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是哪三國?

畢鵬月鳥


三國演義中分為魏蜀吳三國

1.蜀漢(221年5月15日[1] —263年),三國之一。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亦稱“劉蜀”、“季漢”。蜀漢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雲、貴,西達緬甸東部。佔有今雲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陝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263年為魏所滅。共歷二帝,四十三年。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之間的鬥爭不斷,使得朝政日益腐敗,而後爆發了黃巾起義,劉備在鎮壓農民起義的戰鬥中因戰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進、董卓先後敗亡,天下局勢逐漸轉變成諸侯混戰,劉備在混戰中輾轉奔波,於赤壁之戰後收復荊州各地,而後進取西川、攻下漢中,最終建立蜀漢政權。

蜀漢鼎盛時期佔據荊州、益州,在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之戰後國力受損,後又經諸葛亮治蜀國力恢復,又迫使南中地區屈服,從中獲取了大量的物資、人口、裝備以及礦產等天然資源,國力再度強盛。軍事上蜀漢也常常佔據主動,但後期逐漸走向衰落,最終被掌控曹魏的司馬家族所滅。

2.魏國(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4日)是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一,後世史家多稱曹魏,由於之後的北魏被稱作“後魏”,故曹魏也稱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並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魏王”,因此國號為“魏”。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至鹹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由於曹魏在三國中佔據中原地區,國力遠勝於蜀漢和東吳。曹魏一朝,最重要的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兩晉南北朝的政治產生深遠影響。在疆域上繼承了東漢在西域的統治,設立西域長史府進行管理,在毌丘儉征伐高句麗後將朝鮮半島北部併入了版圖,南部諸州大致以秦嶺淮河與蜀、吳為界。公元263年,攻滅蜀漢將益州和南中納入版圖,曹魏國土約達四百萬平方公里。

3.吳國(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1] ),三國之一,是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政權,國號為“吳”,史學界稱之為孫吳。由於與曹魏、蜀漢呈鼎立之勢,所統治地區又居於三國之東,故亦稱東吳[2] 。

孫吳是三國之中歷時最久的國家,歷四帝,共52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則為59年)。魏黃初年間,孫權名義上依附於曹魏,並受封吳王。黃龍元年(229年)5月23日,孫權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稱帝,孫吳正式建國,隨後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
孫吳領有漢末揚州與荊州大部地區及交州全境,後分交州東北部為廣州。孫吳大力發展經濟,對江南地區的開發做出了重大貢獻。
天紀四年(280年)5月1日,孫吳亡於西晉,標誌著中國漢末三國以來割據局面的徹底結束。


老程論三國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經歷了不斷地互相攻伐,出現三股主要力量曹操、劉備、孫權。這三股勢力後來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曹操討董卓起兵後經過不斷地征伐逐步佔據了許昌、洛陽為核心的豫州,兗州,青州等地,與河北袁紹對峙。官渡之戰曹操擊敗袁紹佔據河北,曹操基本統一北方。曹操南下進攻荊州,荊州劉琮剛剛接班,統治並不牢固,加上大軍壓境,荊州就投降曹操了。當兵臨城下時,孫劉聯盟形成,赤壁之戰打響。赤壁之戰曹操戰敗,退回北方,曹操失去了一次佔領南方統一天下的機會。至此曹操開始經營北方,攻佔西北,佔領了雍州、涼州等地。雖然之後曹操多次與孫權、劉備交戰但只能維持三方均勢。曹操過世後,他的兒子曹丕代漢,建立魏。公元220年魏建立。

蜀漢

劉備在河北起兵參加平定黃巾之亂。平亂後一直在北方征戰直到佔據徐州。後來徐州被曹操攻佔劉備輾轉到新野,曹操南下荊州劉備退守江夏,與孫權聯合對抗曹操。赤壁戰後劉備奪取荊州。益州劉璋與漢中張魯開戰,劉璋請劉備入川抵禦張魯。劉備趁機奪去了益州。之後又在與曹操的漢中爭奪戰中獲勝。此時,劉備跨有荊州、益州,控制漢中等地。於是劉備就以此為基礎建立蜀漢。公元221年蜀漢建立。

孫權主要是繼承了父兄留下來的基業。孫權的父親孫堅起兵參與了平定黃巾之亂,平亂後就在南方征戰。孫權的兄長孫策也是征戰江南佔據了江東,為孫權打下了很好地基礎。孫權掌權後也積極鞏固江東的統治,對外積極擴張向荊州等地進攻。赤壁戰後基本上穩定了在江東的統治。之後孫權派兵襲取荊州,引來了劉備大軍進攻,夷陵之戰爆發,夷陵之戰劉備大敗。孫權奪取荊州。此後孫劉兩家再度結盟,共同對抗魏國。孫權此時佔有江東、荊州大部、交州等地,於是以此為基礎建立了吳。公元229年吳建立。

在赤壁戰後三家實力基本均衡誰也無力去戰勝其他勢力,所以三國鼎立的局面漸漸形成。





研史社


三國演義電視劇看的最多的應該就是老版三國和新版三國了

三國時期是指公元220-280年,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進行爭霸的時期

1、曹魏實力最強,人口、軍隊數量最多,曹操之子曹丕於公元220年自立稱帝,史稱曹魏或曹魏政權,定都洛陽(享國46年)

2、蜀漢是劉備漂泊半生創立的天下,地盤屬於三國中最小,國力,人口最弱的國家,公元221年,劉備在關羽被殺之後,在成都稱帝,建立蜀漢政權,而後開始伐蜀,奪荊州未關羽報仇,但可惜兵敗夷陵,自己也因此落下病根,不久便去世了。(享國43年)

3、孫權於公元229年正式稱帝,建立孫吳,也叫東吳政權,東吳控制地區包括整個江南,臺灣和福建,地盤很大,人口位居三國第二名,但跟曹魏也有不小的差距

司馬昭去世後,其子司馬炎奪取曹魏政權,建立晉朝,而後滅掉蜀漢,東吳,三國最終歸為晉國





吉弟放映


若說歷史上的三國是哪三個,想必很多人都會不假思索的說蜀國,吳國,和魏國。但實際上這一種叫法是錯誤的。那麼,真正的叫法又是什麼呢?在經歷了奠基的赤壁之戰後,天下緊張的局勢稍有緩和,雖然在此戰中強大的曹操遭遇慘敗,但北方根基尚在,曹魏陣營依然是最為強大的勢力。

在戰爭獲勝的劉備和孫權這兩方勢力也沒有足夠的實力進行反攻,於是連年的戰爭在此時則停息了不少,而在回到北方後,曹操也因為連年的征戰載加上不適應南方的天氣而因病去世。他的長子曹丕繼承大位,相對於被人稱作是"漢室之賊"的曹操,他的長子曹丕野心要大了不小,對於他來說,他已經不僅僅滿足於做一個挾天子號令的幕後統治者了,他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皇帝。

於是在公元220年,曹丕脅迫當時漢獻帝將皇位禪讓給自己,自此,漢朝也就此正式滅亡。只不過,如果過說,天下局勢是統一的。曹丕此舉也的確算得上的是改朝換代的大舉動。他所建立的魏國則該稱為魏朝則更為準確些。但很明顯,天下還有劉備和孫權這個兩個割據勢力。所以,魏國也只能是魏國。

而在聽聞了曹丕稱帝之後,自詡漢室之後的劉備也按耐不住了。因為在之前,他雖說是正牌的皇室後裔,但佔據一方,不必聽從所謂皇帝的號召。而漢獻帝當時還在任,所以他明面上還是要做一些表面功夫給天下人看。而且在曹丕稱帝后,他若不是稱帝,漢室也就真的亡了,他一直是以匡扶漢室為己任,並且,在稱帝之後,他作為唯一存留的漢室後裔政權,對天下的號召力也更強了!於是在公元221,劉備緊隨曹丕其後,也在蜀地稱帝。但是,名義上他是延續了漢室。所以嚴格意義來說,應該稱劉備的的政權為漢國才是正確的!

眼見這兩家稱了帝,作為一方勢力的孫權也自然不會錯過。在公元229年,孫權也稱了帝,但對於東吳來說,他名不正言不順,也算不上強大,稱其為吳國也合理。只是,爭奪天下一輩子的曹操,受著天下人盜竊漢室的罪名。卻始終沒有稱帝。而他的敵人,自詡為匡扶漢室的劉備在假惺惺的退讓之後還是做了皇帝。也讓人多了幾分唏噓。


徐小仙說歷史


三國演義中的三國是指魏國、蜀國、吳國三個國家政權。東漢末年,政治腐敗,各個軍閥割據勢力之間常年戰亂,經過戰爭洗禮,許多勢力被殲滅或吞併,剩下魏、蜀漢、東吳三個割據政權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後由司馬炎完成統一全國,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1.魏國

曹操憑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擴大,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後曹操去世,其子曹丕繼承了曹操“魏王”的爵位,此後不久,曹丕逼迫漢獻帝讓位,建立曹魏政權。後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改國號晉,至此,曹魏滅亡。

2.蜀漢

東漢末年,劉備在平“黃巾之亂”戰鬥中因戰功步入仕途,經過長年奔波輾轉,在諸葛亮等人的輔佐下,勢力逐步擴大,建立蜀漢政權,後不聽諸葛亮等人的勸阻,發動夷陵之戰,夷陵之戰失敗致使國力大損,失去了和魏、吳爭奪天下的基本,自己也死在白帝城,其子劉禪繼位,最終被掌控曹魏的司馬家族所滅。

3.東吳

東漢末年,孫堅參與平定“黃巾之亂”,因戰功受封長沙太守,後在征討荊州中戰死,其長子孫策帶領孫堅舊部轉戰江東,期間周瑜、張昭等人紛紛投到孫策帳下效力,實力不斷增強,佔領了江東四郡,後孫策被仇人暗殺,其弟孫權接管江東,鞏固基業,建號稱帝。後孫權之孫孫皓繼位後殘酷不仁,搞得民怨沸騰,國力大損,終被司馬炎滅。


張淨思


大勢合久分久合,大約摸這個意思!提問的答案可用北方方言"為什麼!"來答,有點難說!山有虎,但須行!漢室勢未,天下衰!如一個西瓜落地裂幾瓣,那個瓜蒂,獻帝攥得實。曹因家族居內侍地位,近身侍奉帝王。表象"挾天子以令諸侯",實則君臣應有生死相顧之誼,外人看來得天時。位及丞相、魏王!努力向帝進發,有心用力,時也運也!同邏輯觀之,劉備許是皇叔,時也運也!淪為販夫走卒列,能心已心而天下心,"摔子邀心″!貴胄影下貧苦人。故得人合。孫氏兄弟,集家族之力,開拓進取落個溫飽後擁"九郡十六州″,得地利。實則是"猛士守四方″的三種方式,是風飛揚後遭雷閃劈,風雨人生百年難以歸鄉,分歸順"天時、地利、人和″,心力之動,心中三國,行動指向曹劉孫。免難下的"三國″!時勢至此,事已做實!在行動中,互相訐難,圖開下名,揚而魏、蜀、吳,名正言順,"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值,勿庸贅述。最有意思的是所謂後三國時代。且看。"瓜熟蒂落″,獻帝在吳蜀守土,實為軍演而保全漢室最後一滴血。夏候族衰,司馬氏興。任何勢均有貫性,演繹出"樂不思蜀″,佔天時學習實用人和在北方之方,人和匹配地利在南方之方,有兩晉。說明天地本一體歸天勢,而人本是逆天存在!"威加海內″足以詳盡之,"歸故鄉"本是洄游元點。"安得猛士″,此得音同德,道恆亙久長,德應之而為。於人,德安而心安。當仰望蒼穹,數恆星,三國之內皆人物,冠以梟雄是後人見德安應之妄自尊大罷了。"守四方″之東西南北,目中如天穹,實則為仰盂,人在盂中,首沖天腳踏地。未人時(胎兒)頭衝地,腳沖天,後,生而成人。一聲啼後,開始逆襲,德從心起。天國、人國、心國,三國於此至極處如瓜熟蒂自落般!不知云云終!


芙蓉閣


三國指的是魏國、蜀國、吳國。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編寫的一部小說,記述的是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軍閥紛爭,逐漸形成魏國、蜀國、吳國三國鼎力的局面,最後由西晉統一全國的故事。這部書揭示了“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這也是中國歷史發展的規律。

1.魏國

曹丕於220年建立。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魏王”,曹操之子曹丕繼承王位,並在漢獻帝禪讓後定國號為“魏”。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265年,司馬懿之孫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曹魏滅亡。歷5帝,共45年。

2.蜀國

劉備於221年建立。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263年為魏所滅。歷2帝,43年。

3.吳國

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政權,國號為“吳”,史學界稱之為孫吳。由於所統治地區居於三國之東,故亦稱東吳。222年,孫權稱“吳王”,229年稱帝,以“吳”為國號。280年,吳國為西晉所滅,標誌著漢末三國以來割據局面的徹底結束。吳國是三國之中歷時最久的國家,歷4帝,共52年。


雲臺閣主


魏:(220年-265年也稱曹魏)其父曹操打下江山後由曹丕稱帝。

蜀:(221年-263年)蜀漢由劉備在成都稱帝,後主劉禪無能其實權領導人應為諸葛亮。

吳:(229年—280年)孫吳其父孫堅、兄孫策打下大部分江山,後由孫權稱帝。



超級影視剪輯


三國演義是指:曹魏、蜀漢、東吳三國。

曹魏:隨著漢丞相曹操,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對北方的統一和屯田制、租調製的施行, 魏武帝·曹操(字孟德),北方社會趨於穩定,生產逐漸恢復。政府修整道路,興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槽運。

蜀漢:188年,漢宗室劉焉出任益州牧。劉焉死,子劉璋繼任。劉焉 漢昭烈帝·劉備(字玄德),劉璋相繼壓平了當地豪強的反抗。207年,劉備邀諸葛亮為輔佐,提出“隆中對”戰略思想。

東吳:黃巾起義時,孫堅隨朱儁到中原鎮壓黃巾,後轉戰於涼州和荊州江南諸郡 東吳大帝·孫權(字仲謀)。董卓之亂時,孫堅參加討伐董卓的關東聯軍,意外得到玉璽。隸屬於袁術。在奉命進攻荊州刺史劉表之時,被劉表部下黃祖射殺



初代會長梅比斯a


漢(蜀)魏吳 劉備所建之國國號為“漢”,所以應稱為漢國而不是蜀國。蜀稱是後來晉朝為了壓制蜀漢的正統性以地稱國的結果。稱蜀不稱漢,漢國就降為一個地方性政權。所以說三國因是漢魏吳三國。最後司馬炎(司馬昭之子,司馬懿之孫)篡位建立晉國,史稱西晉,先滅西蜀劉禪,留下樂不思蜀的典故,後滅東吳孫皓,短暫統一52年又分裂到後來的南北朝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