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之間“權力鬥爭”,誰都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想法,當心兩敗俱傷

明明這次因為成績下滑了一點,但是卷子分發下來給媽媽檢查的時候,媽媽才發現是因為孩子太過於粗心。

但是媽媽發現孩子的作文成績上升了不少,這一點媽媽還是感到欣慰的,因為給孩子之前找了一個補習班,也讓孩子每天養成了閱讀和摘抄的習慣。

這次週末就帶著孩子一起去購買資料,一進門媽媽就看中書店推薦的一款,就直接給明明說“這次給你買了這一套,你要記得每天都要做,然後給我檢查,一定要把成績和粗心的毛病給我改了”。

明明一臉的不愉快說道“我才不要這個,我要這個我看我同桌在做這個,我要和他們一起”,媽媽一眼就瞪過去,“反正要我這個,你想要那個就自己付錢”,“我就是要這個我不管”。

在很多的家庭都會出現到這樣的情況,父母很容易和孩子鬧起來。可以因為很多事和孩子鬧起來,比如吃飯問題上,孩子就是不喜歡吃某種。

但是媽媽就是會一定要孩子吃,孩子想要吃另一種,反正媽媽就是不同意;孩子想要看故事書媽媽就是不讓。

就是想要孩子看看名著之類的,家長有時候就是很不明白,為什麼自己孩子總是要和自己對著來。其實出現這樣的情況,就已經很明顯親子之間陷入了一場“權力鬥爭”。

親子之間“權力鬥爭”,誰都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想法,當心兩敗俱傷

v 什麼是親子關係中的“權力鬥爭”呢?

親子關係中的“權力鬥爭”通常都是表現為:父母和孩子針對一件事或者某一種觀點,彼此都想要爭取一個控制權,然而,他們不會去想這個事件或者這個觀點的一個合理性,只想要獲得控制權,只要自己能“說的算”就行。

陷入到“權力鬥爭”中的孩子與父母,都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誰都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想法,也更加不會的退一步去思考應該如何的處理問題。

在這樣的情況下,雙方的情緒會更加的情緒化;日入在生活中和孩子相處,家長讓孩子做件事,孩子就是不讓。

典型的來說,就是你讓孩子往東孩子就是偏偏的要往西。在親子關係中陷入到“權力鬥爭”中,就是一定要爭一個你贏我輸的場面,最後取得的結果就是事情沒有得到解決,還造成了兩敗俱傷的場景。

親子之間“權力鬥爭”,誰都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想法,當心兩敗俱傷

v “權力鬥爭”給父母與孩子造成了怎樣的負面影響

在權力鬥爭中的父母

1. 捍衛自己的權利

常常陷入在“權利鬥爭”中的父母,內心的活動就是這樣認為的“我是作為孩子的爸爸媽媽。我供你吃,供你吃的,為什麼就不能聽我的話呢?

不能按照我的要求來呢?”父母會存在這樣的一個心理,其實是能夠理解的,當孩子違背了自己意願,父母就會認為自己權利受到了挑戰。

就會開始逼迫自己的孩子。家長並不會感受到自己孩子的內心在想什麼而是為了自己的內心的想法可以得到安慰才是關鍵。

2. 家長內心受到無力的衝擊

父母與孩子發生“權力鬥爭”,大多數情況都是會被自己的孩子“氣”到,為什麼自己孩子這麼的不聽話,所以在這個時候。

家長內心就會感受到自己感情受到了傷害。孩子不聽自己的話,父母自我價值就會下降,內心就會開始沮喪和極大地無力感,內心也會變得非常脆弱。

親子之間“權力鬥爭”,誰都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想法,當心兩敗俱傷

在權力鬥爭中的孩子

1. 孩子會感受不到愛

孩子作為一個在成長的中需要獲取不斷地愛與關愛的,孩子出現和自己父母“權力鬥爭”之後,內心就會感到無比的失落,為什麼自己爸爸媽媽不這麼愛自己,滿足自己小小的願望。

孩子的不被愛的感受就會蔓延到孩子的生活中。許多的孩子和父母發生了“權力鬥爭”,就不會輕易地向父母表達自己想法。

而是再次用權力鬥爭來發洩自己的想法,比如“和家長爭吵或者吼叫等”,如果孩子長期以來都是處在這樣的環境下,那麼孩子就會很難去和家長交流,漸漸可能就會產生代溝。

親子之間“權力鬥爭”,誰都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想法,當心兩敗俱傷

2. 孩子變得更加叛逆

孩子在和父母產生“權力鬥爭”中,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叛逆。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不被家長滿足的話,長期這種心理就會被孩子累積在自己的心中。

長期被壓制就會選擇挑戰孩子的權威,與父母背道而馳。家長對於叛逆的孩子可能就會想著更加的征服孩子,但是讓叛逆的孩子聽自己的話,只會加劇孩子的叛逆。

親子之間“權力鬥爭”,誰都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想法,當心兩敗俱傷

3. 孩子負面情緒增加,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

孩子與父母出現“權力鬥爭”之後,孩子的內心也會出現創傷,比如內心感受到無力、悲傷、憤怒、無助等,孩子的負面情緒只會慢慢增加,大多數的家長都不會去理解孩子的情緒,也不會去處理,只會讓孩子的負面情緒常年累積。

這樣來做也會讓孩子的身心受到了創傷。慢慢的也會形成“習得性無助”,孩子開始認為自己無能,沒有動力去做任何事,埋怨自己無能也會記恨自己的父母。

親子之間“權力鬥爭”,誰都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想法,當心兩敗俱傷

v 家長應該怎麼做防止與孩子產生“權力鬥爭”

在威廉·格萊瑟中的《選擇理論》書中講到“在親子關係中,父母唯一不能控制的就是孩子,控制的應該是自己。因此父母一旦控制到了孩子,就會慢慢的疏遠與孩子的距離;就算控制的孩子,孩子內心也會開始隔離自己的父母。”

1. 消滅控制孩子的想法

很多父母在生活中,總是會出現一個錯誤的想法就是“想要讓自己孩子完全的服從自己”,家長這樣的想法往往就是錯誤的,在個個方面控制孩子,只會讓孩子更加的反感還會和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在與孩子交流之時就應該確定一個平等意識。

2. 採用“非控制型”與孩子交流

“非控制型”談話就是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給出孩子建議,只有當父母願意用“提建議”的態度與孩子交流的時候,孩子才會放下內心的戒備感,與父母真心地交流。

雖然不一定採用這個方式會取得一定的成功,但是與孩子慢慢的交流,會比“權力鬥爭”帶來的效果會好很多。

親子之間“權力鬥爭”,誰都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想法,當心兩敗俱傷

3. 與孩子談話,家長一定保持冷靜與堅定

出現“權力鬥爭”的時候,父母常常會是大喊大叫,就會導致孩子也是大喊大叫的情況,本來是可以相互的理解的,相互溝通的行為最後變成的“權力鬥爭”。

所以父母與孩子交流一定要保持與孩子的交流保持冷靜,讓孩子感受平靜,父母在整個過程中只是表達自己意見。

在教育過程中一定要是和平相處,保持融洽的氛圍,才是一個正確的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