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八里台淘碟往事,那里藏着乐队的夏天

天津八里台淘碟往事,那里藏着乐队的夏天

1.

你不会想到天津这座商场里还藏着一家黑胶唱片店。从外观看,这里毫无吸引人之处,四层楼的商场谈不上规模,正门上方用大色块的桃红色标识着商场的名字:八里台新文化广场。穿过门口的鸡排店和变形金刚,沿着一排排无精打采的韩版服装店往里走到尽头,就看到了这间有十多年历史的黑胶唱片店Sonic Candy声音堂。

在黑胶唱片回光返照的时代,黑胶唱片和爵士乐、威士忌一同被国内中产阶级视作是格调的代名词。而在Sonic Candy这间十来平米的唱片店内,不要指望撞上优雅,脏乱差才是这里的主旋律。一台游戏机摆在最显眼处,周围的地上、桌上、货架上四处都摆满了唱片,简直就一声音仓库。

老板刘军在网上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黑熊,他自称为声音堂堂主。黑熊个子不高,黑圆脸配着黑T恤,T恤上印着一张David Bowie的画像,黑牛仔裤悬在黑色Vans帆布鞋上,一只黑色发箍将他凌乱的长发梳至脑后。果真黑得彻头彻尾。有人曾指着一张黑人女歌手Tracy Chapman的唱片封面对他说,“这不是你小时候吗?”这让他哭笑不得。

天津八里台淘碟往事,那里藏着乐队的夏天

2.

我的本地朋友沈通带我到这个既非旅游景点,外人也难寻到的小店。黑熊招呼我们进门,不热络,也不冷淡,“你想拍照就随便拍”,他吸了一口水果味的电子烟说。

我们三人站在一个货架旁。架上摆放着The Beach Boys、Jane Birkin、Linkin Park和Bob Dylan的唱片,而正对面则摆放着一排封面深沉的古典乐。沈通是地道天津人,从事葡萄酒贸易的他也是个不折不扣的摇滚青年。中学时代就常出没于八里台买打口磁带和唱片,大学时在湖南长沙组建了一支乐队名为“Psychocandy精神糖果”。当candy糖果这个词蹦出来时,我想沈通和黑熊之间建立的联系也许并非只是唱片交易。

1985年,苏格兰二人组The Jesus and Mary Chains发行了他们的第一张唱片Psychocandy。这也是黑熊出生的那年,要等到十多年后他才能在天津八里台广场的摊贩中听到这张唱片。The Jesus and Mary Chains、Sonic Youth等乐队成为1980-1990年代shoegaze风格的代表。所谓shoegaze盯鞋,指的是乐队成员在舞台上喜欢以背对观众,死盯着地板的方式演出,他们用吉他制造出厚厚的噪音墙包裹着甜美的旋律,并不追求优雅与精致,迷恋的是低保真的粗糙特质。如果非要形容,大概就是“蜜糖包裹的心碎”吧。

黑熊从最喜欢的乐队Sonic Youth和最喜欢的唱片Psychocandy中各取了一个英文词,就这样Sonic Candy声音堂诞生了。如果摇滚乐是一颗糖果,那么热爱摇滚乐的人,就是一群孩子。他们并不祈祷快乐,摇滚乐不是为了快乐而存在的。

如此大概可以理解唱片店内这种不拘小节的环境,在他们眼里,这不叫脏乱差,这是一种生命力。


天津八里台淘碟往事,那里藏着乐队的夏天


天津八里台淘碟往事,那里藏着乐队的夏天


天津八里台淘碟往事,那里藏着乐队的夏天



3.

“我小学时就开始听音乐了,”黑熊一手插兜聊起往事,他还记得自己买的第一盘磁带是小虎队的《庸人自扰》。生于七零和八零年代的摇滚乐迷们都经历过这样的时期,先是听港台流行乐,慢慢才覆盖到欧美摇滚和内地摇滚乐。

如今看似萧条的八里台新文化广场在九十年代和两千年初曾是天津文艺青年集聚地。八里台依靠着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和天津师范大学,大量留学生和本地的时髦青年出没于此,酒吧、琴行、书店、音像店、服装店在此一茬茬生根冒头。新新人类们流连于唱片店内翻找着最火的Nirvana乐队的唱片,或是在书摊上买下一本店家力荐的王小波《黄金时代》。在这个露天市场里,文学与音乐展露生机。一到周末,不少北京人也奔来此地,带着一摞战利品潇洒返程。

那会儿大量海外被轻微损毁的唱片从广东流入内地市场,这些被称作“打口带”的磁带和CD覆盖了流行、摇滚、爵士、电子等多种音乐风格,天津成为了打口带在华北地区的一个集散地。天津的打口商贩们聚集在八里台,有着天然的便利接触外国音乐,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摇滚乐迷,一边卖碟,一边玩乐队是他们共同的生存常态。

初中时黑熊开始接触摇滚乐,他常来八里台的露天市场淘打口带。年少的他对风格流派和乐队毫无概念,能买到什么就听什么。15岁时,他在一家打口店里看到一个画着大香蕉封面的唱片,标价150元,那时150元简直是天价。好奇的他忍不住向老板打听那是什么乐队,老板斜着眼睛冲他说了四个字,“不懂出去!”

此刻黑熊用天津话模仿着那个老板的语气,逗得在场的人大笑。天津话总是让人忍不住想起相声,而天津的摇滚青年们就是用这样一口天津味儿的方言读着那些外国乐队的名字,Metallica、Nirvana……黑熊再度模仿起来。天津人把日子过成了相声,他们的幽默也是一场即兴,信手拈来,戛然而止。

黑熊和大香蕉的故事并没有就此中断。那时,他在店门口看见一个大哥把这张唱片当作宝贝一般买走,便上前和人搭话,他这才知道有个乐队叫“The Velvet Underground地下丝绒”。等到他终于攒钱把这张大香蕉买回家后,才听了一回他就把唱片扔一边去了。心想,“这也是摇滚乐?一点都不躁啊!”那时摇滚乐就意味着热血、反叛,填满了荷尔蒙。要等到几年之后他才能明白地下丝绒的好,“后来这成了影响我最深的乐队之一”,他猛吸了一口烟说道。如今只要见到这张唱片他就会收藏,家里已经不知收了多少个版本,连鼠标垫也是大香蕉的图案,像一个精神图腾。


天津八里台淘碟往事,那里藏着乐队的夏天


天津八里台淘碟往事,那里藏着乐队的夏天


天津八里台淘碟往事,那里藏着乐队的夏天


天津八里台淘碟往事,那里藏着乐队的夏天



4.

当零零后已经在快手和抖音上争奇斗艳,八零后早已是个过时的标签。将时间往回拨20年,在迈入2000年之际,我们曾被称作是千禧一代,那时我们以为手里攥着大把的阳光可以挥霍。而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才30多岁的人却发现自己像是已经过完了一生。

黑熊怀念那个年代,那是热血青春,也是天津的摇滚乐和打口带行业最辉煌的时期。2006年八里台的露天市场被一座新建的商场代替,过去在这儿卖书卖碟的摊贩们大多都搬入了这座商场内。新商场并没有为他们带来新运气。“2010年之后就彻底不行了”,黑熊聊起八里台唱片行业的衰落,Sonic Candy如今是天津仅存不多的淘黑胶的地儿。

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分析着:“一是因为现在没有好乐队和好音乐了,二是九零后的孩子都没有听唱片的习惯了。你想啊,1995年的孩子,他们打一出生就是mp3,到处都是免费的音乐。三是由于精英的外流。”他举着电子烟的手指在空中比划着,早期那批老客人很多都离开了天津,要么在北京,要么都出国定居了。

唱片行业的衰落在他看来是一定的。“与经营无关,与时代有关”,他这样总结说。

回忆起在八里台的日子,他那黑黑的脸上展露出神采。“那会儿都是天津人教北京人怎么听音乐”,在那个信息匮乏的年代,人们能了解到国外摇滚乐的渠道有限。一些懂摇滚乐的打口商贩便成了最初的筛选者。而另一个天津摇滚乐迷则有不同的看法,“天津人接触打口虽然便利,但还是北京人更懂得辨别音乐。”无论如何,20年前的繁华已经不见。在八里台淘碟贩碟已经有20年,黑熊见证了这个曾经天津文艺集散地的变迁。一些客人在唱片店内走进走出,翻找着一张张唱片,就像童年时的孩子渴望糖果。

生活的荒诞感来自于:12年前的大商场如今已经凋敝不堪;当年买碟的高中生妹子如今已经拖家带口;在露天广场上贩卖摇滚乐的大娘早已不知去向;而当他偶尔在唱片店内放着印度音乐家Ravi Shankar的西塔琴声时,商场内的背景乐则循环播放着“我恭喜你发财”……

原文刊于海航《云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