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帝與周世宗:英明神武但英年早逝,同病相憐留下千古遺憾

周武帝與周世宗:英明神武但英年早逝,同病相憐留下千古遺憾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中國歷史上有兩位帝王,他們國號一樣,都處於四分五裂的時代,都臨危受命,肩負重擔。

他們都英明神武,文才武略,勵精圖治,胸懷大志,在四分五裂的時代最有能力統一天下,成就一番偉業。

但是天不假年,他們都因英年早逝而留下千古遺憾,留給後人無限遐想……

他們分別為周武帝和周世宗。

周武帝與周世宗:英明神武但英年早逝,同病相憐留下千古遺憾

周武帝宇文邕

周武帝與周世宗:英明神武但英年早逝,同病相憐留下千古遺憾

周世宗柴榮


大周立國

公元556年,西魏權臣宇文泰病逝,其子宇文覺繼承宇文泰的職位,第二年,在宇文護的操縱下,西魏恭帝禪位於宇文覺,宇文覺稱天王,定國號為“周”,史稱北周

公元950年,後漢隱帝密謀除掉鄴都留守、天雄軍節度使郭威,郭威被迫起兵造反,其留在都城的家屬全部被誅殺。郭威懷著深仇大恨攻入開封,後漢隱帝出逃被殺,郭威假意立劉贇為帝,製造“澶州兵變”,黃袍加身。公元951年,郭威正式稱帝,定國號為“周”,史稱後周

周武帝與周世宗:英明神武但英年早逝,同病相憐留下千古遺憾

臨危受命

北周建立後,宇文護專權,控制朝政,宇文覺成為傀儡。由於宇文覺急於收回權力,而一些元老大臣不滿宇文護專權,所以密謀除掉宇文護,結果這些大臣反被宇文護處死,宇文覺也被廢黜,不久被毒死,終年十六歲。

宇文護廢黜宇文覺後擁立宇文毓為天王,宇文毓才資聰慧,但是沒有認清事實,也急於收回權力,雖然宇文護假意歸政,但依然控制軍權,所以不可動搖。隨著宇文毓處理國政頗有政績,威望日增,宇文護暗中命令膳部下大夫李安在宇文毓食物中下毒,宇文毓中毒而亡,享年二十七歲。

宇文毓臨終前,指定宇文邕繼位,其死後,宇文邕被宇文護擁立為帝,是為周武帝。此時,宇文邕年僅十七歲。周武帝即位之始,宇文護專權跋扈,宇文邕稍不留意,就有可能步兩位兄長的後塵,形勢極為嚴峻。

公元954年,在位僅三年的周太祖郭威去世,柴榮繼承皇位,是為周世宗。當初周太祖假意立劉贇為帝,後來自己黃袍加身建立後周,而劉贇還沒來得及登上帝位就被廢黜,並被幽禁於宋州。

劉贇的生父、擔任河東節度使的劉崇聞知郭威奪位滅漢,便在晉陽稱帝,繼續沿用國號漢,史稱北漢,以與後周對抗,郭威怕留著劉贇會成為後患,就秘密毒死了劉贇。

北漢與後周勢不兩立,由於郭威在位期間改革弊政,恢復生產,使殘破的中原逐漸好轉,所以北漢一直沒有機會攻打後周。除了北漢,北方還有契丹對中原虎視眈眈,南方又有南唐、吳越、後蜀、南平等割據一方,外部形勢極為嚴峻。

周武帝最大的威脅在於內憂,而周世宗最大的挑戰則是外患。這是對他們能力的挑戰,也是對整個國家命運的嚴重挑戰。

周武帝與周世宗:英明神武但英年早逝,同病相憐留下千古遺憾

解除憂患

宇文護權傾朝野,一手遮天,周武帝想要搬倒宇文護,可謂比登天還難,所以周武帝沒有像兩位兄長那樣急於外露表現,而是韜光養晦,忍辱負重。

周武帝極力討好宇文護,不斷抬高宇文護的官位和特權,還把宇文護比作周公,而且極力奉承宇文護的母親,大打親情牌,製造兩家親密無間的假象。

後來宇文護進攻北齊失利,威望受損,再加上宇文護專橫跋扈,不得人心,時機漸漸成熟,周武帝開始密謀除掉宇文護。

天和七年,宇文護自同州返回京師長安,周武帝以太后年事已高但仍喜愛喝酒、不聽勸阻為由,把宇文護請入含仁殿,朗讀準備好的《酒誥》規勸太后,宇文護讀到一半,站在一旁侍候的周武帝瞅準時機,用玉笏從宇文護後面把宇文護打倒在地,又令太監何泉拿御刀砍宇文護,何泉膽小沒有傷著宇文護要害,這時預先藏在室內的衛王宇文直衝了出來將宇文護殺死。

心頭大患終於除去,此時,周武帝已經戰戰兢兢、忍辱負重了十二年!

顯德元年二月,郭威剛去世一個月,北漢主就聯合契丹數萬人大舉南下,企圖趁周世宗新立,人心未穩,一舉攻滅後周。

敵軍入寇的警報傳入都城開封,周世宗認為北漢主劉崇一定會輕視自己,親自帶兵來犯,這是一次決定兩國命運的大戰,所以他力排眾議,決定御駕親征。

周世宗親帥禁軍北上,與北漢軍隊在高平發生激戰,史稱“高平之戰”。當時北漢軍隊有契丹一萬騎兵相助,士氣正盛,而且北周部分軍隊還沒趕到戰場,所以敵眾我寡,北周軍隊有一定的畏敵情緒。

劉崇輕視後周軍隊,下令東軍進攻後周右軍,後周右軍主將樊愛能、何徽抵擋不住臨陣脫逃,後周右軍崩潰,上千步兵解甲投降。

戰場形勢急轉直下,周世宗親自率領親兵冒著矢石出陣督戰,加上趙匡胤、張永德等將士奮勇殺敵,後周軍隊士氣高漲,愈戰愈勇,終於扭轉局勢,大敗北漢軍隊。

一場危機就此化解,此戰展現了周世宗非凡的勇氣和能力。

一個靠“智”解決了內憂,一個靠“勇”解決了外患,雖然方法不一樣,但殊途同歸,都展現了兩位帝王的非凡才能。

周武帝與周世宗:英明神武但英年早逝,同病相憐留下千古遺憾

勵精圖治

周武帝除掉權臣宇文護後,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是分化和削弱大冢宰的權力,加強皇權,從制度上防止再次出現權臣的風險。改革兵制,廢除民族限制,擴大兵源,提高軍隊實力。地方上打擊和抑制豪族,防止土地兼併,並且廣闢農田,興修水利,促進農業生產。

周武帝改革最著名的還屬大規模滅佛運動:佛像全都損毀,寺廟收為國有,寺僧均勒令還俗,開始向國家納稅服役。這次滅佛運動擴大了經濟來源來,增強了整體國力。

周世宗吸取高平之戰的經驗教訓,整頓軍隊,提拔一些有膽識的將領,使軍隊戰鬥力大大提升。他還致力於澄清吏治,懲治腐敗。並且廣開言路,虛心納諫,使得政治清明,人才濟濟。

周世宗關心民間疾苦,在地方上實施均定田賦、獎勵農耕、恢復漕運及興修水利等一系列舉措,使得地方生產逐漸得到恢復,有力地支撐了後周的武力擴張。

值得一提的是,周世宗也進行了大規模的滅佛運動,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合稱“三武一宗”。

不管周武帝和周世宗改革的具體舉措和方法有何不同,但目都是一樣的,就是增強國力,提升軍隊戰鬥力,支撐自己統一天下。

周武帝與周世宗:英明神武但英年早逝,同病相憐留下千古遺憾

英年早逝

周武帝勵精圖治,使國家逐漸強盛,此時北方只有北齊與北周對抗,而北齊政治昏暗,滅亡北齊的時機已經成熟。從建德四年開始,周武帝對北齊進行大規模用兵,經過三年的征戰,終於攻破鄴城,滅北齊,中國北方再次統一。

周武帝滅北齊後,整體局勢由北周、北齊、南陳三足鼎立變為北周與南陳南北對峙。南陳偏安一隅,對北周沒有什麼威脅,最大的威脅來自北方的突厥汗國。

宣政元年,周武帝親率大軍分五道北伐突厥,希望一舉重創突厥,解除北方威脅,但在進軍途中,周武帝突然病倒,不得不回師,到了六月,周武帝病逝,享年三十六歲。

後周世宗對內採取有利措施,使得國家逐漸興盛,對外不斷用兵,取得較大戰果:西敗後蜀,收取秦、鳳、成、階四州;三徵南唐,盡得江北淮南十四州,而且迫使南唐君主去帝號,稱國主;北破遼國,僅僅用了四十二天就連克三關三州。

顯德六年,柴榮商議攻取幽州時,突發再次疾病,不久之後去世,一代明君就此隕落,年僅三十九歲。

周世宗立志“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然而天不遂人願,其在位僅僅六年時間就突然去世,留下了千古遺憾!

周武帝與周世宗:英明神武但英年早逝,同病相憐留下千古遺憾

扼腕嘆息

周武帝在位18年,前12年宇文護專權,周武帝成為傀儡,其親政僅僅6年,而周世宗在位也僅僅6年,兩位皇帝通過6年時間,勵精圖治,文治武功都取得較大成就。

周武帝和周世宗去世時都不足四十歲,如果他們沒有英年早逝,則極有可能統一天下,結束分裂局面,而且他們也有可能分別重創突厥和遼國,取得更大成就,成為與秦始皇、漢高祖、唐太宗、宋太祖並肩的帝王。

只可惜歷史沒有假設,周武帝和周世宗的英年早逝和壯志未酬,讓無數英雄扼腕嘆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