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区太湖源镇:整合资源 农旅复苏打出组合拳

临安区太湖源镇:整合资源 农旅复苏打出组合拳

红叶指南

提到临安太湖源镇,很多人会联想到太湖源头、红叶指南等景区,以及鲜嫩爽口的临安雷笋。然而,这些太湖源特色,却在疫情期间受到重创。

面对重重困境,临安太湖源镇通过全域资源整合,拓宽发展视野,创新经营手段,为复苏农旅产业提供了太湖源方案。

疫情防控+民生保障

寻求最大公约数

“事实上,疫情防控倒逼治理能力与经营模式的改变和提升。”临安区太湖源镇党委书记王学超介绍说,临安被誉为“江南最大的菜竹园”,全区有雷竹、高节竹等菜竹46万亩。疫情防控期间,恰好是菜竹行业旺季。如何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保障民生,成为太湖源镇面临的棘手问题。

“太湖源拥有华东地区最大的鲜笋交易市场,每年春节期间,交易市场日均人流量超过5000人。”王学超说,为了最大程度减少疫情风险,太湖源镇将16个产笋村落分为单双号,按单双号轮流进入交易市场。

除了管理模式创新,还要想办法把鲜笋卖出去。“线下交易市场销售鲜笋并不是唯一的途径,从一株笋的销售中,太湖源开始了借力与创新的探索。”王学超介绍,为了让笋农打开经营思维,拓宽市场,镇里干部在疫情防控期间一边上门逐家逐户做工作,一边帮助笋农对接省市机关食堂、宾馆饭店、社区,进一步畅通雷笋销售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经太湖源镇与临安区商务局、农业农村局、供销总社等部门携手努力,多方对接后,笋农们开始与盒马、叮咚、淘宝、微商等电商平台合作,拓展了线上市场。

通过与盒马鲜生的合作,从事多年雷笋种植、统收、销售的笋农林汉良,最多一天能够销售3万斤。

景区+民宿+活动

抱团取暖催生新模式

3月26日,一则《卖茶还送景区门票和民宿客房东坑第一锅野茶请来网红主播带货》的新闻在网络上传播。而这背后,是太湖源镇针对文旅复苏的又一创新举措。“通过景区+民宿+活动捆绑式运营整个太湖源的优质资源,可以催生新的文旅商业形态。”据王学超介绍,目前,太湖源镇共有455家农家乐、45家民宿,虽然已复工,但订单却不容乐观。太湖源、红叶指南等4大景区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以临安地区第一批复工的太湖源景区为例,截至目前,景区客流量不到往年的20%。

“2月中旬,由政府牵头,召集了太湖源内各大景区负责人、民宿主,大家一起商议破题对策。”王学超说,去年底,太湖源镇就发布了“太湖源山居”民宿区域品牌,建立了太湖源山居民宿联盟组织。受疫情影响,更多人意识到,商业环境与社会治理一样,只有“共建”,才能“共享”。在那一次会议上,不少负责人抛出了“全域资源整合,各方抱团取暖”的设想。

“原本单打独斗的市场氛围应该被打破,我们需要跳出小‘太湖源’,放眼大太湖源。”临安太湖源景区总经理周静秋说,早在去年,太湖源景区就已经开始转型升级,企业成立了16人组成的营销策划中心,希望通过整合太湖源镇优质文旅资源,打响太湖源旅游品牌。

周静秋说,目前,团队已经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开发建立了“太湖源山居”自由平台,这个自由平台集成了太湖源民宿、景点门票、活动预告等信息,如果游客选择套餐形式购买,价格会远远低于单项购买。

接下来,太湖源镇的执法力量还将下沉至四大景区等人流量密集区域,打造一线“执法超市”,为复工复产复市保驾护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