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李衛身邊的鄔思道介入“山西諾敏案”是巧合嗎?

導讀:這不但不是巧合,而且是鄔先生從向雍正承諾的半隱向徹底全隱的必然過程。因為李衛雖然很清楚鄔思道的身份,但是田文鏡是外臣根本無法瞭解鄔思道的身份。所以鄔思道假借在雍正心腹大臣之間遊走的機會,最後趁機找機會徹底脫離官場歸隱山林實現最終實現全隱的結局。而介入諾敏案則是鄔思道精挑細選的機會。當陝西布政使李衛拿著表彰諾敏的聖旨來找鄔思道時,鄔先生就知道機會來了。後來形式的發展果然如同鄔思道設想的一樣,藉機尋釁的鄔思道被對他身份一無所知的田文鏡主動趕走從此虎入深山、魚入大海逍遙自在去了。


《雍正王朝》中,李衛身邊的鄔思道介入“山西諾敏案”是巧合嗎?


鄔思道以半隱的身份介入諾敏案

鄔思道是四阿哥胤禛九龍奪嫡時期的最主要的謀臣,所以鄔思道深知胤禛的腹黑和刻薄寡恩。從雖然胤禛也稱得上禮賢下士,但是通過高福事件就讓鄔思道傷透了心。在瀕臨奪嫡成功時,鄔先生早就做好了脫身的準備。俗話說“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兩千年前的范蠡的話在歷代帝王身上屢屢上演。所以熟知官場的鄔思道早就在防備了,當雍正登基的當晚返回府邸時就痛快淋漓的以“三不可用”表達了不做官的想法。但是又害怕被滅口,所以才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弄了個半隱。即使這樣,最後雍正還派了丫頭如月名義上照顧鄔思道其實就是監視。好歹先保住命再說,然後找機會從半隱再到全隱。山西諾敏案就給了鄔思道這個機會,讓他以田文鏡為跳板完成了從半隱到全隱的轉變。


《雍正王朝》中,李衛身邊的鄔思道介入“山西諾敏案”是巧合嗎?

其實鄔思道自己心裡清楚,這個半隱也不過是權宜之計。最終實現全隱還得等過了分頭,慢慢的找機會徹底隱身於江湖。而當時提出半隱的理由其一就是在皇上心腹身邊隱藏,以便君臣想念的時候成全君臣之義;其二就是要多賺錢養老。所以鄔思道選擇半隱的對象就是雍正的心腹李衛。

所以噹噹時還是陝西布政使的李衛帶著聖旨來請教鄔先生的時候,鄔思道就知道自己等待的機會來了。(PS:李衛在年羹堯做陝甘總督的時候,就從四川道臺轉到陝西布政使。這一來是監視年羹堯,二來是協助辦理用糧草控制大將軍王的西北大軍的要事。)因為李衛知道鄔思道的身份和半隱事實,鄔思道沒辦法徹底脫身。所以就得找機會換到不知底細的田文鏡那裡去,才有機會徹底脫身。


《雍正王朝》中,李衛身邊的鄔思道介入“山西諾敏案”是巧合嗎?


所以鄔思道才假借協助辦理諾敏案,讓李衛把他引薦到田文鏡處。而給李衛的理由就是生人可以索要每年8000兩的養老費,這就是鄔思道介入諾敏案的方法和理由。而李衛也知道鄔先生身份不同尋常,只要在雍正的心腹之間遊走便可。況且田文鏡真的遇到了困難,況且在都屬於雍正心腹自然不能不幫。所以鄔思道順理成章的就來到了田文鏡處。


《雍正王朝》中,李衛身邊的鄔思道介入“山西諾敏案”是巧合嗎?

而事後雍正知道了鄔思道在田文鏡那裡,也沒有什麼表示。感覺鄔先生幫田文鏡治理河南也挺好的,殊不知這是鄔思道以退為進的策略而已。


《雍正王朝》中,李衛身邊的鄔思道介入“山西諾敏案”是巧合嗎?


鄔思道後手頻出,在田文鏡升任河南巡撫後為全隱創造條件逼迫田文鏡來“辭掉”自己實現全隱

鄔思道這八千兩年薪其實就是逼田文鏡辭退自己的手段,因為鄔先生知道田文鏡是個清官不可能貪汙。而河南巡撫正二品一年的俸祿是155兩,養廉銀是10000-15000兩之間。而田文鏡採用收取火耗提取養廉銀的標準是每年一萬兩,如果烏思道在拿8000兩那田文鏡的巡撫衙門可就剩下兩千兩來週轉了。如下圖所示:PS田文鏡養廉銀分兩次,半年五千兩。 可鄔思道可不管哪個堅持要8000兩的年薪,明顯就是在逼迫田文鏡“辭掉”自己了。看下文二人的對話很有意思:


《雍正王朝》中,李衛身邊的鄔思道介入“山西諾敏案”是巧合嗎?


“那我管不著,既然沒有那麼大的塘就不要養那麼多魚嗎?總之,我的錢你得給”

“罷了罷了,你這條魚太大我養不活了。來人把昨天的五千兩裡給他拿四千兩然後打發他走人”

這下正中鄔先生下懷,臨走還得擠兌田文鏡“這可是你讓我走的啊”。然後掉頭就走,當雍正知道鄔思道被田文鏡辭退見不著的時候,也就默認了鄔思道全隱的事實。


小結:

在《雍正王朝》中,鄔思道計謀無人能出其右。所以他每一步都有深刻的含義,步步設局終於藉助田文鏡實現全隱。從此虎入深山,魚入大海好不自在。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