地區東北部、內蒙古西部、西南地區等地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多,其中江南中東部和華南東北部偏多2-5成,主要降雨過程出現在8月15-17日及21日前後,局地伴有短時強降水、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需加強防範暴雨洪澇及強降水引發的次生災害;

氣溫方面,全國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1-2℃,其中黃淮、江淮、江漢東部、江南大部等地高溫日數較常年同期偏多,公眾需注意防暑;同時立秋也是颱風活躍期,目前來看,會有1-2個熱帶氣旋登陸影響華南或東南沿海地區,公眾需做好防颱措施。

立秋而未秋,大部地區仍較炎熱

立秋到,並不意味著真正的秋天到來。根據氣候學關於秋天的定義,當地連續5日的滑動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時節。中國地域遼闊,雖各地氣候有差別,但此時大部分地區仍未進入秋天氣候。

我國最先迎來秋天的是黑龍江和新疆北部地區,大約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裡,9月上半月華北地區,比如首都北京,9月初開始天高雲淡;西南北部、秦淮地區在9月中旬方感秋風送爽;10月初秋風吹至江南,比如浙江麗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陽一線;10月下半月,嶺南炎暑頓消;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達雷州半島、海南島北部;而當秋的腳步抵達海南三亞的“天涯海角”時己快到元旦了。

立秋後,天氣會立即涼快嗎?並不盡然。邵鵬表示,立秋雖然是秋季的開始,但不同的地區,緯度、海拔以及氣溫也各不相同,在立秋來臨時,大多數地區仍處於夏日,氣溫較為炎熱。立秋之後仍有一“伏”,“秋老虎”依然存在,因此公眾仍需注意防暑。

全國貼秋膘地圖,看各地如何“咬”秋

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立秋時節,民間素有“貼秋膘”的習俗,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如果你在夏天變瘦了,那麼到了秋天,你就該多吃點各種各樣的美食(尤其是肉),貼貼秋膘。貼秋膘各地民俗不同,有些地方還流行“啃秋”習俗,或稱為“咬秋”。


「立秋」全國貼秋膘地圖出爐,看看天氣還會熱多久?

貼秋膘在北方尤其盛行,一直延續至今,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還有燉雞、燉鴨、紅燒魚等。根據老北京的習俗說法,立秋當天要多吃肉,儲存下足夠的資本用以過冬。

在東北有句俗語:坐著不如躺著,好吃不如餃子。立秋一般是吃餃子或者包子,習慣叫“搶秋膘”。我搶你碗裡的一個餃子,秋天就能體格健壯,補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習俗,在入秋的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習俗。民國時期出版的《首都志》記載:“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來之意。在江蘇南京,吃西瓜啃秋的習俗在古時就有了,傳說明代時有一年,南京城裡許多人長了癩痢瘡,有人便效仿廬州府崔相公之女食瓜讓“癩痢”落疤自愈的故事多吃西瓜,結果瘌痢瘡果真好了。

「立秋」全國貼秋膘地圖出爐,看看天氣還會熱多久?


另外,還有一些地方有著地域獨特的貼秋膘習俗。比如山東萊西地區流行立秋吃“渣”,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浙江一帶流行食秋桃,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當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廣東的習俗則是要吃點叉燒肉;四川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飲一杯,據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