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那些使你五臟俱傷的雞湯文章》雞湯文充斥屏幕,甚囂塵上

《拒絕那些使你五臟俱傷的雞湯文章》雞湯文充斥屏幕,甚囂塵上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這兩天放假,難得有時間閱讀和寫作,閒暇看看微信朋友的文章,宅在家裡,日子過得挺滋潤。

偶然看到一位朋友轉發一篇關於成功學的文章,標題是《還是拿死工資嗎?這篇文章讓你少奮鬥好多年》,少奮鬥好多年?好傢伙,有這等好事?我硬著頭皮看下去,原來是關於創業做電商的文章,說得很露骨,你交錢給他,他先騙了你的錢,然後他再教你如何去騙別人的錢。

恕我直言,微信圈轉發的好文章真的不多,有個性有觀點的文章更少。心靈雞湯文充斥屏幕,標題黨甚囂塵上,有的標題一絲不掛,奪人眼珠。但你只要讀上兩行,便覺寫文章的人把我們這些讀者當作弱智一族,文中把能賺錢,能升官當作唯一的成功標尺:突然間的自我,英雄救美,突遇貴人,一夜暴富……時間在流逝,故事在扯淡,成功學大行其道!讀來味同嚼蠟,毫無營養。

《拒絕那些使你五臟俱傷的雞湯文章》雞湯文充斥屏幕,甚囂塵上

前段時間,書店裡的名著幾乎賣不動,但林清玄,于丹之流的書賣得很火。前者是人類共同的財富,勿容置疑。而後者,庸俗不說,其邏輯混亂令人咋舌!林清玄,于丹等人的文章,乾貨少不說,動不動還“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他們總在喋喋不休地向世人兜售成功學,權力觀,一副舔菊文人的嘴臉。觀點標新立異,故事荒誕離奇,就是我們通常譏諷的“心靈雞湯”,很合一部分想不勞而獲讀者的口味。

你看,你看,月亮的臉偷偷地在改變!比爾·蓋茨成功了,馬雲成功了……所以你要用畢生的精力學寫代碼,只要你用畢生的精力寫代碼,你也能成為比爾·蓋茨;你要用畢生的精力學馬雲,只要你不怕失敗,不怕挫折。去開個網店吧,你完全可以成為馬雲,甚至超過馬雲!

讀過之後,星星還是那顆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

如果不是酒喝多了,你信嗎?

《拒絕那些使你五臟俱傷的雞湯文章》雞湯文充斥屏幕,甚囂塵上

阿蘭·德·波頓在他的演講中說過,任何一位在公開場合發言的政客都發表過類似的言論。“任何人都不能妨礙你。你一定能做到。”這是一個看上去很美的理念,只不過背後隱藏著嚴重的缺陷。最嚴重的缺陷之一在於,接受這套理念的人難免時刻感到嫉妒。嫉妒的妙處在於你不會嫉妒所有人……請戒掉成功學和正能量,那是麻痺人的毒藥。

人類把書籍視作忠實的朋友,對書的負面影響,往往被忽視。而多數創造慾望強烈的思想家,都對書籍懷有本能的警惕,有大師說,“讀書過多過濫反被文字之斧砍傷,而喪失了創造力……”也有學者說,“我寧願從沒有看過一本書,也不願被它的吸引力扭曲過來,把我拉到我的航道之外,使我變成—顆衛星,而不是一個宇宙。”

我想,這些話的意思再明白不過,若讀書沒有節制,就會使一個人的生命流失在永無盡頭的書的海洋裡,自己的頭腦任憑別人的思想奔馳。因此,人們在鍾愛書的同時,又要懂得識別和選擇。這件事做起來並不容易。

《拒絕那些使你五臟俱傷的雞湯文章》雞湯文充斥屏幕,甚囂塵上

古人說的“開卷有益”,當不包括淫穢、迷信、低俗等無益有害的書吧。人一生的精力和時間,相對於浩瀚的書海而言,是極有限的,不能把生命浪費在無益的書籍中;壞書允斥市場,猶如思想垃圾、精神鴉片,讀它成癖,就會毒化人的靈魂。

滑鐵盧大學的心理學家戈登·彭尼庫克為此主導了一項有趣的研究,他說:“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有些人更容易接受此類勵志軟文。喜歡此類勵志軟文的人一般反應能力差、認知能力低,更容易接受宗教、超自然現象或者陰謀論的觀點,也更加沉迷於補充與替代醫學(補充與替代醫學內容包括針刺、瑜珈、氣功、草藥及其提取物、靜坐默唸等自然療法)。”

心靈雞湯文都或多或少有存在邏輯上的缺陷,就是這個世界裡面只有是非和善惡;往往忽略了兩樣東西,叫比較和選擇。這也正是雞湯文的魅力所在,因為你可以毫無保留地投入強烈的情感,做單項的選擇。你只能選擇是,而不能選擇非;只能選擇善,而不能選擇惡。所以這類文章有很大的蠱惑性,你看他們,多麼智慧的額頭多麼憂鬱的眼神,怎麼能沒有一顆善良而又完美的心靈?再看看當下的我們,在生命、愛情、尊嚴、自由之間不斷地做權衡比較,你看這人是多麼的猥瑣,人品是多麼的卑汙。但是如果沒有比較和選擇的思維,現代社會的真相你根本無法去了解,去探究,去把握!

讀書人以一顆渴求的心,為獲得靈感而讀書,通過與書的對話,創造出一個與書相連而又獨立的天地。好書是朋友,也僅僅是朋友而已,無論多麼智慧的朋友竟也無法替代讀書人,動力在自我。因此,—個人不可能靠積累讀書的數量而成就事業。以書為友是樂事,但閱讀的快樂更在於藉以引發你的創新思維,使自己有話可說。

《拒絕那些使你五臟俱傷的雞湯文章》雞湯文充斥屏幕,甚囂塵上

前幾天,我看到宋真宗趙恆的《勵學篇》一詩:“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此詩流毒甚廣,千百年來,升官發財已成為相當一部分讀書人的追求,積重難返。

今天反腐形勢之所以嚴峻,貪官丁仰寧一語道破天機:“當官不發財,請我都不來。”滿腦子“升官發財”思想的人一旦當了官,便如同飢餓者撲到麵包上,“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是其最基本的寫照。

據說乾隆讀此詩後,仰望天空,深有感觸地嘆息:“科名聲利之習,深入人心,積習難返,士之所為汲汲皇皇者,惟是之求,而未嘗有志於聖賢之道。”在功名利祿的巨大誘惑下,知識階層除了求官之外,什麼都不關心了。

書中果真有趙恆所說的好東西麼?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倒是個可以駁倒趙恆的例子,破衣爛衫,窮困潦倒,有幾粒茴香豆下酒就是最好的日子,後來連這也賒不來了。古往今來,讀書人的命運多有不測,遠的有焚書坑儒,近的有歷次政治運動拿讀書人開刀,製造大批冤假錯案。看來,古人的話不很準確。

誠然知識能改變命運,但如果將其庸俗化為追名逐利,就誤入了歧途。

文學和藝術需要感性,更需要有感性的讀者。

書是人寫的,人是有感性的,所以書也有感性。感性的東西多維、複雜,雖說不能量化,但據我的觀察,當我們對其大談特談的時候,不僅流於表面,而且止於表面。

多讀些名著,多看一些有思想的雜文,拒絕那些心靈雞湯,它只能使你整天耽於幻想,到頭來,一事無成,五臟俱傷。

《拒絕那些使你五臟俱傷的雞湯文章》雞湯文充斥屏幕,甚囂塵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