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創新中國論壇在滬舉行,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先生任主席

第九屆創新中國論壇在滬舉行,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先生任主席

同濟大學大學黨委書記方守恩致辭

第九屆創新中國論壇在滬舉行,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先生任主席

中國科學報社黨委書記劉峰松致辭

第九屆創新中國論壇在滬舉行,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先生任主席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衛作報告

第九屆創新中國論壇在滬舉行,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先生任主席

主辦方領導為演講嘉賓頒發紀念證書

2019年1月8日,由中國科學報社和同濟大學共同主辦的“第九屆創新中國論壇·高校人才隊伍建設論壇”在上海同濟大學舉行。

出席論壇的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浙江大學原校長楊衛,中國科學院院士、河北大學校長康樂,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原校長丁烈雲,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鄧子新,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侯保榮以及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蕭鳴政等專家學者。與會專家就如何破解人才無序流動與人才評價“四唯”現象、國家人才戰略如何進行規劃與頂層設計等議題展開討論。

楊衛說,一定要在時間尺度、師資斷面、學校有限資源約束等方面作好特徵分析,以更好地把握高校人才隊伍建設。他建議:慎出臺新的人才計劃,及時終止實施效果不佳的人才計劃;分類別梳理各種人才帽子,避免同一發展階段的人才計劃的執行期交疊;在各種項目、人才稱號評審中,不應羅列所有的人才帽子,避免馬太現象;釐清人才項目與人才稱號的區別;杜絕人才層級化;在各類人才評審時適度考慮地域和資源差別。

康樂表示,正規教育是快速成才的主要途徑,較早制定職業生涯規劃是成才的關鍵。他建議,要對教師進行分類定位,即分成教學型、教學科研型、科研型、推廣與成果轉化型四大類,同時要明確,教學型就是傳播知識,教學科研型要出著名學者、教授,科研型要成為著名的科技專家,應用推廣型要考核其社會經濟生態效益。

丁烈雲指出,人才評價要突出政治標準,有正確的學術導向;同時,評價方法也要定量與定性相結合。他建議,在人才培養方面,要多引進國外的,少挖國內的;多引進東部的,少挖中西部和東北的;多練內功,少靠外援;多重業績,少戴“帽子”。

鄧子新通過對上海交通大學生命學科發展軌跡的梳理,分享了該學院以優化人才管理促進學科建設與發展的實戰經驗,著重闡釋了人才的“匯聚效應”是學科建設的基石、人才的“群體效應”是學科發展的根本、健康的“沃土文化”是“人才效應”的靈魂等觀點。

侯保榮則指出,培養人才與引進人才相結合是基本思路,落實好人才分類評價是根本保障,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是當務之急。

論壇上,同濟大學常務副校長伍江介紹了該校人才隊伍建設的主要舉措:緊密圍繞實現世界一流大學的人力資源需求,以德為先,推進對人才的分類管理、分類建設、分類評價。突出“立德樹人”導向,全面引入教師思政和師德師風考核;穩步推進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聘改革,制定了教學科研型、科學研究型、教學型、社會服務型四個類別評聘的基本要求;完善了代表性成果的評價方式,併為校外引進人才、校內青年人才開放特別評聘通道。

中國科學報社黨委書記劉峰松,同濟大學校黨委書記方守恩、校長陳杰院士、副校長江波以及上海市科委、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有關領導出席了論壇。

創新中國論壇是由我報社發起,由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先生任論壇主席,於2010年創辦,至今已成功舉辦九屆。

創新中國智庫成立於 2014 年 11 月 15 日。是由中國科學報社發起,聯合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中組部“千人計劃”專家聯誼會、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和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等多家國際國內科研、教育和社團機構共同主辦的創新型公益性智囊組織。智庫以兩院院士為核心資源,聯合自然科學、工程科技以及人文社科領域權威專家組成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綜合性諮詢服務機構,旨在服務於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於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於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