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保教知識與能力》簡答題考點分享

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幼兒園《保教知識與能力》共有兩道簡答題,每道題15分。根據考試大綱要求,小編為大家歸納了《保教知識與能力》考題可能出現的簡答題。

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保教知識與能力》簡答題考點分享

1.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的幼兒園階段:

(1)嬰兒期,信任對懷疑(0-1.5歲):發展任務是培養信任感;

(2)兒童期,自主對羞怯(1.5-3歲):發展任務是培養自主性;

(3)學前期,主動感對內疚感(3-6歲):發展任務是培養主動性。

2.兒童認知發展的四個階段:

(1)感知運動階段(0-2歲);

(2)前運算階段(2-7歲);

(3)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4)形式

運算階段(11-16歲)。

3.學前兒童發展的一般特徵:

(1)發展的連續性和階段性;

(2)發展的順序性和定向性;

(3)發展的不平衡性;

(4)發展的個體差異性。

4.學前教育的原則:

(1)獨立自主原則;

(2)發展適宜性原則;

(3)保教結合原則;

(4)綜合性原則;

(5)啟蒙性原則;

(6)活動性原則。

5.幼兒園環境創設的一般原則:

(1)安全衛生原則;

(2)幼兒參與性原則;

(3)開放性原則;

(4)環境與教育目的一致性原則;

(5)發展適宜性原則;

(6)經濟性原則。

6.幼兒園心理環境創設的要求:

(1)創設良好的物質環境;

(2)創設寬容理解的環境;

(3)建立良好的幼兒群體;

(4)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5)形成良好的幼兒園風氣。

7.學前階段與小學階段的不同教育特點:

(1)學習環境的改變;

(2)生活制度上的不同;

(3)師生關係的變化;

(4)兒童的主導活動和學習方式不同;

(5)社會

及成人對兒童的教育要求不同。

8.育人為本的兒童觀:

(1)兒童是發展的人;

(2)兒童是獨特的人;

(3)兒童是學習的主體,是具有能動性的教育對象;

(4)兒童是權利的主體。

9.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師行為轉變:

(1)在對待師生關係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讚賞;

(2)在對待教學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

(3)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

(4)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係上,新課程強調合作。

10.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角色:

(1)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2)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3)教師是課程的開發者和研究者;

(4)教師應是社區型的開放教師。

11.經濟發展和學前教育發展的關係:

(1)教育的發展受生產力發展水平所制約。

①生產力發展決定著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

②生產力發展制約著教育目的(人才的培養規格)。

③生產力發展制約著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改革。

④生產力發展促進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進。

(2)教育的發展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經濟功能)。

①教育是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手段之一,把可能的勞動力變為現實的勞動力,提高勞動者素質,從而促進生產的發展。

②教育是科學知識再生產的重要手段,把科學知識轉化為生產力。

③教育是生產新的科學技術、發展科學的重要手段。

12.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的發展趨勢:

(1)從對話言語逐漸過渡到獨白言語。

①兒童的語言最初是對話式的,只有在和成人互相交往中才能進行。

②幼兒期對話言語有進一步發展,這和兒童與成人關係的變化,以及兒童活動的發展相聯繫。

③獨白言語是在幼兒期產生的。

(2)從情境言語逐漸過渡到連貫言語。

①3歲前兒童的言語主要是情境言語。

②隨年齡增大,情境言語比重下降,連貫言語比重上升。

(3)講述邏輯性逐漸增強。

主要表現在講述的主題逐漸明確,層次逐漸清楚。幼兒講述邏輯性的發展需專門培養。

(4)逐漸掌握語言表情技巧。

在專門的教育下,幼兒的表述逐漸完整、連貫、清晰而有邏輯,而且能夠根據需要恰當地運用聲音的高低、強弱、大小、快慢和停頓等語氣和聲調的變化,使之更生動、更有感染力。

13. 幼兒園課程生活化的實施要求: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於身心發展的經驗。

(1)幼兒園課程內容選擇的生活化。

《綱要》中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各領域的內容要有機聯繫,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遊戲之中。例如:課程內容的安排可依據節日順序展開,或者依據時令、季節變化規律來組織等。

(2)幼兒園課程資源利用的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主張“社會即學校”,認為學前教育機構的教育不能侷限於狹小的教室,應讓幼兒迴歸大自然、大社會的懷抱。例如:主題活動“春天”,教師可利用春天的樹木、景色變化等自然資源組織活動;幼兒園中組織“安全防火活動”,可利用幼兒家長的職業進行課程組織。

(3)幼兒園課程教學實施的生活化。

根據依據皮亞傑的理論,簡述2到4歲兒童思維的主要特點。幼兒的年齡特點,將富有教育意義的生活內容納入課程領域,課程實施中教師應提倡為幼兒創設多種多樣的生活化學習情境,加強教育同生活的聯繫,學前兒童在各種情境中的經驗加以整合。例如:提供豐富的材料與玩具、人際關係、操作探索中獲得各種經驗。又如:為了瞭解秋天的變化,教師組織主題活動“金色的秋天”,帶領幼兒到戶外摘果實、撿樹葉活動,滿足幼兒的探索心理,真正瞭解秋天的特點。

14. 幼兒園美育的意義:

(1)有利於幼兒審美能力的發展。

(2)有助於幼兒大腦潛能的開發。

(3)有助於幼兒想象,創造能力的發展。

(4)有助於手、眼、腦的協調。

15. 依據皮亞傑的理論,2到4歲兒童思維的主要特點:

(1)出現了語詞或其他符號,開始出現表象和形象圖式;

(2)思維具有不可逆性;

(3)認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有感知的、有情感的,即所謂的“泛靈論”;

(4)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不能從對方的觀點考慮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