戾氣叢生的社會,拿什麼保護你我的孩子?

最近又有一件兒童傷害事件發生了。

甘肅8歲女孩回家下體流血不止,校方稱是被同伴男生用苕帚戳傷,女孩卻稱是被老師和四名同學打傷。

戾氣叢生的社會,拿什麼保護你我的孩子?

不僅如此,網絡上接連出現的一樁樁駭人的新聞事件,32歲且身懷有孕的年輕母親帶著7歲的自閉症兒子自殺身亡........

又是一群無辜的孩子身心受傷!

又有無數父母的心被深深刺痛!

我們的孩子到底在經歷著什麼?

一個最普通的家長,為了兒童間的推搡,卻能挑起眾人的情緒和言語攻擊!一群最普通的眾人,在得知孩子患有自閉症並已得到母親道歉的情況下,卻繼續不依不饒、任戾氣散佈!

2018年6月,網絡視頻播出甘肅一位抑鬱症女孩跳樓的經過。消防隊員當時和女孩的父親就在窗臺邊,對她竭力嘗試心理疏導。

戾氣叢生的社會,拿什麼保護你我的孩子?

戾氣叢生的社會,拿什麼保護你我的孩子?

北京某小學校內一名男子拿起錘子,砸傷二十多名正在上體育課的小學生……究竟能用怎樣的教育方式和人格底色去引導孩子發展出更為有利的心智模式?

戾氣叢生的社會,拿什麼保護你我的孩子?

在“知識就是力量”的號召下,中國人對兒童教育的重視程度正在空前嚴重的泛濫。並且,氾濫中還裹挾著一絲變形的味道。

為什麼事情一提到“孩子”,我們的神經總是緊繃?

因為疏忽造成的任何一種代價,我們根本承受不起。

因為冷漠而造成的二次傷害,永遠都令人追悔莫及。

戾氣叢生的社會,拿什麼保護你我的孩子?

又或許,那些親歷事件的其他孩子們,就不會在的人格形成中,遺留下可能的心理創傷。

教育並非最終目的,教育的目的應該轉化為一系列具體的生活形態和存在方式才能避免流於空泛。

兒童發展出的心智結構和價值觀體系並不是語言教授和內化的結果,而恰恰是通過與他人和環境的相互作用得來的。

當現實中出現人際衝突時,教育必須考慮到有可能引發兒童的認知衝突。

戾氣叢生的社會,拿什麼保護你我的孩子?

無論是家長和教育者,都應該考慮:

如何更有耐心地引導孩子去理解事件和存在於其中的衝突,並引導孩子重視其中不同的思考角度、人際邊界和道德成分;

如何能夠引導孩子講出自己對一些事件的理解和判斷基礎,並鼓勵孩子用不同的觀點與別人展開討論。

很遺憾,這些更關鍵的教育面向,在國內的教育體系中絲毫不見蹤跡,取而代之的,是完全屏蔽孩子的認知角度和思考能力,打著保護孩子心理不受影響的旗號,代之以成人之間的情緒衝撞和利益爭端。

戾氣叢生的社會,拿什麼保護你我的孩子?

人在成長過程中,必須有機會對自己的主觀性和自由選擇負責,在善、惡、真、偽之間做出主動選擇,才能體驗到苦惱、焦慮,甚至恐懼、絕望,只有在此基礎上,也才得以生長出足夠的情感、勇氣、自尊、自信。

這是一個人存在感和自我形成的根本途徑。某種程度上,忽略並打壓孩子的思考和判斷,就是損毀了一個人發展出內外一致的心智模式和價值體系的可能性。

他們再小心,在一個充滿戾氣的世界,也無法保護自己。

為了我們的孩子,終止這種社會“惡”向,給孩子留下一個更好的世界,它不是誰的責任,不是某一個機構的責任,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