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小詩裡竟然包含那麼多的成功哲理,讀懂了,就真的進步了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到: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一首小詩裡竟然包含那麼多的成功哲理,讀懂了,就真的進步了

王國維論三重境界

這是大師原文,其中分別引用了晏殊《蝶戀花》、柳永《蝶戀花》和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三首詞,後人多有解讀:

第一重境界:做大學問、成大事業者,首先要有執著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

第二重境界:做學問、成大事業的過程,必須堅定不移,廢寢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衣寬也不後悔。

第三重境界:經過反覆追尋、研究,下足功夫,自然會豁然貫通,有所成就。

一首小詩裡竟然包含那麼多的成功哲理,讀懂了,就真的進步了

成功步驟

其實,社會發展到今天,觀念日新月異,治學也未嘗不可歸結於一種事業。按照現代管理學理念來講,就更容易理解一些,第一重境界講樹立目標;第二境界講付諸行動;第三重境界講有所成果。

大師的境界自然是高,讓人無法望其項背,只能歎為觀止!他妙手擷取三首宋詞片段來論境界,既說了詞話,又講了境界,偏偏又那麼十分貼切,萬分形象,任憑後人怎麼翻來覆去解讀還是覺得就是他說的那個理。

在詩詞的浩瀚海洋裡,也有這樣一首不起眼的小詩,讓人一讀驚豔,再讀心折,品讀多次,竟覺得其中之妙,一詩幾可囊括王國維三種境界之論,而猶有未竟之意。且讓我們來欣賞一下這首富含哲理的詩: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

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一首小詩裡竟然包含那麼多的成功哲理,讀懂了,就真的進步了

踏雪尋梅,春意盎然

關於這首詩的名字和出處,眾說不一,有說它叫《嗅梅》,是唐朝無盡藏所做;有說它叫《詠梅花》,是元代梅花尼所作;也有說它是宋代某尼所作,無從可考,我們只看詩的內容好了。

“春”,我們看做目標,方向。確立目標、方向,也許是個反覆摸索嘗試的過程,迷茫、反覆、發現、嘗試、認定、認定值得自己奮鬥終生的事業,“尋”恰恰能形容了這個過程,

一首小詩裡竟然包含那麼多的成功哲理,讀懂了,就真的進步了

勤勞攀登,通往成功

“盡日”可見付諸行動的過程時間之付出,入嶺穿雲,芒鞋踏破,可見付出之辛勤,求索之艱苦。做事不正是這樣嗎?一旦認定了進取的目標,就要執著追求,忘我奮鬥,鍥而不捨,砥礪前行。古語中“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些話無一不是形容這個過程。

“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為一朝頓悟而笑;為成功而笑;為已求得十分圓滿而笑。這不正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嗎?經過多次挫折、多次磨練之後,就會逐漸成熟起來,就能明察秋毫,豁然領悟。所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厚積薄發、功到自然成。

也許,我們來看個案例,可以更生動形象一些看到這三個境界,就拿舉世聞名的大發明家愛迪生髮明電燈泡來說吧。

愛迪生主要研究方向是要找到一種耐熱材料,電流可以把它燒到白熱化程度而發出熾熱的光卻又不至於斷裂或熔化。起初他研究的是碳材料,失敗後一度放棄了,並隨後嘗試了600多種不同的耐熱材料如銫、鎳、鉑、鉑銥合金等,後來又確定回來碳材料上。

這個目標認定從嘗試、反覆、認定,恰恰是一個“尋”的過程。

確定了碳材料後,他就不斷地用各種直徑、各種長度的碳棒做試驗,不斷改進著碳化方法和抽氣處理。做了數千次實驗,整個過程相當枯燥無味,但他一直在堅持不放棄;

大家可以想象這個反覆實驗的求索過程,是多麼地艱辛!

最後,他發現了能連續亮1,200個小時的毛竹絲燈。

成果閃現,燈亮了,舉世為之矚目。

一首小詩裡竟然包含那麼多的成功哲理,讀懂了,就真的進步了

球燈泡剪影樹,今天的燈更漂亮

別人贊他是天才時,他卻說:“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他的這句話,恰恰能充分說明第二重境界的重要性。

其實,不僅是電燈泡,愛迪生一生有兩千多項創造發明,都是靠他不知疲倦、沒有停歇的實驗換來的。最終,他的成功,掀起了一次次的科技革命,對人類文明和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一首小詩裡竟然包含那麼多的成功哲理,讀懂了,就真的進步了

一顰一笑,皆有風格,要善於發現身邊之美

扯白的未免太遠,飛到了大洋彼岸,讓我們把目光再次放回到詩詞本身,無可否認,這是一首非常有哲理、非常有意蘊的詩。我們甚至還可以換個角度來解讀一下,比如,美好的事物就在身邊,關鍵是不能沒有發現的眼睛......自然這是旁義,偏離了今天的主線思維,我們就當做未竟之意吧,不再贅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