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怀:记忆中的那座桥

关注“心雅文学”微信公众号,阅读更多雅心文章。

小时候,很贪玩,似乎总也玩不够.为了玩儿,可以爽快地应下母亲布置的所有外出任务,完后,坽起竹篾篓子,撒了欢的跑。一溜烟儿,就窜到了朋友家中,然后相约着跑出家门。通常,外出家务,要么拾猪草,要么捡拾柴火,地点就那么固定几个,三下五除二地揪几片,或者在好友家中撇几个柴火,差不多就跑到大桥上玩儿去了。

乡土情怀:记忆中的那座桥

大桥是我们村里人的昵称,他的全名是王沟大桥。我们村叫陶庄,大概是陶姓人家居多的缘故,但是大桥的名称,就找不到是什么缘由了。大桥位于我们村中间一百米左右的半空,连接了“阴阳两坡”两座高山。阴坡阳坡,真正的名称,无从得知,只是从记忆开始时,我们当地人就这么称呼了。随着年岁渐长,每天早晨或傍晚时分,阳光总是先从河流的右侧坡面升起落下(河流流向右侧),遂琢磨着“阴阳坡”的缘由。

我想大概是我们先辈们根据坡面是否向阳,从而得出“阴坡阳坡”的俗名。桥下是由上游山上各处河沟河渠汇集而成的一条小河,约为60至70公分宽,自上而下至我们村村口汇入平定河,最终汇入吕河,直至汉江。桥长有一百多米的样子,桥面两边是由铁板连接铸造而成,铁板宽约40公分,供行人往来行走,两个桥板之间有一个直径约为80公分左右的圆形铁筒,直通阴阳两坡修建好的河渠。整个架构好的桥两边设有两道铁索栏扶手,约莫一米高。桥与两边坡地衔接之处,是由石头垒砌而成自坡面至桥面台阶,约五步,台阶下面是衔接铁筒的沟渠。

乡土情怀:记忆中的那座桥

跨上台阶至台面,一米开外设有五十多米高的水泥桥墩,用擀面杖粗的铁索拉着桥面。桥墩呈塔装,设有四根柱子,自下往上汇聚成一个水泥桩。四根水泥柱,自下往上至二十米,两两之间由六七十公分左右的长方形小水泥条连接。10公分宽,10多公分厚,可承载一个成年人的重量。由下往上,衔街水泥柱越来越短小,直至四根水泥柱汇聚成一个粗壮的水泥桥墩至最高点,固定住拉桥面的铁索。四根水泥桥墩每个面各设有长方形铁环台阶,大概是修筑该桥墩时供建造者上下攀爬所用。距离台面四五米米高的坡地上,也设有相类似钓台,高度约莫十几米左右,二次固定住拉住桥面的铁索。

乡土情怀:记忆中的那座桥

听父亲说,桥两边的河渠修建于1958年,从平地河水库绕至我们村阴坡再绕到河流上游的许家河村,经下游我们村的阳坡,出口向汉坝川方向蜿蜒而去。目的是要将平定河水库的水通过河渠引入吕河下游冲击地汉坝川,进行农田灌溉。由于夏季多雨,我们村上游的许家河河渠段,经常发生泥石流,从而导致河渠多次中断整修。1968年,当地政府争取全县人民之力着手修建王沟大桥。在当时的中国,基本上处于百废待兴的时代,可是这座大桥依然经过七八年的时间傲娇地矗立在我们村中间上空。20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时代的发展,吕河下游汉坝川灌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这座桥便停止过水了服务。自那以后,王沟大桥便只是当地人一个娱乐之地,一个连接“两坡”往来行走的交通纽带。

乡土情怀:记忆中的那座桥

我上小学时(05年以前),我们村热闹非凡。大部分人家都还耕种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闲暇时还可以东南西北地去各家奔走。从村口至河流上游五百米的阴阳两坡,自下而上一百多米各处都散落有人家。大忙时节,很多住在半山腰的人家因为土地在对面的半山腰或山顶,从阴坡下河道后再爬上阳坡的半山腰及山顶,费时费力,同样从阳坡下河道到阴坡,也是一样。收割时节,无论小麦玉米,完全通过人力用背篓一点一点地背回家。后机器打麦或人工去皮(玉米)装仓。这时候,大桥就完美地发挥了其作用,为农忙时的人们省了很多时间,省了很多力气,省了很多路。有的'技术高超’的人,背着一百多斤的麦子,在圆形铁筒的表面上行走,而那距离两边扶手至少一米开外,简直就像是杂技表演。再加上一百米的高空下,是河流,是过往车辆的乡间公路,有些胆小人员空手在铁板上都已吓得魂飞魄散了,更别说负重行走在铁筒面上了!

乡土情怀:记忆中的那座桥

夏天傍晚,太阳逐渐从阳坡下沉,越过河道,往阴坡上爬。等到光线升至阴坡沟渠之上时,我们阴阳两坡的小伙伴从两边不约而同地拎着篓子,赶着牲畜,或是背着背篓聚集在大桥上。有的是为找猪草,有的是为拾柴火,有的是为放牛羊。似乎那座桥有着什么魔力,总能在固定的时间将我们吸引在一起。藏在篓子或者背篓下面的是废旧书本,只为在桥面找到一个最佳座位后, 开始我们“手工艺术品”创作。拿出课本,有的人撕扯,有人开始折。千纸鹤,纸飞机,蜻蜓,或者灯笼,或者雷峰塔,小纸船,各式各样的,有的随手就放飞了,如千纸鹤,纸飞机,蜻蜓,有的直接拿回家如灯笼,雷峰塔,小船。看着那些折成的手工'艺术品'打着转儿,拐着弯儿,飘落而下,似乎童年写作业,做家务的烦恼也一并随风飘了去。被放逐在空中的蜻蜓,纸飞机,随风而去,或是随着桥下的河水,流出我们那个村子,流向平原,流向大河,流到远方,像极了我们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梦,走出大山,走向城市,走向梦想实现之地。

乡土情怀:记忆中的那座桥

有时候傍晚,大桥上的伙伴们太多,我们就这聚一堆,那儿散落几个,迷竹竿,挖坑,打红4(以上所述均为陕南当地的一种纸牌游戏),或者约发小比赛爬水泥上钓台(桥墩),一提到比赛,心里总会有些紧张,只待一声令下,猴急地的往上爬去。越往上心里越胆怯,特别是往下看,总感觉天旋地转,脑海里还想着要是一不小心摔下去,大概就真的成了柿饼。于是更加的抓牢,死死地扣住上面的铁环台阶。最终两人都觉得差不多然后宣判个平级,打成平手。随后悠然地坐在上方,欣赏着远方的风景。

乡土情怀:记忆中的那座桥

小学二三年级时,记得我们学校组织春游,出发后,从学校后面山沟里走去,一路上欣赏桐子树花,或者漫山遍野的刺米花(味儿清甜,香味儿弥久),在河沟里摸几条小鱼,之后随着半山坡的河渠往我们村方向走去,走着走着就到了我们村的大桥。虽然我们那一个班级只有四五十人,虽然那一个群体大多都属于学校跟前的附近,然而,我的内心依然有种自豪感,我们村的名片,第一次为我们村以外的人所知。

乡土情怀:记忆中的那座桥

有一年,常年外出的大姐和二姐从城市回来,带着我们去大桥玩儿。听姐姐们说要带我们去拍照,内心欢快的像是有个小兔子在不停地在乱窜,手舞足蹈地跟着去了。那时候相机才开始流行, 不像现在这么普及,随手可拍,姿势也不用现在这样信手拈来,想法也没有如今这么复杂,会不会好看,有没有美颜,只觉得留下就是美好。站在台面上,背对着大桥,不知道自己摆了什么姿势,只觉得很快,一会儿一张照片就好了,然后到下一个人。拍完后,有种失落感,只觉得意犹未尽。时过境迁,记忆里的照片已经不知流落何处,不知是否还在, 只是印象里,拍照前的那股开心劲儿至今清晰地印在脑海中。

乡土情怀:记忆中的那座桥

作者供图:隐约可见的桥墩

上了高中后,某一天回家,突然看见有人员在大桥上空作业,拆卸桥面。后来听村里人说,大桥太老了,上面铁锈斑斑,为了安全起见,只能拆卸。瞬间只觉得很难过,想着以后再也不能在上面放飞我们内心的希望,在也不能在上面来回打转,再也没有那个儿时的戏耍之地,一股遗憾涌上心头,流遍全身,但却又是如此的无可奈何。仿佛看着心爱的东西落入水中,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被流水越冲越远。那座桥在历史发展需要之时而出,应时代发展之际而落。作为调水系统里的一部分,它是渺小的,但却又是不可或缺的。它用它的方式,养育了一方人,服务了自己的一辈子,然后默默的落入时代的尘埃里,以至于不会再有一丝涟漪。至此,以后,或许很少再有人想起,或许很少再有人知道

乡土情怀:记忆中的那座桥

(作者供图:隐约可见的桥墩)

只是,那座桥,纵然只是斑驳在记忆里,也不会真正地被抹去,它走了么,它也未曾走!

(注:关于桥的数据,因为年代有些久远,不完全准确,只是根据家人以及自己记忆里的样子描述,如有误差,请多包涵指正。)

乡土情怀:记忆中的那座桥

江利媛

【作者简介】:江利媛,陕西旬阳人。在西安做跨境电商营销工作。平时喜欢看书,和唱歌,也喜欢用笔记录自己的生活。。

欢迎关注本头条号抖音号"词曲唱作人唐赳”:tangershao 观看笛子教学直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