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旅行的你,喜欢晒照片吗?有没有人一条不落阅读你朋友圈呢?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行也成为大家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出游中,无论是风景秀丽的大好河山,还是路边的苍蝇馆子的碗碗盘盘,还有各种姿态的人物靓影、五彩纱巾都经常被拍摄下来,第一时间内上传到微信朋友圈里,一波又一波的向我们袭来。

如今的手机,摄录像功能日渐强大,手机的生产厂家,不断提高手机、相机的技术指标,最高端的手机已经可以拍出高清晰度的视频了。各种用于拍照的APP也层出不穷,美颜相机在拍摄完成的同时,已经把你的笑靥美化的光洁无瑕,灿若桃花。旅游不拍照片,太对不起这趟旅行了。

一、 你经常在朋友圈里晒旅行照片吗?

我是要晒照片的。人来到世上,就是来吃苦的,除了自己要活在这个世界上,还要承担各种各样社会责任,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多是含辛茹苦的一生。人能够出去旅行,放开各种高尚、或不高尚的动机和目的不谈,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一种奖励。这种奖励的意识已经来源已久,能出去旅游,说明我的日子过得去(啊啊,炫耀了?),还不至于到了吃了今天没有明天的地步。扩大到一个企业,也是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也才会组织自己的员工出去旅行,把旅行作为奖励先进职工,以及团建的主要形式之一。

旅行也是一个锻炼自己,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过程。在这期间,自己要去面对更加广阔的未知世界,接触更多的未识之人,碰到前所未遇的复杂问题,等你旅行回来的时候,可以感觉到自身能力得到了新的提高。

热爱旅行的你,喜欢晒照片吗?有没有人一条不落阅读你朋友圈呢?

去品尝沙县吃小时发的朋友圈 沙县 2015年国庆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过了今天,你再也拍不到今天里的你了;过了此地,今生你就未必还会再来,没准儿这次造访就是生命中的最后一次。

所以,好好拍照,拍出你的英姿飒爽,拍出你的青春韶华,拍出你的疲惫慵懒,还有你的老态龙钟,那就是你,真实的你。

把生命的碎片用照片的形式凝固下来,发在自己的朋友圈里,让关心自己的好友,也能看到自己的近况,也是一件好事。也许,你的某个挚爱亲朋、某个粉丝就在朋友圈里默默的看着你。

还有重要的一条就是朋友圈的记录作用。今天的照片都将是独特的、不可重现的。很多年后,翻看自己当年的照片,回忆一下或快乐、或愤慨的行程,也是人生的一件幸事。

热爱旅行的你,喜欢晒照片吗?有没有人一条不落阅读你朋友圈呢?

COVID-19期间,途径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发出的微信 2020年4月


二、 发朋友圈的是是非非

有的人很喜欢以九宫格的形式,并且一发数组,充分展示自己的行程,分享沿途自然风光、风流逸事,淋漓尽致地展现快活人生。尽管如此,我不能认为他们是有意炫耀什么,仅仅是一个喜好而已,无可厚非。

我发朋友圈有这样的考虑,每天发送的条数限定1条,每条里面的照片不能过三,最好是照片一张。这样,一是可以把自己的主要行程通过盆友圈来告知关心自己行程的诸多好友,省却一个一个报告的繁琐,也不会去过多地打扰别人。同时,旅行途中的时间一般比较紧张,没有太多时间去处理更多的照片。每天只发1条,逼迫自己去选择较好的图片,选择最有代表性的照片来诠释当时的心态和活动。条数少了,也有益于认真撰写说明文字,把图文并茂的内容推送给大家,因为我非常喜欢看到别人的朋友圈里晒出的照片,配有内容详实、优美典雅并且充满正能量的文字说明。

有的人的旅行则拒绝发朋友圈,他们不喜欢把自己的行踪、喜好、观点公告天下,这也是个人的生活习惯,也许是保护个人隐私的需要。另外就是在职的领导、公司老板往往是不发朋友圈的,因为他们位高权重,更要慎言慎行,更需要在公众面前保持自己的威严和神秘感。

发不发朋友圈和如何发,完全是个人行为,只是微信生态圈里自我选定的生活方式不同,没有那个更为“高尚”一点点。

热爱旅行的你,喜欢晒照片吗?有没有人一条不落阅读你朋友圈呢?

曾经发至朋友圈的照片和文字 2016年4月


三、 如何看待朋友圈里的旅行照片

点赞,是朋友圈的里一种社交行为。发出朋友圈后,多数人都期待着潮水般的点赞,很是正常的心态,但也不要太当回事儿,没准儿很多点赞是礼节性的而已。

曾经读到过一篇关于朋友圈社交礼仪的文章中说,收到点赞后要逐一答谢。很是为之惭愧,至今我都没去答谢过“点赞”,因为每当“点赞”到来的时候,在我平静的心中就会激起一个感谢的涟漪,向四周散去…, 我之所以没有专门感谢“点赞”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我认为回复的感谢信息,对别人也会是一个打扰。

旅行途中,想发朋友圈,发就好了,想怎么发就怎么发,想晒什么就晒什么。朋友圈的本意就是记录生活的某一时刻(the moment),没有必要去瞻前顾后,除非你是领导、大老板或者你是公众人物。

不喜欢你的人,自然不会看你的微信,讨厌你的人,早已经在“朋友圈和视频动态”里设定了“不看你的朋友圈”。

只有关心你的人,才会一条不落地阅读你的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