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父子關係,有這麼難處麼?

說起父親,朱自清《背影》中描述的情景,大概能讓很多中國子女心有慼慼焉。大部分的中國父親習慣於以“背影”的形式出現:雖然心中懷著對子女的愛卻不溢於言表,直到《後來的我們》裡,田壯壯飾演的父親依然是一個不輕易袒露情感的存在,只在最後的一封信裡才不動聲色訴了衷腸。


“中國式”父子關係,有這麼難處麼?

不僅僅是中國,這種父親與子女間交流的缺乏與錯位,普遍存在於東亞社會。在羅蘭·米勒的《親密關係》一書中,作者就曾經下了定義:“東方文化更倡導自我的集體主義,人們與家庭和社會團體的聯繫更加緊密。”很多情況下,造成父子關係緊張的原因多種多樣,從我看來,最關鍵的一點其實就是溝通的無效和不順暢。
要是非得說中國式父親是什麼樣的,我認為東方文化背景下的父親,在一定程度上是羞於表達對子女的愛的,換一種話說是喜歡用沉默、用只做不說的方式來表達對子女的感情。
成年之前的子女是需要溝通和理解的,尤其是處於青春期的子女。他們心情敏感多疑,如果缺少來自家庭的關愛,他也會用相同的方式去對待父母,這種針尖對麥芒的做法無疑會在不知不覺中加劇親子之間的距離與矛盾。

中國式父子關係”中,隱忍的中國倫理造就了他們隱忍的愛與痛。男人天生就喜歡沉默,習慣於把情感積壓在心底,不願意也不擅長表達。穿越中國文化的傳統與父子情感的困境,在綿密複雜的父子感情體系裡,很多兒子在這種迷失中成為了新的父親,而恰恰是這種迷失,幾乎也是所有具有“兒子的身份”的中年人的困惑。

“中國式”父子關係,有這麼難處麼?

記得在填報高考志願的時候,我爸把我叫到面前,有些猶豫的對我說,自己沒上過什麼學,高考志願什麼的,也是兩眼一抹黑,我所面臨的一切他給不出任何建設性意見,包括將來工作。所以,這一切的選擇,以及後來一切的一切只能靠我自己完成。 這是我爸爸第一個以男人之間的方式和我開誠佈公的交流。 這是父親第一次向我表達他的脆弱和無能為力,但是也是第一次告訴我展翅高飛的告別。
我必須說,父親做的很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