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某中学嫌贫爱富让家长“自我掂量”,字字刻薄、字字揪心

上海民办华二初中出题让家长报名前先自我掂量一下,还说“怕你乱来”。

上海某中学嫌贫爱富让家长“自我掂量”,字字刻薄、字字揪心

5月1日,上海民办华二初级中学官微发布了一篇题为《到华二初中读书,你真的想好了吗?》招生文章,通过家长素质、学业压力、经济承受力等多个维度,建议家长在报名前先自我“掂量”一下。


比如,该校声称有一个“无比强大的家长团队”,包括教授、法官、企业家、书画家等等。甚至明确提醒家长,华二的春秋游一直是迪士尼这类地方,每学期要去大剧院看演出,还有一日五餐和靓丽的校服,去国际游学也都是不菲的开支……文中一再提醒,“适合的都是最好的,勉强的都是煎熬的”。文章末尾还附上一份“调查问卷”,供有意报考的学生和家长“自查”。


这也引发了家长圈不小的争议,不少网友戏称,“去不起迪士尼的就别来摇华二了”。虽然文章在发布后,2小时内就已被删除,但在网上还是引起了争议。随后,该校发布致歉信。嘉定区教育局表示,已第一时间责令学校撤除相关文章,并对学校提出了严肃批评。


这家学校的招生文章,通篇充斥着恶俗和铜臭,观之令人作呕,不像是学校,倒有几分市侩小市民赤膊上阵为自家女儿钓金龟的感觉。真正有素质、有修养、有判断能力的家长,才不会把子女往这种学校送。谁知道他们会将孩子教育成什么样子呢。


教育领域出现这种赤裸裸毫不遮掩的功利和浮躁,除了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上学难的问题依然尚未得到完全解决的现实,从本质上来说不过是一个炒作的噱头和手段。涉事的学校乃是民办学校,现在民办学校招生竞争也很激烈,只有特立独行才能显得与众不同,才能吸引社会的关注、提高学校的招生率。为家长的身份地位和经济条件公然设限,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营造学校档次很高的假象,人为制造竞争气氛和“排队效应”,迎合部分家长“难上的就是好学校”的盲从心理,不选对的、只选贵的,刺激他们争先恐后带着孩子前来竞争入学。


对民办学校而言,按相关政策可以采取自主招生的办法。但如此恶俗而铜臭的“自主”,不仅折腾了学生家长,还暴露了学校跑偏的教育理念和浮漂的工作作风。这种风气如果不予纠正,很可能会给就读的学生带来不良影响,也可能影响到学校今后的发展,还请教育者三思。当地教育部门对此做法第一时间叫停并做出处理,无疑尽到了监管责任、及时对问题进行了纠偏。


尽管这个短命炒作事件只是一场闹剧,最终的结果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来得龌龊、走得荒唐,却还是再次映射出当今教育领域乃至整个社会存在的财富贫富差距加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寒门难出贵子等不正常的现象。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也是说了“大实话”。


还记得曾经引发较大关注的“北京文科状元”采访吗?2017年6月23日,北京高考分数公布,北京二中熊轩昂同学以690分的成绩获得文科最高分。他称,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家里又好又厉害的。以下是他接受采访时的部分截图——

上海某中学嫌贫爱富让家长“自我掂量”,字字刻薄、字字揪心

这位状元不寻常,恰如一位网友评论的那样:“佩服他的不是他是什么状元,而是他对自己的思考和一种敢于为弱势群体的发声。”而更多的网友,则由此感受到了阵阵刺痛,有人就感慨:“字字实话,字字揪心。看到评论,条条大路通罗马,可人家就在罗马。”你奔波在去罗马的路上,人家实际上一开始就在罗马,两者根本没有可比性。而很多时候,还此路不通,比如非京籍考生的高考问题,直到现在不是还没有得到解决吗?


北京文科状元“出语惊人”、上海民办中学“嫌贫爱富”的招生文章,都深深刺痛了很多家长和学生的心,也刺痛了社会的平等和公平正义。教育公平是最大的社会公平之一,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平等的环境下接受良好的教育、获得同样的上升通道,不仅事关孩子和家庭的命运,更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


让普通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的孩子,能够跟“先富起来”的那部分孩子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获得同等的机会,应该列入今后教育改革乃至户籍制度、分配体制等领域改革的重点突破领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