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鐵血”部隊:孤守邊疆42年,城破之日士兵皆已白髮蒼蒼

引言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首詩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這是唐代邊塞詩人王昌齡所作《出塞二首》裡的詩句,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當時唐朝湧現了比如岑參、高適一大批邊塞詩人,就連大詩人李白也有《關山月》的邊塞詩佳作流傳後世:“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唐朝在我們的印象中都是非常強盛的,為什麼在邊疆要塞還有那麼多的戰事糾紛呢?其實,從漢代開始,西域就是東西方文化以及經濟的要道,也是當時文化經濟十分發達的一個地區。可以說,誰要是控制了西域,誰就能壟斷東西方貿易市場。

唐朝最“鐵血”部隊:孤守邊疆42年,城破之日士兵皆已白髮蒼蒼

▲西域古城場景復原圖

01

到了唐朝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更是派大將侯君集設立了安西都護府,管理安西四鎮,用來針對西突厥。在當時,許多少數遊牧民族政權也相繼崛起,在顯慶三年(公元658年),吐蕃國軍隊也看上了這塊戰略軍事重地,就曾一度攻陷過安西都護府,但大唐最終在官兵將士的共同努力下穩定了局勢。

其實,安西都護府的官兵是非常兇猛彪悍,驍勇善戰的。在安史之亂中,大家都知道名將郭子儀、李光弼居功至偉,卻忽略了駐紮在外,從邊疆回中原的安西都護府官兵將士們,在鎮壓平叛中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這同時也導致了唐朝在西域的勢力被大大的削弱。

唐朝最“鐵血”部隊:孤守邊疆42年,城破之日士兵皆已白髮蒼蒼

▲安史之亂壁畫

安史之亂過後,一代名將郭子儀頗有戰略眼光,他奏請朝廷派使者巡撫河西。於是,郭子儀的侄子郭昕作為朝廷的西巡使臣派到了安西,主要負責巡視邊關、安撫將士,但並不負責籌劃戰役,抵抗外敵。

時間轉眼到了永泰二年(766年),吐蕃大舉入侵河西,鎮守河西重鎮的大唐將士相繼英勇戰死,河西淪落到了吐蕃手裡,把郭昕和安西都護府永遠的隔絕在了安西,與唐朝政府直轄本土之間的交通和聯繫完全被切斷。但是,就這樣一支被遺忘的部隊,既然孤守了西域半個多世紀,尤其是最後一戰,守護安西三軍的將士,全部白頭的官兵們既然無一人投降,盡皆戰死邊關。

唐朝最“鐵血”部隊:孤守邊疆42年,城破之日士兵皆已白髮蒼蒼

▲大唐安西都護府地圖

02

吐蕃相繼攻陷河西之後,開始不斷向大唐朝廷發動政治攻勢,要求與大唐重新劃分邊界,試圖不戰而取安西都護府。其實,安史之亂中,安西經過兩次分兵,鎮守四鎮的官兵僅僅剩下了一萬多兵馬,與強大的吐蕃大軍抗衡,早就步履維艱,險象環生了。到了唐代宗時期,朝廷還是秘密派遣了使臣抵達了安西。冊封郭昕為安西都護,並慰問了西錘將士官兵,將士們抵抗吐蕃,誓死守護安西疆土的信心和決心也增加了很多。

直至唐德宗時期,唐朝將領朱滋發動兵變,逼唐德宗出走長安城。吐蕃藉此機會,提出以徑,靈等四洲以及安西作為交換條件,派遣援兵幫助德宗收復長安。唐朝答應了吐蕃的條件,然而這不過是吐蕃的一場陰謀,在戰爭中不但不進攻,還乘機奪取了武功城。唐德宗大為惱火,拒絕把安西都護府交給吐蕃,並又一派出了朝廷使臣遠赴安西,再次撫慰了安西邊陲將士,封郭昕為四鎮節度使。

唐朝最“鐵血”部隊:孤守邊疆42年,城破之日士兵皆已白髮蒼蒼

▲唐朝士兵甲冑復原圖

03

從貞元六年到元和三年,近二十年的時間裡,無兵員、糧餉的補充。四鎮節度使郭昕還在堅持全力抵抗吐蕃,苦苦支撐。然而,他與將士們艱苦卓絕的堅守並沒能迎來最終的勝利。

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的年底,已是古稀之年的郭昕率領數千將士,和他一樣自廣德初年,甚至更早就守衛在安西的近半個世紀的白髮老兵,與吐蕃將領松贊親自率領的10萬虎狼之師展開生死決戰。戰鬥的結果毫無懸念,安西都護府所有的唐兵將士全部戰死。郭昕也壯烈殉國。至此,大唐最後一塊飛地,安西都護府宣告陷落。

唐朝最“鐵血”部隊:孤守邊疆42年,城破之日士兵皆已白髮蒼蒼

▲郭昕畫像

結語

其實,就大唐王朝而言,經營西域的原因不外乎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控制了區域,既彰顯了大唐王朝的強盛,也保證了絲綢之路貿易的繁榮;另一方面,控制了西域就可以牽制和削弱北方遊牧民族的勢力,從而達到保障河西以及隴右的安全,防止南方以及北方兩個方向的遊牧民族勢力的匯合。但是吐蕃在攻陷河西之後,已經深入了唐朝的心腹地帶,安西都護府的存在已經沒有了原來擁有的戰略意義。

《出塞二首》

《關山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