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2012年采访辽西北青峰山地质物探项目组

一个花红柳绿的五月,我和同事将采访的目的地锁定在地处辽西北的一座小镇。在这里,将天与地进行分界的是山峦起伏的曲线;在这里,迎面吹来的劲风来自不远的内蒙古草原。这里,就是我们辽西北野外项目组队员挥洒青春汗水的地方----青峰山。

散文习作 | 忆2012年采访辽西北青峰山地质物探项目组

从辽南到辽西北,青峰山显得有些遥远,从气候温暖湿润的辽南沿着高速公路一路前行,窗外的风景在不断变换。辽河油田的井架,让我们感受到了石油工业的发展;一片片平坦的稻田,农民们在播撒着一年的希望;逐渐占领视线的山峦,将我们融进了辽西北的独特风景线;四个小时的车程,没有带给我们疲倦,反而让视野逐渐变宽变远。

散文习作 | 忆2012年采访辽西北青峰山地质物探项目组

五月的青峰山,虽然中午的阳光灼热难当,但是晨晚依然让我们感到空气中流动的微寒。在我们地质队员的驻地,我和同事又见到了自己的伙伴,大家谈笑风生,畅所欲言,地质队员大家庭的氛围迅速驱散了我们来到异乡的陌生之感。

散文习作 | 忆2012年采访辽西北青峰山地质物探项目组

打开摄像机,我和同事开始了纪录片的拍摄,在这里,没有大腕明星,我们每一位队员就是编剧、导演和领衔演员。那晾在窗台上的一块块矿石样品,仿佛在告诉我们,祖国的宝藏就蕴含在里面。

散文习作 | 忆2012年采访辽西北青峰山地质物探项目组

走进青峰山,我们也是项目组中的一员。驻地没有自来水,队员们就从远处肩挑手抬,在乡村土道上,留下了队员们的欢声笑语和脚印一串串;在这个临时的家,一张大绘图板也变成了项目组工作的办公桌,队员们铺上地质图,勾画着各种记号;打开笔记本电脑,整理着白天采集的数据;当夜幕降临,万籁俱寂的时候,项目组的驻地灯光依然,那是队员们在制定着第二天的野外工作方案。

散文习作 | 忆2012年采访辽西北青峰山地质物探项目组

走进青峰山,让我切身感受到了勘探的路并不平坦。无论是松散的黄土,还是被雨水冲刷的沟壑;无论是陡峭的山坡,还是踩上去打滑的草甸。我们的队员都要用双脚丈量,都要用仪器去探寻,因为那里包含着我们图上的一个个坐标点。


散文习作 | 忆2012年采访辽西北青峰山地质物探项目组

走进青峰山,让我体验到地质找矿的路上充满着艰险。那灌木覆盖下的鸡爪沟,山水的浸蚀让道路泥泞不堪;走进幽深的探槽,地质锤在石壁上的敲击之声回想在耳畔,传向头顶上方的一线之天。

散文习作 | 忆2012年采访辽西北青峰山地质物探项目组

走进青峰山,满山翠绿的油松成为队员们遮荫的大伞,茂密的蒿草是队员们柔软的座垫,没有像样的餐桌,没有成套的杯盘,喝一口矿泉水,打开一小袋咸菜,吃上一张张小油饼就是地质队员的野外午餐。

散文习作 | 忆2012年采访辽西北青峰山地质物探项目组

走进青峰山,我看到了地质队员们那一张张被晒黑的笑脸,跟着他们感受了如何进行野外踏勘,切身体会到地质队员的艰辛绝不应该只停留在字面、笔端,更学习到了队员们的坚定信念:没有挥洒汗水的付出,珍贵的矿藏依然待字闺中,哪能轻易与我们相见;离开了地质三件宝和野外踏勘,我们又怎能知道矿石中蕴含的金、银、铜、锌和铅......

(文字和照片著作权均为作者唐兆兴本人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