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哉︱口腹之欲

口腹之欲”一词源于一个典故,出自明.刘元卿《贤奕编·警喻》载一则寓言《黠猱媚虎》:

野兽之中有一种叫猱,小而善于爬树,爪子锋利。老虎的脑袋痒,就让猱挠个不停,挠出了窟窿,老虎非常舒服,不觉得脑袋挠破了。猱慢慢地取它的脑浆吃,剩下残余的用来献给老虎说:“我偶然得到些美食,不敢私自享用,用来献给您。”老虎说:“忠心的是猱啊!爱我而忘了自己的口腹之欲。”吃完了,还没有察觉。久了老虎的脑袋空了,疼痛发作,寻找猱的踪迹。猱却已经跑到高树上了。老虎蹦跳大叫,便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世上有贪婪自私,灵魂龌龊的小人,他们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如果看不清他们的本质,就会自食苦果。这是古时对于一些贪婪自私的人的讽刺。而现今对于口腹之欲之说,是针对一些只为了满足自己或者满足别人对于一些食物的追求而进行的一系列违背道德的活动,依旧是贪婪自私,灵魂龌龊。

“舌尖上的罪恶”

对于玉林的狗肉节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不止是这个节日的特别,还有这个节日带来的一系列的斗争,舆论。

这场被称为“舌尖上的罪恶”的民俗斗争,在每年的狗肉节都会席卷而来,周而复始。

对于爱狗人士来说,这是一场屠杀。但是对于当地进行这场民俗的人士来说,这只是他们对民俗的一种进行以及延续。而这个事件的主人公——狗,因为现今它的存在是家禽,也是宠物,它和鸡鸭鱼肉一样,属于家禽系列,有的人就认为它和其它家禽是一样的价值。

而让它充满争议是因为它也处于宠物行列,因为它的聪明,善良,能和人类进行有爱的互动,甚至还作为导盲犬,或者军犬,为人类服务,成为了人类忠实可靠的伙伴,这样对它们进行屠杀甚至吃食是让爱狗人士不能忍受的。

其实很多人对于吃狗肉更为激进的反对还因为一桩桩的虐狗事件。“有了消费就有了市场”,因为有人需要就会有人提供,而很多都是采取非法的渠道来获取的,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偷狗事件,毒狗事件总是屡禁不止的,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需要为市场提供货源,然而不劳而获总是最吸引人的,也是最快的。以这种方式抓来的狗怎么会好好对待呢?几十只甚至几百只关在一个狭小的笼子里,包含欧打、活剥皮、电击、滚煮致死、最高甚至须忍受40小时痛苦过程才死亡,只是为了让它们没有反抗的力气,更不要说为它们正常的提供食物了。

都是同个物种,却是不一样的命运,有的狗狗遇到了疼爱的主人,享受了可口的狗粮和温暖的睡窝;有的狗狗被关在笼子里,等待它的是滚烫的热水和锋利的刀子。

贤哉︱口腹之欲

乙之蜜糖,甲之砒霜

为之深受其害的还有穿山甲,只是因为一些所谓的“食之大补”“穿山甲鳞片能疏经通络帮助妇女下奶”等毫无根据的说法而引来杀身之祸,甚至濒临灭绝的地步。其实只是以讹传讹的说法,但是依旧有人为此趋之若鹜。

贤哉︱口腹之欲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一个故事:

在一个穿山甲买卖的市场,贩卖者熟练的拿起被选中的穿山甲,想要让蜷缩的穿山甲伸展开来,但是无论怎么摔打这只穿山甲都没有成功,虽然穿山甲嘴角带着血丝,但是依旧没有伸展开来,到最后,在它已经身死僵硬的怀抱中,有一只幼小的穿山甲在蠕动。。。。。。

看到这里,大概很多同为父母的人都会为之感概,没错,父母对孩子的爱永远都是孩子最坚硬的铠甲,因为他们总是用最柔软的一面包裹着孩子,而用坚硬的外壳为他们抵挡这世间的恶意。

“乙之蜜糖,甲之砒霜”,穿山甲的鳞片是贩卖者获取暴利的工具,但是对于穿山甲而言,这也是他们所有痛苦的根源。或者,应该说人类才是它们痛苦的根源。

有人曾说:“没有中国人吃不了的物种,现在吃不了或许只是还没找到食用方法”,这句话或者是一句玩笑,但也是一个实在的讽刺,我们对这些动物的残忍,只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口腹之欲而已,不是说什么都不能吃,而是吃可以吃的。

偌大一个中国我们都无法让所有人跟我们有一样的想法,更何况这世上的千千万万人,但我依旧想要说出我的想法,提出我的建议,让这样的事情慢慢地减少。


贤哉︱口腹之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