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職業技術學院

一、辦學定位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是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國家教育部備案的綜合性公辦普通高等學校。以全日制高職專科學歷教育為主,兼顧成人學歷教育、中外合作學歷教育和社會培訓,具有接收外國留學生資質和聘請外教專家資格。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

二、悠久歷史

學校的前身是川南師範學堂,成立於1901年,是四川第一所“新學”。清翰林院國史館編修、晚清第一詞人趙熙為首任校長,朱德、惲代英等曾在這裡辛勤耕耘,培育出吳玉章、曾德林、黎英海等知名校友。

三、主要榮譽

四川省優質高等職業院校立項建設單位

四川省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

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

全國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實驗校

全國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專業示範點高校

國家級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

四川省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

學校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增掛瀘州技師學院,是四川省技師學院聯盟理事長單位

四、辦學條件

學校坐落於激流澎湃的長江之濱、沱江之畔,開設39個高職專科專業,在校生近15000人,佔地1271畝,建設總投資25億元,建築總面積60萬平方米,建築總投資和辦學條件躍居全省專科學校前列。

擁有館藏紙質圖書約64萬冊、電子圖書約36萬冊的現代化圖文信息中心,中央財政支持建設實訓基地2個(電子電工實訓基地、建築工程實訓基地)、國家級生產性實訓基地1個(工程造價生產性實訓基地)、川南最大的諾博幼兒園、四星級洲際酒店、首旅京倫酒店等優越的校內實習實訓基地,室內體育館、恆溫游泳館,溫馨舒適的標準化宿舍、食堂,為師生提供一流的學習生活保障。

五、師資隊伍

教職工588人,其中教授、博士72人,佔專任教師總數的15% ;副高以上職稱、碩士以上學位教師368人,佔專任教師總數的78%;均居全省高職專科學校前列。“雙師型”教師278人,省級突出貢獻專家、省級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市級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等各類拔尖人才20餘人,位居全省高職專科前列。常駐外籍教師4人,來自10個國家、26個省的外籍、外省及留學歸國教師127人。聘請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科所原所長賈康,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第六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得主、四川大學教授周嘯天,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嘉賓、重慶大學博士生導師曾國平等兼職教師218人。

六、合作交流

學校積極深化產教融合、國際合作,全面推進“一院一品”和“一專業一模式”建設,實行“1+1+1”(即一個專業緊密對接一個大型國企或上市公司,緊密依託一個本科院校、科研院所或行業協會)辦學改革,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共建華為ICT學院,與中國酒業協會共建中國酒業學院,與瀘州老窖等共建四川同釀白酒研究院,與國信藍橋共建藍橋學院,與四川郎酒集團共建郎酒學院,與豪能公司共建豪能學院,與洲際酒店集團共建洲際英才學院,與德國德累斯頓工業大學共建四川中德培訓學院,與德國HWK共建HWK四川考試中心,與英國曼徹斯特城市大學開展專本碩出國升學項目,與南非中國文化和國際教育交流中心合作招收南非留學生,與新加坡智源教育學院開展升本學習及出國就業合作,與德國戴姆勒・奔馳、中鐵集團、海康威視、浙江大華、吉利汽車、三菱電梯等國內外300多家科研院所、行業協會和知名企業建立緊密合作,畢業生高端就業達50%,海外就業達10%。

七、教學科研

學校有國家骨幹專業3個(學前教育專業、市場營銷專業、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中央財政支持建設專業2個(學前教育專業、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國家級現代學徒制專業1個(釀酒技術專業),國家1+X試點證書7個(建築信息模型、智能財稅、電子商務數據分析、web前端、汽車運用與維修、智能新能源汽車、傳感網應用開發),全國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範專業點1個(藝術設計專業),四川省“雙師型”名師工作室2個(四川省學前教育“雙師型”名師工作室、四川省機電一體化技術“雙師型”名師工作室)。建有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門、省級精品在線課程3門,完成省級教改項目15項。教師發表核心期刊論文450餘篇(EI和ISTP收錄近40篇)。

近年來,譚國龍、鄭鈺琪等教師完成省部級科研項目201項,獲全軍科技進步獎3項、專利128項;獲省級教學成果獎3項、省級教育科研成果獎22項。胡丹萍、鄒涪陵等教師在教學能力大賽、輔導員素質能力大賽等省級以上教師技能大賽中獲獎120餘人次,其中省級一等獎以上60餘人次。肖禹涵、羅裕鋒等學生先後在全國移動互聯網應用軟件開發大賽、全國大數據技術與應用大賽等國家級技能大賽中獲獎1100餘人次,其中省級一等獎以上240餘人次,湧現出共青團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林佳,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四川省勤學奮進新青年林厚坤等一大批優秀學生。

八、社會服務

學校是國家職業技能鑑定所,能承擔機械及製造、電子電工、建築等18項職業技能鑑定。學校立足瀘州、面向四川、輻射滇黔渝,積極開展繼續教育和職業培訓,是“國家職業核心能力培訓認證項目培訓基地”“全國職工教育培訓示範點”“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 “四川省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 “省委組織部大學生村幹部創業培訓基地” “四川省技師學院聯盟理事長單位” “四川省統計人才培訓基地”“市委組織部農村基層幹部培訓基地”。每年承擔各類社會培訓近20000人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