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杜甫,齊魯青未了,一腔熱血化《望嶽》

一代詩聖並不是一蹴而就的,經歷了生活的積累、生命的感悟、詩才的觸發,靈感的巧構,由此促成了詩歌藝術的十足進步。他漫遊齊趙期間的那段經歷,對於後來轉換成富有魅力的文字極具重要意義。在杜甫的詩歌歷史上,《望嶽》一詩可謂是杜詩之源。當他漫遊到東嶽泰山腳下的時候,那綿延不斷、高聳挺拔的層巒疊嶂,已經深深地紮根在他的腦海中。所有的精神一瞬間都積聚在巍峨的高山上,詩興靈感被美景刺激迸發,最終成就了《望嶽》這首千古絕唱的詩歌。

聊杜甫,齊魯青未了,一腔熱血化《望嶽》

泰山究竟是怎樣的形象,那抹匍匐的青翠山色無窮無盡地屹立在齊魯大地上;大自然裡的造物者似乎把所有的神奇與秀美之景全部都匯聚於泰山身上,山南和山北,陰陽相隔,天色被切割成一明一暗不同的色調。冉冉升起雲霞霧氣令人胸懷激盪,激昂澎湃;眼睛瞪大,彷彿眼角要開裂一般,眼神始終追隨著暮歸的時候隱入山林的鳥兒。望著高聳入雲的泰山,心中感慨萬千。“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他誓要攀上泰山的頂端,登臨天下,一覽無餘,體會一番孔子語下的“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

聊杜甫,齊魯青未了,一腔熱血化《望嶽》

這首杜甫青年時代的傑作,是作者的現實主義情愫還未完全成型的時候,充溢著浪漫主義的激情與昂揚。巍峨秀麗的泰山壯觀與杜甫內心充盈著的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雄心壯志,相映成輝,熠熠閃光。從不同的角度“望”,從不同的角度展現,欲罷不能。 尤其是“齊魯青未了”一句,在文壇上博得眾家喝彩,泰山的宏偉廣博、鬱鬱蔥蔥盡在這五字之中,在《唐詩選脈會通評林》中,郭濬慨然嘆道:“他人遊泰山記,千言不了,被老杜數語說盡。” 此時的杜甫初出世事,才華了得,尚且處於意氣飛揚的階段;

聊杜甫,齊魯青未了,一腔熱血化《望嶽》

杜甫的盛年與國家的盛世之時不謀而合,在這樣的安排之下,自然有著超乎常人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霸氣。 在青年的《望嶽》之後,杜甫分別在中年與暮年又做了一首《望嶽》,同是舉頭之望,只是再也沒有了少年時的豪情壯志,難隱的壯士失意之感,英雄遲暮之情,這般消極待解的情愫無邊無際地蔓延在筆端。 《望嶽》 西嶽崚嶒竦處尊, 諸峰羅立似兒孫。 安得仙人九節杖, 拄到玉女洗頭盆。 車箱入谷無歸路, 箭栝通天有一門。 稍待秋風涼冷後, 高尋白帝問真源。

聊杜甫,齊魯青未了,一腔熱血化《望嶽》

此時的杜甫正處於官場的風口浪尖之上,來自四面八方的寒風冷雨撲面襲來,經歷了人生的歷練,參透了生命的苦樂,他的目光從曾經巍峨雄偉的泰山轉向了山勢峻峭,群峰挺秀的西嶽華山,在這座“奇險天下第一山”中找到了人生體驗的契合點。 險峻高聳的西嶽華山如同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無論風雨都巋然不動地屹立在原地;周邊的各個山峰像是兒孫繞膝前。如何才能求得仙人的九節杖,以它作伴幫助自己登上華山的玉女祠來瞻仰傳說中玉女洗頭的地方呢?

聊杜甫,齊魯青未了,一腔熱血化《望嶽》

一旦進入了車箱谷就再也沒有了歸路,狹窄的小道像通天的箭尾直接抵達天門,路途愈來愈險,也越來越難攀爬。只能稍稍等待到天氣轉涼之後,登上山峰頂端,放眼山川全貌,問詢白帝真源。 “歲月不饒人,盛年難再來。”杜甫再也難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志,只能萎退為“稍待秋風涼冷後,高尋白帝問真源”。這樣的改變不僅是稍有年紀之後體力的變化,更是杜甫在世間摸爬滾打逐漸成熟之後的心態變化。 漫遊之後,杜甫開始了艱難求仕之路,然而曾經少年時候眾星捧月的感覺再也回不去了,一次次地叩響科舉大門,一次次地以失敗告終,詩中難免流露出彷徨失意之感。

聊杜甫,齊魯青未了,一腔熱血化《望嶽》

此次登嶽,已經超乎現實中的華山攀登,更是作者在攀登人生高峰時的自我寫照。空有一番理想抱負,卻只能空空自想,終將難成實踐。坎坷的仕途、人情的冷暖在熱鬧之後冷卻下來,杜甫得以回頭審視自己的人生,這種詩意的彷徨成了“望嶽”背後的主調。 至於暮年的《望嶽》則詩調更加低沉更加深遠,詠衡山的《望嶽》是暮年杜甫的心境寫照。在暮年的《望嶽》中,開始出現了“寂寥”、“絕壁”、“衰俗”等充滿壓抑性的詞語。晚暮之年的杜甫,經過了生活的沉澱之後,越發善於挖掘生命的哲學意味,他的人生也變得更加老道滄桑。

聊杜甫,齊魯青未了,一腔熱血化《望嶽》

曾經的個人的利祿得失早已看淡,此時,沉吟在心中的愛國之情不斷昇華。“三嘆問府主,曷以贊吾皇。”即使身處江湖,仍然憂思其君,心繫國家。 三首《望嶽》,三種心境,恰好能代表青年、中年、晚年三種不同人生階段的生命形態。在杜甫的詩作中,可能以第一首的藝術成就最高,而於他個人而言,這三首《望嶽》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詠泰山的《望嶽》記錄了壯年時期的杜甫積極奮進、光芒四射的人生,山之雄奇偉岸與當時飛揚高昂的人生態度相契合,凸顯出豪情滿懷的鬥志和永不服輸的精神;

聊杜甫,齊魯青未了,一腔熱血化《望嶽》

而詠華山的《望嶽》正值詩人受誣陷被貶落官,失意的人生讓他對現實頗有不滿,內含著深深的夢碎後的失落感和悲傷情。晚年詠衡山之《望嶽》則柔和平淡了許多,不再有壯年時候的大喜大悲,也不再過多苛求生命中的得失榮辱,只是將波瀾壯闊的生命化作潺潺溪流,平靜而祥和。小編覺得這般思想的轉變是明顯的,然而他的忠君愛國之情卻積聚地越來越深,越來越偉大。三首詩歌,折射了三個時期人生歷程的悲苦辛酸,偉大的杜甫作為唐朝的後起之秀,必定要超越浪漫主義的枷鎖,踏著時代的步伐繼續前進,最終攀登上詩歌藝術的高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