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掳纪略》(2):大难竟不死

朱大人一日与黄大人云:“尔武馆子全不知敬重读书人,尔那个受伤的,何能甘居人下,尔又无人伺候,不如叫到我馆内,与他调治好了,也是救一性命。好了,再送与你。”黄大人大喜过望,命予到朱馆内。随将衣服都换,寻一剃头梳辫,终日未梳开,发为血结,发内又受有伤,到底不能梳好。每念及此,不知如何也活了。(

将赵雨村送到了朱大人处养伤。

朱大人起居不凡,心境与众不同。一日与余曰,他系江苏吴县人亦是世家。廿一岁点翰林,放两任学使,一任主考。后放广西浔州府知府,任满,即过班道,请假回籍修墓,被掳。一家杀三十余口,弟兄三人,仅余他一人未杀,下辈皆无人。叹曰:“做官本宜尽忠,至于血食俱断,未免伤心,故留身以待。”劝予曰:“尔记我的话,人生一世,功名富贵,皆属身外;穷通寿夭,亦有分定。有君子,有小人。若是君子,不怕他穷困无聊,须以君子待之;若是小人,不怕他是公侯将相,须以小人待之。然此又宜皮裹春秋,处之不宜,又易招祸,人总宜无亏心,(第一要把利看开)生死不必问。我的话,虽迂阔,改朝换地,不能易也。”余觇其品学心术,待我之高厚,真再生之父母也。

《被掳纪略》(2):大难竟不死

每日伤处上药,又熬膏药一料,帖於患处。至十月初旬,黄大人调往庐州府,叫我与他同行。(赵雨村返回黄大人处。)斯时伤已大愈,仅有腿上矛伤数处,扎之过深,未愈。临别,予跪谢。云:“不必不必,此不过行其心之所安而已。”并曰:“我的相法甚高,看尔亦不在劫中,万不至玉石俱焚,乘机应变可也。”(赵雨村最后也没死,看来相面术不虚。

随黄大人至丙子铺,云英王到庐州府,见大队直过七日,始见英王到。河内炮船塞河,上下十里许,如履平地;陆路数十里跪道。见英王骑一白马,遍身皆黄。(英王果然排场不小,军队数十里跪道迎接。窃思为大将者就应该有这样的气派,不然难使部下敬畏,士兵若轻主帅,则军心不结,军心不结则易散乱。刘邦筑台拜韩信为大将,差不多也是取树大将威望之意吧?)万马营中,余一见问众曰:“彼骑马是何人?”众答云:“英王。”始知英雄自有真也(赵雨村初识英王)。晚问黄大人:“英王带有多少人?”答云:“一百廿四万,未算新掳之数”。随云:“破湖北,破九江,破江西各府州县,破江苏、安徽,合计州县一百五十余处。生平有三样好处;第一爱读书人,第二爱百姓,第三不好色。”

黄大人一日自庐州回馆,与我云:“今日有英殿工部尚书(凡封王皆有六部)汪大人,托我荐掌书令,(办笔墨称掌书令)我已荐尔到他馆内。他那文馆子,比我这武馆子强之百倍。”(将赵雨村推荐给了一个文官,汪大人。

《被掳纪略》(2):大难竟不死

一日随黄大人到汪馆内。见其金碧辉煌,堂上一呼,堂下百诺,颇有势利气。走至第四层,明三暗五,字书摆列,甚是不俗。坐片刻,有人大声:“大人下来了。”一见举止颇儒雅,问我系何处人,何日进营,从何到黄大人馆内,一一告知。与黄大人曰:“不死有天幸焉。”正谈间,忽来一老先生,鹤发童颜,贸然问曰:“尔系商城人么?尔商城我到过,我与黄秋江友善,黄秋江坐商城,我去看他,好地方。你怎么着这些妻孙龟种裹来了?”(这骂人的脏话小编是看不懂了,哪位懂的能否解释一下?)汪大人云:“老先生请进去!”他也不听,总是说他的。并云他是李钦差鹤人奏摺师爷,“李钦差被擒,我亦裹来了。你不晓得长发者,一寸头发一寸金,尔新来不怕是王孙公子,他都欺尔。尔在这馆,有我不怕的。”说完方进去。(这老先生本来是清朝李姓钦差的师爷,被太平军掳来,太平军对他也是极为敬重。

朱大人送黄大人走后,即喊当差,将我安置与老先生同屋。窃思老先生慷慨直爽,其人必可亲可近。一谈言语投机,性情契合,诸事照应,无微不至。

见架上各营册结,始知成此大事,良非易易,虽云天意,亦由人事之能尽。天朝称太平天国。官衔正途,由天燕升天候,由天候升天遇(豫),天遇升天福,天福升天安,天安升天义,天义升朝将,朝将升天将,天将封王。凡王位皆有六部、九卿同检、指挥、检点、丞相、圣粮各典司。

英王官衔:钦命文衡正总裁天朝九门御林忠勇羽林军英王禄千岁陈玉成,统带一百廿四万。

英王自带中队中,十万,中队左、中队右、中队前、中队后,各队五万,皆系上将管带。

前营八大队,后营八大队,左营八大队,右营八大队,中营八大队,无一不立功者。前营护将,后营护将,左营护将,右营护将,中营护将,中队,前队,后队;左队,右队,每队无日不操练,无一不精壮。最可惧者,英王自带中队中,长龙队一千,先五人一排,退十人一排,退十五人一排,退二十人一排,有进无退,必至一千而止。打仗时,将此长龙队,伏在后面,俟要收兵时,方套上长龙队,焉得不胜。宜其得城,势如破竹,活擒大钦差四位。(英王看来十分会打仗,战功亦不凡,活捉清朝四位钦差。

后多帅鲍帅(多隆阿、鲍超),全不与他敌面,总是由后抄,或左右横卫,方有转机。此亦天心厌乱,多鲍诚清朝之柱石也。

李钦差鹤人,虽云被擒,贼内无人不佩服,即英王亦常称赞云:“忠甘义胆,不易才也。惜用人未免疏忽耳。”

《被掳纪略》(2):大难竟不死

贼内称胜宫保,名“小孩”盖以带兵为儿戏(

胜保出场)。最怪者,与英王见一杖,败一杖,共见四十余杖,皆败北。英王之猖獗由此,清朝之挫锐气亦由此。朝廷用人,非易易矣。

老先生姓葛,名能达,号仙舟,原籍绍兴,寄居北徐州。每回提起李钦差,潸然泪下。云:“钦差待人,厚道已极。先前本是看不起胜宫保(自己人也看不起胜保),自安徽失守,胜宫保权势日盛,钦差之带兵官,若李益全等,多不认真。钦差被困时,鸡毛文与胜宫保九道,相隔不远,绝不救援。英王大队到时,如泰山压卵,花旗队英官先投,其余皆投。仅有钦差自带一英,先令献枪炮,次献长矛短刀,再献旗帜号衣,献必,大呼云:‘钦差自走可也。’钦差骑在马上,出营门,又大呼曰:‘不必他往,与我们一路。’(太平军将钦差俘虏,但还算客气。)钦差即一路,至贼营,英王始终未面(英王架子大)。有庐州府佐将,官衔功天安,姓陈名德材,系英王之叔,英王令此人劝钦差降。钦差答云:‘胜败军家之常,势已至此,夫复何言!上是青天,下是黄土,中间是良心,务必要说实话。(

上是青天,下是黄土,中间是良心,说得好呀!)譬如我若将英王活擒,能甘心降我呼?彼能甘心降我,我即降他,万不宜作违心之论。’功天安回英王如此,英王拍案曰:‘从此不要劝他了。’贼内供给,周到已极,先云:‘我已被擒,我有胞弟孟平,务必送归。’英王即查送回固始。钦差作绝命词一百首,传出仅数首耳。英王至南京见天王,(原批凡述贼党官爵宜加一伪字,著书体裁应如是)天王云,李钦差有用之才。英王回奏云:‘忠臣也,亦节士也,宜全其节。’于是天王下诏正法。(天王本也想招降他。)诏到,有仆射棒诏到钦差前云:‘听诏旨!’问谁诏旨,云:‘天王诏旨。’遂乃大骂,骂毕云:‘何事?’曰:‘请钦差归天。’大笑曰:‘好极。’犹吸鸦片烟三口,吸罢,命舀水来洗脸。未洗脸,先穿靴复穿大衫,方洗脸。洗毕,大声曰:‘走!’出门四人大轿预备停当,不坐;信步缓行。观者十余万人。行至庐州得胜门内,就是毕命之处。问那是北方,向北方叩头三个;又云那是西方,向西方叩头四个。叩毕,坐在地呼云:‘快些!’完节毕,功天安买一绝好棺木,并将首级联缀一堆,后棺亦到固始。”此系葛老先生目见实事,毫不诬也。(李钦差也是清朝一忠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