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聖貝多芬的經典故事(續)

樂聖貝多芬的經典故事(續)

樂聖貝多芬的經典故事(續)

欣然忘食

一天,貝多芬來到一家飯館用餐。點過菜後,他突然來了靈感,便順手抄起餐桌上的菜譜,在菜譜的背面作起曲來。不一會兒,他就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了。侍者看到貝多芬那十分投入的樣子,便不敢去打擾他,而打算等一會兒再給他上菜。大約一個小時之後,侍者終於來到貝多芬身邊:“先生,上菜嗎?”貝多芬如同剛從夢中驚醒一般,立刻掏錢結帳。侍者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先生,您還沒吃飯呢!”“不!我確信我已經吃過了。”貝多芬根本聽不進侍者的一再解釋,他照菜單上的定價付款之後,抓起寫滿音符的菜譜,衝出了飯館。

日有進境

晚年的貝多芬有一次聽到一位朋友彈奏他的《c小調三十二變奏曲》。聽了一會兒,他問道:“這是誰的作品?”“你的。”朋友回答說。“我的?這麼笨拙的曲子會是我寫的?”然後又補充了一句:“啊,當年的貝多芬簡直是個傻瓜!”歌德評論席勒的話,完全適用於貝多芬:“他每星期都在變化,在成長。我每次看到他時,總覺得他的知識、學問和見解比上一次進步了。”有一時期,貝多芬甚至想毀掉他青年時期所作的歌曲《阿黛萊苔》和《降E大調七重奏》(作品20號)。這絕不是偶然的,象貝多芬這樣,真可以說是“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了。

令敵手剽竊無門

貝多芬在18歲時(1788年)和波恩的勃勞寧一家交上了朋友,這一家的女兒埃雷奧諾勒(1772-1841)和兒子羅倫茨(1777-1798)跟貝多芬學習鋼琴。1792年11月,貝多芬離開波恩去維也納。由於離別前發生了一場爭吵,貝多芬到了維也納以後有一年沒有和埃雷奧諾勒通過信。1793年,他把在維也納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其中一部分是在波恩寫的)題獻給了埃雷奧諾勒。這部作品就是以莫扎特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第一幕中費加羅的詠歎調為主題的小提琴和鋼琴變奏曲。1793年11月2日,貝多芬寫給埃雷奧諾勒的信裡,在談到尾聲中鋼琴部分技術艱難的顫音時說:“維也納有些人在晚上聽了我的即興演奏後,第二天就會把我的風格上有某些特色的東西記錄下來,算作他們自己的東西而沾沾自喜。要是我沒有看穿他們的這種行徑,我是不會寫這類曲子的。我知道他們的曲譜很快就要出版,所以我決定先發制人。但我還有另一個理由:我想難倒那些維也納鋼琴家,其中有幾個是我的死敵。我要用這個來回敬他們,因為我料到,我的變奏曲將會到處和那些所謂的先生們狹路相逢,使他們顯出一副狼狽相。”不久以後,貝多芬在大庭廣眾之下演奏了這個曲子,顯示了他那高超的鋼琴技巧。

嚴謹的作曲態度

門德爾松曾將貝多芬的一份手稿公之於眾。在這張稿紙上,有一處改了又改,竟貼上了十二層小紙片。門德爾松將這些小紙片一一揭開,發現最裡面的那個音符(即最初的構想)竟然與最外面的那個音符(第十二次改寫的)完全一樣。想當初,我國北宋文學家王安石,曾為一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煞費苦心,也曾設想過幾十種方案才最終定稿。正是由於古今中外的傑出藝術家們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精神,才使後人欣賞到如此動人的藝術精品。作曲對於貝多芬而言,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他寫作歌劇《費德里奧》時,為其中的一首合唱曲先後擬定過十種開頭。人們熟悉的《命運交響曲》第一樂章的主題動機,也曾在他的草稿中找到過十幾種不同的構想。貝多芬常常揣著筆記本,在散步時也從不忘記將突發的靈感記錄下來。這一點又極像我國唐朝詩人李賀。

樂聖貝多芬的經典故事(續)

貝多芬蔑視權貴的性格

貝多芬與前輩

“交響樂之父”海頓曾是貝多芬的恩師,但這對師生之間由於見解不同,常常發生不和。海頓十分欣賞貝多芬的才華,但無法容忍貝多芬那種大膽的創新精神和桀驁不馴的性格。因此,兩人的分手是遲早的事情。

德國大文豪歌德與貝多芬於1812年在波西米亞相會,共同度過了一個月的時光。彼此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並未建立起友誼。貝多芬熱烈佩服著歌德的天賦,可對歌德的某些做法卻不能容忍。一天,他們一同出去散步。在路上遠遠看到了奧地利皇后率領著一群皇室成員與他們相向而行,歌德不顧貝多芬的一再勸阻,立刻恭恭敬敬地站到了路邊。貝多芬對歌德說:“您大可不必這樣做。貴族們的派頭是愚蠢的,只能顯示出他們的庸碌無能。……他們可以把勳章別在任何一個人的胸前,但這人決不會因此變得更優秀些。他們也許能使一個人成為七品或三品文官,但在任何時候也造就不出歌德或貝多芬來……”然而歌德不僅仍拘謹地立在路邊,而且面部開始顯現出謙卑的微笑。貝多芬意識到,無論他再說什麼都是徒勞的。於是,他抬頭挺胸繼續向前走去。結果奧地利的皇后和皇太子認出貝多芬後,反倒率先向貝多芬打招呼、脫帽致敬。當他們經過歌德身邊時,歌德卻早已脫帽鞠躬,連頭都不敢抬一下。事後,貝多芬痛心地對歌德說:“……您對於他們過分尊敬了。”即便如此,貝多芬對歌德仍是十分崇敬的。人們在他晚年全聾時用的談話冊中發現,他不許別人用輕蔑的口吻談論歌德;並曾對人表示:為了歌德,他情願“犧牲十次性命”。然而歌德對貝多芬卻終生不能原諒,態度冷淡,有時甚至是無情的,令人十分不解。

“對豬彈琴”

蔑視權貴是貝多芬的一貫性格。貝多芬的一位友人——利希諾夫斯基公爵曾邀請貝多芬為住在他的官邸的法國軍官們演奏,但貝多芬沒有答應。公爵終於板起面孔,變“邀請”為“命令”。但貝多芬不僅毫不畏懼地堅持回絕,而且回家之後,他就把利希諾夫斯基公爵以前送給他的一尊胸像找出來,摔得粉碎。然後,他給這位公爵寫了一封信,信中有這樣的話:“公爵,您所以成為一個公爵,不過是由於偶然的出身罷了;而我所以成為貝多芬,則完全靠我自己。你這樣的公爵現在有的是,將來也有的是,而我貝多芬卻永遠只有一個!”對於上層社會闊佬們的諂媚,貝多芬一樣深感厭惡。貝多芬生活的時代,歐洲盛行一種“收藏名人貼身物品”的風氣。曾有一位伯爵夫人向貝多芬索取一束頭髮做為紀念,貝多芬對此十分不以為然,後來竟用紙包了一束山羊的鬍子將那位貴婦打發了。而那位伯爵夫人還矇在鼓裡,以為真的得到了寶貝。有一次,幾個貴族幸運地請到貝多芬,一起欣賞他的鋼琴演奏。起初,貝多芬的興致也還不錯,可是他在演奏中逐漸發現這些貴族們並不在意他的演奏,而只是想在茶餘飯後“裝點裝點門面”而已。於是貝多芬立刻蓋上琴蓋,怒氣衝衝的留下一句:“我沒有興趣對豬彈琴!”後,拂袖而去。

樂聖貝多芬的經典故事(續)

貝多芬人物評價

貝多芬是世界藝術史上的偉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創作集中體現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進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義形象可以用"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鬥爭--獲得勝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壯麗宏偉又極樸實鮮明,它的音樂內容豐富,同時又易於為聽眾所理解和接受。貝多芬的音樂集中體現了他那個時代人民的痛苦和歡樂,鬥爭和勝利,因此它過去總是那樣激勵著人們,鼓舞著人們的鬥志,即使在現在也使人們感到親切和鼓舞。

貝多芬的音樂風格是鮮明獨特,他的作品中熱烈激昂、振奮人心的鬥爭音調十分突出,這與貝多芬堅強的個性及其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意識是緊密相聯的。貝多芬所生活的時代,正是歐洲資產階級革命運動蓬勃發展的時期,革命思想深深地影響著他的創作,他追求“自由、平等、博愛”,渴望全人類的解放。貝多芬把這些思想與觀點作為音樂創作的基本內容,在作品中體現出革命的鬥爭精神與人民的願望。發果說莫扎特的音樂是清澈的泉水,貝多芬的音樂就是熊熊烈火,迸發著熾熱的激情。

貝多芬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他一生的創作可分為三個時期:早期作品受海頓和莫扎特的影響,風格輕快流暢;中期作品則體現了他自己的特有的音樂風格,大部分作品都是在這一時期創作的;晚期作品技巧成熟、思想深刻複雜,同時出現了浪漫主義的因素。

樂聖貝多芬的經典故事(續)

貝多芬名人遺蹟

貝多芬儘管生在德國,但是自從他22歲離開德國之後,就再也沒有離開過維也納。他在維也納留下了眾多的遺蹟

帕斯克瓦拉蒂樓房

Pasqualatihaus, 這座樓房以房子的主人命名,建造於1791至1798年間。在1804至1815年間,貝多芬曾經多次在這裡居住過。在這裡,貝多芬經歷了他創作的鼎盛期,他的第4, 5, 6交響曲,第4鋼琴協奏曲和歌劇《費德里奧》都是在這裡創作的。

海利根施塔特遺囑屋

Heiligenstaedter-Testament-Haus,海利根施塔特當年是維也納城牆外很遠的地方了,如今是維也納北部高雅的別墅區。在這裡,貝多芬在失去聽覺的絕望之際,於1802年10月在這裡留下了遺囑,這所故居如今對外開放。

英雄屋

Eroica-Haus ,在離遺囑屋不遠的地方,還有一座貝多芬故居,這就是英雄屋,是貝多芬創作《英雄交響曲》的地方。貝多芬的另外一部交響曲《田園》也是在附近的地方創作的。這座故居如今已經變成了一座非常有名的新酒酒店。在充滿城郊風情的小路上,遊客可以領略到貝多芬當年創作的氣氛。在這裡,人們把貝多芬散步的小路稱為《貝多芬小道》,小道的盡頭,有一個《貝多芬休息處》。

貝多芬紀念碑

Beethovendenkmal ,在維也納音樂廳對面,有一座貝多芬紀念碑,廣場也因此而得名。這座建造於1880年的紀念碑上塑造的是貝多芬的坐像,周圍是九個小天使,象徵著這位音樂大師的九部交響樂。

貝多芬墓(魏林格墓地)

Waehringer Friedhof,1827年,貝多芬去世時被安葬在維也納北郊的魏林格墓地。1828年,貝多芬的好朋友舒伯特去世時,人們把舒伯特也安葬在此。1888年,兩位音樂大師的棺木被一起移到中央陵園。現在貝多芬的墓穴在32A區29號墓穴。

貝多芬 - 後人對其死亡原因的研究

偉大的作曲家貝多芬(1770-1827)無疑是音樂殿堂的聖人,但是關於他的死因一直是研究人員爭論的問題。據最近的《貝多芬雜誌》報道,維也納醫學院法醫學主任克里斯汀那·賴特爾稱,貝多芬的內科醫生,可能在一個不恰當的療法中,給貝多芬施用了過量的鉛,導致了作曲家死亡。

貝多芬死後,一位崇拜者剪下了他的一撮頭髮以作紀念,正是這些頭髮成了貝多芬死因的憑證。賴特爾醫生說,此次他進行的研究是通過貝多芬的頭髮進行的。

至於貝多芬的頭髮的來歷,還有一連串的故事。 原來,貝多芬離開人世後幾天,世界各地的仰慕者齊集維也納,瞻仰遺容。他們中間有一位狂熱“粉絲”———猶太音樂家菲丁南德·希勒爾。他剪下了貝多芬的一撮頭髮,以作紀念。

此後一個世紀,這撮頭髮被視為寶貝,保存在希勒爾家。直到納粹德國大屠殺開始,珍貴髮絲才被丹麥醫生凱·弗萊明接管,而最終由弗萊明的女兒將其拍賣給了四個美國人。至此,後人才得以對貝多芬的頭髮進行非破壞性的檢測,慢慢地積累關於貝多芬死因的重要憑證。

樂聖貝多芬的經典故事(續)

貝多芬的死因揭秘:

貝多芬死前幾周,體內鉛含量與大夫對腹部水腫治療有關。賴特爾指出,從1826年12月5日,到1827年2月27日,貝多芬自己在日記中寫道“瓦夫魯赫大夫對我進行了腹水治療”。從這些資料中可以得知,在1827年3月,也就是貝多芬死亡前四個月,他患上了嚴重的腹部水腫。安德里亞斯·瓦夫魯赫大夫對他的腹部進行穿刺,以便吸乾水分。就在這位作曲家去世的那張床上,他接受過瓦夫魯赫大夫的腹部穿刺治療,每次穿刺治療都會從腹部抽出7.7-14升的水,雖然這種治療大大緩解了貝多芬的痛苦。但是,也帶來了很糟糕的影響。

賴特爾認為,通過他對貝多芬頭髮的研究,證明了這個糟糕影響確實存在。原來,頭髮在生長過程中從血液裡面吸收營養物質,也包括鉛等別的物質。賴特爾用光譜分析的辦法,探明瞭貝多芬的兩根頭髮中的化學物質含量隨時間而變化。這種變化為貝多芬生命的最後四個月體內的化學物質做了一個日記似的記錄。

經過幾個月的辛苦實驗,他發現,瓦夫魯赫大夫對貝多芬進行的腹部穿刺治療一共進行了四次,而每次治療結束,貝多芬頭髮中的鉛含量就會達到一個高峰。也就是說,緩解腹部水腫的治療其實加劇了鉛中毒。賴特爾仔細琢磨,推測出了故事的一個關鍵情節:那就是,瓦夫魯赫大夫在每次穿刺治療後,會使用一種含鉛膏藥,敷住傷口。正是這些含鉛膏藥中的重金屬,滲入貝多芬的肝臟,並且日益累積,加劇貝多芬的死亡。

膏藥中的重金屬鉛並不能導致健康人死亡,但是貝多芬當時已經是重病之身,重金屬鉛的毒性,在貝多芬的時代已經眾人皆知,那麼,為什麼瓦夫魯赫大夫會給這位偉大作曲家施以含鉛藥物呢?難道他想謀殺貝多芬?

賴特爾為這位大夫辯護。他認為,含鉛膏藥其實是當時醫療處理中的正常方子,瓦夫魯赫大夫所使用的膏藥,並不能導致健康人的死亡。但是,有一個事實遭到了忽視,那就是,腹部已經水腫的貝多芬,早就不是健康人了。

1827年3月26日,偉大的作曲家死於奧地利首都時,醫生們第一次剖開了貝多芬的腹部,才發現他受到肝硬化的折磨,這可能就是引起腹部水腫的最根本原因。事實上,在他死前幾年,他的身體非常糟糕。對於肝臟嚴重損壞的貝多芬來說,藥膏中的鉛超出他的承受範圍。這些鉛滲透到了他那非常不健康的肝臟,並最終導致了該器官的衰竭,加速了偉大作曲家的死亡。

所以,貝多芬的死亡“是瓦夫魯赫大夫導致的……當然,我們不能怪罪於瓦夫魯赫大夫,他無從知道貝多芬已經有一個如此嚴重受損的肝臟。”賴特爾很寬容地認為。

美國研究人員通過骨骼檢測,發現貝多芬在含鉛膏藥治療之前,已經鉛中毒

美國能源阿崗尼國家實驗室的比爾·沃爾士,曾領導他的實驗小組,在貝多芬的骨骼碎片中檢測到了大量的鉛。兩年前的骨骼碎片研究,確定了貝多芬多年衰弱的源頭是鉛中毒,但是當時並沒有把鉛中毒和瓦夫魯赫大夫聯繫起來。這次談及賴特爾的實驗結果,沃爾士認為,賴特爾的“數據有力證明了,貝多芬生命的最後111天接受了大量含鉛物質的治療,這些鉛很有可能來自於他的內科醫生開出的方子……我覺得,貝多芬的死亡是因為已經鉛中毒的身體,又接受了含鉛藥物治療。”

是什麼引起了貝多芬之前的鉛中毒?原因眾說紛紜

至於在瓦夫魯赫大夫對貝多芬進行含鉛膏藥治療以前,是什麼引起了貝多芬的鉛中毒,有人認為是貝多芬常飲用的含鉛葡萄酒。還有人認為,貝多芬年輕時候在SPA裡喝下了含鉛的水,這些金屬沉積體內,引發慢性鉛中毒。

還有一個重要線索,在瓦夫魯赫大夫的日記中,人們發現:貝多芬腹部水腫之前,還有過肝炎史。瓦夫魯赫大夫使用了一種含鉛的鹽類藥物,對他進行肝炎治療。專家推測,這些鉛在貝多芬的腹內聚集,也會導致持續鉛中毒。

樂聖貝多芬的經典故事(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