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軍積極抗日,中國的歷史會不會改寫?

1931年9月18日晚,中國東北境內的日本關東軍,在離張學良東北軍北大營幾百米處,炸燬了瀋陽附近的一小段南滿鐵路,誣稱是中國駐軍所為,並以此為藉口,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此為“九一八”事變。

日軍在晚上從西、南、北三面包圍並進攻東北軍北大營,北大營駐軍在張學良的命令下不抵抗,三個多小時後,8000人的北大營被300多人的關東軍攻破,落入了日軍之手,與此同時,日軍又分多路進攻瀋陽城,幾乎沒有遭到什麼抵抗就佔領了瀋陽城,之後,日軍在城內四處劫掠,殺害百姓,奉系軍閥在瀋陽城內的軍工廠和軍工產品也一併落入日軍之手。

早在“九一八”事變之前,日本關東軍就在東北四處滋事尋釁,意圖挑起戰爭,張學良和蔣介石採取妥協退讓政策,為避免戰爭,隱忍自重,不跟日軍發生衝突。到“九一八”事變後,由於東北軍的不抵抗,致使日軍輕而易舉只用了不到一天時間就佔領了瀋陽。當時的東北境內的東北軍共有二十萬人之多,而日軍一共僅四五萬人,兵力如此懸殊,中國東北軍在兵力佔據優勢的情況下竟然瀋陽失守,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張學良棄守錦州,1931年10月,日軍開始炮轟錦州驅逐張學良,1932年1月張學良不戰撤入關內,日軍一槍未發佔領了錦州。錦州不抵抗,歷史上一直認為是張學良奉命行事,其實那時候蔣介石已經被逼下野,放棄錦州,應該是張學良的判斷有誤,導致做出了錯誤的決定,根據他晚年口述中提到,他為什麼不抵抗,是因為對日本的誤判,沒有想到日本是真的想佔領中國。這個說法實在是讓人無語。


如果,“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軍積極抗日,中國的歷史會不會改寫?

那麼我們來設想一下,如果當年九一八事變之後,國民黨和張學良都採取積極應戰的態度,中國的歷史會不會改寫?

首先,瞭解一下九一八事變的重要起因。早在1905年,日本通過與俄戰爭,在美國的調停下籤訂《樸次矛斯條約》,日本取代了俄在中國的旅順到大連灣鐵路和租借權,及其它有關權益,這裡邊的旅大也就是關東州,1932年租期到達,從蘇聯的中東路事件可以看出,到期後中國政府絕對不肯同意再租借,關東州是日本關東軍的重要據點,所以日本軍方絕不能放棄旅大,這也是發動九一八事變的一個重要原因,日本為為了達到長期霸佔東北的目的。

九一八事變以後,放棄錦州不戰而退,是東北的局勢真的已經不可控制了嗎?

從國際形勢來看

當“九一八”事變發生後,蔣介石訴諸國際聯盟,寄希望國聯調停,能和平解決此事,讓日本撤兵,當時美國受世界經濟危機影響,忙於自己國內的事務,委託英法德各國協議,但日本軍方置若罔聞,後美國曾照會中日兩國,表示日本侵佔中國違背了《凡爾賽條約》,美國不承認。所以當時在國際聲勢上,中國還是佔據有利地位,國外勢力也不會想看到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錦州之戰時,錦州所在的鐵路屬於英國控制,如果在錦州全面交戰,英國為保護自身權益不會坐視不理,很有可能跟日本發生國際衝突,肯定會給日本帶來阻撓。


如果,“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軍積極抗日,中國的歷史會不會改寫?

從國內形勢來看

九一八事變後,瀋陽淪陷,東北,及至整個中國都群情激憤,全國迅速地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東北的人民積極反抗日本的侵略,東三省的反日運動峰起,投入到抗日自衛戰中來,當時整個黑龍江省也還在馬占山的手中,他一直到錦州失守,都仍然在堅持抗日。

東北駐軍數量來看

當時黑龍江三萬餘人,吉林軍五萬多人,錦州的東北軍主力有十九萬人。而日軍數量僅四五萬人。數量如此懸殊,日軍也深感威脅,在“九一八”事變後,日本政府,外務省和日本軍方的意見其實是不統一的,日本政府曾經一度命令關東軍緊急停止,從日軍進攻錦州之時可以看出,一直到年底之前也未與張學良部隊發生地面衝突,只是用飛機對錦州進行轟炸,而且還是繳獲的張學良部隊的轟炸機,實在是諷刺。可見從戰鬥力上來說,其實東北軍的力量是很強的,物資裝備各方面都不差,並非沒有一戰的能力。

從地理位置來看

錦州所在的後方是山海關,前方是狹長的谷地,地形易守難攻,可以提供很好的山地屏障,讓日軍作戰難以展開,更主要的是,日軍的補給是個問題,補給線全部暴露在周圍的抵抗範圍之內,如果截斷了日軍的後勤補給,斷了他們的糧草,日軍也無心戀戰。

如果,“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軍積極抗日,中國的歷史會不會改寫?

而且以當時瀋陽淪陷之後,東北人民對日軍的頑強抵抗,可以看出全民抗日的決心,真是天時地利人和。

綜上所述,如果東北軍能夠積極抗日,堅定地守住自己的根據地,也未必會敗,就是敗了,也消耗了日軍的兵力,向日本展示了中國抗日的決心,一定程度上阻擋了日軍全面侵華的進程。

這樣有利的條件下竟然不戰而退,讓日本關東軍兵不血刃地佔領了錦州,實在是極大的錯誤。

自錦州失守,張學良部隊退入關內,黑龍江省馬占山陷入了孤軍作戰的局面,其它的抗日聯軍也失去了精神支柱,最終被日軍個個擊破。從此,東三省全線淪陷,東北三千萬百姓暴露在日軍的鐵蹄之下,開始了屈辱而悲慘的生活。

如此輕易地得到了東三省,也讓日軍產生了極大的膨脹心理,陷入了極度的瘋狂,從而加速對中國戰略擴張的進程,從東北向華北進軍,一路南下。而國民黨和張學良在東北問題上的不抵抗,軟弱妥協,也極大地打擊了中國部隊和人民的抗戰信心,對日軍產生了畏戰情緒,兩軍交戰,狹路相逢勇者勝,士氣是打勝仗的根本,後來的國民政府軍有的跟日軍一交火就潰散而逃,以至於在正面戰場上跟日軍交戰取得的勝利是寥寥無幾。一直到1938年的臺兒莊戰役取得了大規模的勝利,我軍傷亡三萬,殲敵兩萬餘人,終於打破了日本鬼子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鼓舞了全民抗戰的信心,讓中國人民看到了希望,以及1940年八路軍的百團大戰,擊斃打傷日軍兩萬多人,深刻地教訓了日本侵略者,使其侵華行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歷史證明,面對兇殘狠毒的侵略者,一味地忍讓妥協,是不能讓他們停止腳步的,只有勇敢地拿起武器反擊,狠狠地打,把他們打痛,打傷,打死,才會讓他們害怕,有所顧忌。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國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抗日鬥爭,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回頭觀望,這是一段屈辱的歷史,是一段鬥爭的歷史,也是一段光榮的歷史,在抗日戰爭中湧現了無數英雄兒女,為了祖國大義,為了人民自由,而馬革裹屍,青山埋骨。歷史的黃沙掩蓋不了英雄的光芒,我們要沐浴著英雄的光芒,銘記歷史,警鐘長鳴。

�\u001d���)�9�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