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为何这么可怕?

2020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华大地疫情肆虐,多少中华儿女丧命于此,但好在通过及时控制,疫情初步得到稳定,全国多省市呈现“零新增”态势。然而,正当我们放下警惕以为疫情马上就要被控制住之时,殊不知,一场全球性的“战役”才刚刚打响……

截至2月28日,日本新冠肺炎确诊人数直逼1000例;韩国后来居上,感染人数突破2000大关;美国、意大利、伊朗等地纷纷展现火箭三级跳形势,确诊人数成倍增长。据环球时报国际报道,目前仅南极洲无病例,全球各大洲共8.17万人感染,欧洲和中东病例日渐增多。

新冠肺炎已然演变为一场全球性事件,随着疫情的发展,我们对病毒也愈发了解。那么,新冠病毒为何会引起如此大范围扩散?为何我们会如此恐慌?它真的有那么可怕吗?让我们一同来了解下。

1、被冠以“新型”意味着更多的未知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种前所未有“外来物”的横空出世莫名让人感到恐慌,因为这是一个很神秘的新发传染病,大部分人对新发病毒或病原菌都没有形成免疫力。

而关于新冠病毒的传染源、宿主,目前也不是十分明朗,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冠病毒在变异,潜伏期延长,由一开始的7天到现在的14天,甚至个别患者潜伏期可能长达24天!这无疑给病毒的传播提供了便利,也是致死率升高的关键所在。

另外,有人认为新冠病毒要比SARS和MERS更加狡猾,就传播指数R0来看(R0反映了每个感染者预期传播给新的感染者的平均数量,R0 越高,则表示病毒的传染力越高),在1月24日《柳叶刀》的一篇发文里预估了新冠病毒的R0值为3.6~4.0,而SARS最初才2.6!

这意味着新冠病毒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平均一个人就能感染3~4个人。


新冠病毒为何这么可怕?


新冠病毒起病的隐匿性、不确定的潜伏期、轻症及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播风险、家庭聚集性病例的高发、病毒的变异性都为疫情的治疗和防控带来难度。

2、要人命的“炎症风暴”

当然,除了病毒本身不可捉摸的未知性,还有更可怕的并发症才是索命的要害。

还记得那个“吹哨人”李文亮医生吗?从感染到去世也才不过30天,为何原本一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会如此之快就被病魔夺去了生命?这就不得不说道“炎症风暴”的厉害之处了。

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会导致炎症的持续加重,大量汇集的炎症因子,刺激免疫细胞疯狂攻击自己的细胞,这些免疫细胞像是杀红了眼,敌我不分,造成周边器官的损伤,“炎症风暴”就爆发了。


在新冠病毒治疗过程中,最怕的就是失去平衡之后的免疫过激反应,这是“炎症风暴”的导火索,它能让患者在一夕之间病情急转直下,引起死亡。

而越是年轻力壮免疫力强的人越易发生炎症风暴,这也是SARS时期导致更多年轻人迅速死亡的重要原因。而SARS时期为了控制炎症风暴采取的极端手段激素治疗,却导致了无数病患的终身后遗症。

3、危重症患者肺部损伤不可逆

尽管躲过了要人命的炎症风暴,对于那些危重症患者来说,肺部纤维化的损伤恐怕也是永久性的。

人体的肺由肺泡组成,在一呼一吸之间完成气体交换。重症肺炎患者的肺纤维化通常比较严重,肺纤维化形成的“瘢痕”会堵塞肺泡,使气体交换受阻,而这种“瘢痕”会一直存在,长期发展下去会使肺部功能慢慢丧失,最终让人丧命。

这种肺部的损伤通常是不可逆的,而如果通过激素治疗控制病情,恐怕会像SARS时期一样留下后遗症。

患者在最后一刻的状态如同溺水,大量的水填满了肺,氧气就隔离在外,不可能再进去,只有看着病人声嘶气竭,奄奄一息到死,这是非常残忍也无可奈何的告别方式。

当然,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发展,相比于17年前SARS时期的医疗条件,我们现在可以说提升了许多倍,临床上对药物的甄别、激素的使用情况也更为慎重,对副作用较大的药物尽量少用或不用。

新冠病毒虽可怕,但在全民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的努力下已经初见成效,我们看到了战斗在抗疫一线的钟南山院士脸上久违的笑容,他乐观的表示,有信心在4月底基本控制疫情。现在国内形势一切向好的方向发展,疫情还没散去,我们还需继续努力,做好自我防护,愿可怕的病毒早日灭绝,愿这个世界早日安宁。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0)30154-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