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八里臺淘碟往事,那裡藏著樂隊的夏天

天津八里臺淘碟往事,那裡藏著樂隊的夏天

1.

你不會想到天津這座商場裡還藏著一家黑膠唱片店。從外觀看,這裡毫無吸引人之處,四層樓的商場談不上規模,正門上方用大色塊的桃紅色標識著商場的名字:八里臺新文化廣場。穿過門口的雞排店和變形金剛,沿著一排排無精打采的韓版服裝店往裡走到盡頭,就看到了這間有十多年曆史的黑膠唱片店Sonic Candy聲音堂。

在黑膠唱片迴光返照的時代,黑膠唱片和爵士樂、威士忌一同被國內中產階級視作是格調的代名詞。而在Sonic Candy這間十來平米的唱片店內,不要指望撞上優雅,髒亂差才是這裡的主旋律。一臺遊戲機擺在最顯眼處,周圍的地上、桌上、貨架上四處都擺滿了唱片,簡直就一聲音倉庫。

老闆劉軍在網上更為人熟知的名字是黑熊,他自稱為聲音堂堂主。黑熊個子不高,黑圓臉配著黑T恤,T恤上印著一張David Bowie的畫像,黑牛仔褲懸在黑色Vans帆布鞋上,一隻黑色髮箍將他凌亂的長髮梳至腦後。果真黑得徹頭徹尾。有人曾指著一張黑人女歌手Tracy Chapman的唱片封面對他說,“這不是你小時候嗎?”這讓他哭笑不得。

天津八里臺淘碟往事,那裡藏著樂隊的夏天

2.

我的本地朋友沈通帶我到這個既非旅遊景點,外人也難尋到的小店。黑熊招呼我們進門,不熱絡,也不冷淡,“你想拍照就隨便拍”,他吸了一口水果味的電子煙說。

我們三人站在一個貨架旁。架上擺放著The Beach Boys、Jane Birkin、Linkin Park和Bob Dylan的唱片,而正對面則擺放著一排封面深沉的古典樂。沈通是地道天津人,從事葡萄酒貿易的他也是個不折不扣的搖滾青年。中學時代就常出沒於八裡臺買打口磁帶和唱片,大學時在湖南長沙組建了一支樂隊名為“Psychocandy精神糖果”。當candy糖果這個詞蹦出來時,我想沈通和黑熊之間建立的聯繫也許並非只是唱片交易。

1985年,蘇格蘭二人組The Jesus and Mary Chains發行了他們的第一張唱片Psychocandy。這也是黑熊出生的那年,要等到十多年後他才能在天津八里臺廣場的攤販中聽到這張唱片。The Jesus and Mary Chains、Sonic Youth等樂隊成為1980-1990年代shoegaze風格的代表。所謂shoegaze盯鞋,指的是樂隊成員在舞臺上喜歡以背對觀眾,死盯著地板的方式演出,他們用吉他製造出厚厚的噪音牆包裹著甜美的旋律,並不追求優雅與精緻,迷戀的是低保真的粗糙特質。如果非要形容,大概就是“蜜糖包裹的心碎”吧。

黑熊從最喜歡的樂隊Sonic Youth和最喜歡的唱片Psychocandy中各取了一個英文詞,就這樣Sonic Candy聲音堂誕生了。如果搖滾樂是一顆糖果,那麼熱愛搖滾樂的人,就是一群孩子。他們並不祈禱快樂,搖滾樂不是為了快樂而存在的。

如此大概可以理解唱片店內這種不拘小節的環境,在他們眼裡,這不叫髒亂差,這是一種生命力。


天津八里臺淘碟往事,那裡藏著樂隊的夏天


天津八里臺淘碟往事,那裡藏著樂隊的夏天


天津八里臺淘碟往事,那裡藏著樂隊的夏天



3.

“我小學時就開始聽音樂了,”黑熊一手插兜聊起往事,他還記得自己買的第一盤磁帶是小虎隊的《庸人自擾》。生於七零和八零年代的搖滾樂迷們都經歷過這樣的時期,先是聽港臺流行樂,慢慢才覆蓋到歐美搖滾和內地搖滾樂。

如今看似蕭條的八里臺新文化廣場在九十年代和兩千年初曾是天津文藝青年集聚地。八里臺依靠著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和天津師範大學,大量留學生和本地的時髦青年出沒於此,酒吧、琴行、書店、音像店、服裝店在此一茬茬生根冒頭。新新人類們流連於唱片店內翻找著最火的Nirvana樂隊的唱片,或是在書攤上買下一本店家力薦的王小波《黃金時代》。在這個露天市場裡,文學與音樂展露生機。一到週末,不少北京人也奔來此地,帶著一摞戰利品瀟灑返程。

那會兒大量海外被輕微損毀的唱片從廣東流入內地市場,這些被稱作“打口帶”的磁帶和CD覆蓋了流行、搖滾、爵士、電子等多種音樂風格,天津成為了打口帶在華北地區的一個集散地。天津的打口商販們聚集在八里臺,有著天然的便利接觸外國音樂,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搖滾樂迷,一邊賣碟,一邊玩樂隊是他們共同的生存常態。

初中時黑熊開始接觸搖滾樂,他常來八里臺的露天市場淘打口帶。年少的他對風格流派和樂隊毫無概念,能買到什麼就聽什麼。15歲時,他在一家打口店裡看到一個畫著大香蕉封面的唱片,標價150元,那時150元簡直是天價。好奇的他忍不住向老闆打聽那是什麼樂隊,老闆斜著眼睛衝他說了四個字,“不懂出去!”

此刻黑熊用天津話模仿著那個老闆的語氣,逗得在場的人大笑。天津話總是讓人忍不住想起相聲,而天津的搖滾青年們就是用這樣一口天津味兒的方言讀著那些外國樂隊的名字,Metallica、Nirvana……黑熊再度模仿起來。天津人把日子過成了相聲,他們的幽默也是一場即興,信手拈來,戛然而止。

黑熊和大香蕉的故事並沒有就此中斷。那時,他在店門口看見一個大哥把這張唱片當作寶貝一般買走,便上前和人搭話,他這才知道有個樂隊叫“The Velvet Underground地下絲絨”。等到他終於攢錢把這張大香蕉買回家後,才聽了一回他就把唱片扔一邊去了。心想,“這也是搖滾樂?一點都不躁啊!”那時搖滾樂就意味著熱血、反叛,填滿了荷爾蒙。要等到幾年之後他才能明白地下絲絨的好,“後來這成了影響我最深的樂隊之一”,他猛吸了一口煙說道。如今只要見到這張唱片他就會收藏,家裡已經不知收了多少個版本,連鼠標墊也是大香蕉的圖案,像一個精神圖騰。


天津八里臺淘碟往事,那裡藏著樂隊的夏天


天津八里臺淘碟往事,那裡藏著樂隊的夏天


天津八里臺淘碟往事,那裡藏著樂隊的夏天


天津八里臺淘碟往事,那裡藏著樂隊的夏天



4.

當零零後已經在快手和抖音上爭奇鬥豔,八零後早已是個過時的標籤。將時間往回撥20年,在邁入2000年之際,我們曾被稱作是千禧一代,那時我們以為手裡攥著大把的陽光可以揮霍。而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才30多歲的人卻發現自己像是已經過完了一生。

黑熊懷念那個年代,那是熱血青春,也是天津的搖滾樂和打口帶行業最輝煌的時期。2006年八里臺的露天市場被一座新建的商場代替,過去在這兒賣書賣碟的攤販們大多都搬入了這座商場內。新商場並沒有為他們帶來新運氣。“2010年之後就徹底不行了”,黑熊聊起八里臺唱片行業的衰落,Sonic Candy如今是天津僅存不多的淘黑膠的地兒。

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分析著:“一是因為現在沒有好樂隊和好音樂了,二是九零後的孩子都沒有聽唱片的習慣了。你想啊,1995年的孩子,他們打一出生就是mp3,到處都是免費的音樂。三是由於精英的外流。”他舉著電子煙的手指在空中比劃著,早期那批老客人很多都離開了天津,要麼在北京,要麼都出國定居了。

唱片行業的衰落在他看來是一定的。“與經營無關,與時代有關”,他這樣總結說。

回憶起在八里臺的日子,他那黑黑的臉上展露出神采。“那會兒都是天津人教北京人怎麼聽音樂”,在那個信息匱乏的年代,人們能瞭解到國外搖滾樂的渠道有限。一些懂搖滾樂的打口商販便成了最初的篩選者。而另一個天津搖滾樂迷則有不同的看法,“天津人接觸打口雖然便利,但還是北京人更懂得辨別音樂。”無論如何,20年前的繁華已經不見。在八里臺淘碟販碟已經有20年,黑熊見證了這個曾經天津文藝集散地的變遷。一些客人在唱片店內走進走出,翻找著一張張唱片,就像童年時的孩子渴望糖果。

生活的荒誕感來自於:12年前的大商場如今已經凋敝不堪;當年買碟的高中生妹子如今已經拖家帶口;在露天廣場上販賣搖滾樂的大娘早已不知去向;而當他偶爾在唱片店內放著印度音樂家Ravi Shankar的西塔琴聲時,商場內的背景樂則循環播放著“我恭喜你發財”……

原文刊於海航《雲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